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萨宝鬘论略记

  菩萨宝鬘论略记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大恩传承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无边无际的众生,请发无上菩提心听闻受持此妙法!

   本论梵语:菩提萨埵玛纳阿巴勒

   顶礼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顶礼上师!

   顶礼本尊!

   本论作者阿底峡尊者(公元982年—1054年)为伽绑啰国(今孟加拉国)二王子,二十九岁在摩底毗诃罗寺依持律上座戒铠论师出家,后依止诸多善知识,获得菩提心等殊胜教授,行持如海之菩萨行。尊者为无量佛之化身,亦为莲华生大士之化身,曾经拜见过观世音菩萨、度母尊,是亲见了一切本尊的大德。于公元1037年来藏地弘法,为后弘时期的佛法作出杰出的贡献。

   阿底峡尊者有许多窍诀论著,《菩提道灯论》和《菩萨宝鬘论》为其一生中最主要之修持法,也是尊者一生中最精华之著作。其中《菩提道灯论》分显密两部分,后来宗喀巴大师作了讲义,显宗部分名为《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部分为《密宗道次第广论》。仲敦巴尊者向尊者请问法义,尊者回答后,结集成《问答宝鬘论》,共二十三品,其精华归纳为颂词,即《菩萨宝鬘论》。

   远离一切犹豫心,一心精进修妙法,

   远离昏沉懈怠眠,应当恒时精进行。

   在修行过程当中,首先要远离犹豫心,对自己的大恩上师不能生起怀疑,对殊胜正法也不应生怀疑,对自己之根性也不应生怀疑,若生起怀疑犹豫,则无法顺利修行。有些人没有生起定解,怀疑上师是否为成就者,修持此法能否获得解脱,自己是否为中观或密法之根基……。如同欲赴拉萨,却又考虑应不应该去,如是内心犹豫最终不会到拉萨;同样内心若有犹豫,修法最终不会成就。所以应当远离一切犹豫之心,一心一意精进修持妙法。

   “精进”对于修法者非常重要,世人亦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对于生死大事,更应精勤不懈努力修行,所谓佛法本无主人,谁有精进谁获得。学院中有一位“卓登”老喇嘛,大约有七十岁,他平时对于闻法从不间断,几十年如一日。前几天,向法王如意宝汇报其一生中所念心咒之数量,已经念了十亿遍。法王如意宝赞叹他为真正的瑜伽士。因为他是一位比丘,所以外表不显现任何神通,但其内证有很高的境界。

   法王如意宝今年已经六十六岁,每天不间断地讲经说法,还要处理学院中诸多事务,但本尊心咒也已经念了九亿多遍。与上师相同年岁者很多,但又有几人能如是精进修持呢?不说九亿遍心咒,很多人恐怕一亿遍都尚未圆满。通过这点我也自己反省,这十多年中,除了一次生病非常严重停了两天课,除此之外再没有断多课,自己心咒虽没满一亿,但也从未间断念咒,与一些同岁的人相比较,也可以说比较精进,但与一些非常精进修法者相比,还是比较差。你们也知人生短暂之理,一旦失去人身,以后再难获得,故应在发心为常住僧众做事的基础上,也应精进修行念咒,不要将闻思修行搁下。在学院中,法王如意宝的弟子,有很多精进修行已得大成就,但不显露功德于外表。汉僧当中也有一些得到了一定境界,真正对大圆满生起了定解,并且有所证悟者也不少,从其行为上也可以知道,还有从我自己的一些感应当中也了知,但一般也是深藏不露,表面上与平凡人一样,实际相续中已获得一定成就。这一切都是精进修行的成果。

   修法过程中,应该远离昏沉、懈怠与睡眠。昏沉则不会领受法义,并且成为禅定之障碍,使止观不能现前。懈怠而不精进修法,则永远无法出离轮回深渊。虽然欲界众生需一定睡眠,但不应该以此为借口而放逸身心,浪费宝贵的时间。睡眠永远无法得到满足,你今天睡七个小时,明天可能睡八个小时都不够,所以对于睡眠要加以对治,常修无常观而警策自己。远离了昏沉、懈怠与睡眠烦恼,则能恒时精进行持正法。

   正知正念不放逸,恒时守护自根门,

   日日夜夜三时重,再三观察心相续。

   通过正知正念不放逸,恒时观察守护自己的六根门,不让烦恼染污自相续。时时小心翼翼,提起正知正念,如不忘失三宝恩德、菩萨学处等;早晨、中午、晚间三时一刻都不放逸,再三观察自己的心相续,将恶分别念闭之门外。圣者与凡夫之根本差别在于能否观察调伏自心相续,圣者相续时时充满悲心等善法,而凡夫极难调伏相续,经常生一些贪心、嗔心、邪见等恶分别烦恼。作为一名大乘菩萨的随学者,应该经常观察自心,如果生起贪嗔等烦恼,应马上提起正知正念,以相应之法进行对治;如果生起如大悲心、菩提心等善心时,应使其增上。如是观察相续具有重要意义,望精进行持。

   发露自己之过患,不觅他人之过失,

   隐藏自己之功德,宣扬他人之功德。

   对于自己的过患不应隐瞒,应该在大众中发露。如果隐瞒自己的过患,会得到很多的过失,比如你触犯了一些戒律,如果隐藏则过失继续增长,将来会成熟诸多痛苦的果报。如果自己将其发露,依靠忏悔可以获得清净,消除罪业。末法时代的人,自己犯了错误马上隐瞒,对于他人细微之过失马上揭发,这是很不应理的做法。六祖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此修持法亦为阿底峡尊者唯一的心要窍诀,要想成为修行人,这一点必须时刻牢记。

   对自己的功德应该隐藏,不能进行宣扬。很多高僧大德都是如此,对于自己闻思修、发心方面等功德从来都是秘而不宣。有些高僧大德,将他的财物全部用于僧众利益方面,发心非常广大,对僧众行供斋布施,都是悄悄地行持,他人很难了知。我们也应如此,自己的功德不要让人知道,而自己过失最好一一发露忏悔使他人知晓。对于其他人的功德,我们应该进行宣扬。但凡夫之嫉妒心很大,对他人之功德不愿宣扬,即使宣说也减少很多,但对自己微小的功德,却尽力鼓吹,不合实际。我们应该改正这些缺点,消除自己的嫉妒心!

   当离侍奉及利养,恒时断除声誉禄,

   明了知足少贪欲,已知恩德且报恩。

   在修行过程中,应该远离侍奉以及利养等。如果自己有很多侍者与徒弟,他们对你非常恭敬承侍,经常以财物等进行供养,自己渐渐地会生起傲慢等烦恼,障碍自己闻思修行,因此对于如同魔怨般之侍奉应该远离。如《佛子行》云:“为求利养相互争,失毁闻思修事业,故于亲友施主众,根除贪执佛子行。”过去很多高僧大德也是将别人的侍奉以及利养全般抛弃,而以精进苦行获证了菩提。对于名声、荣誉、利禄等世间法亦应恒时断除,不使自相续染上如毒之过患。

   如今末法时代,不但外道气功师整日都是在追求名闻利养,而且一些出家人也断不了名利之心,口中说一切为了众生而做,但从其行为上看,便知其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度化众生只是口号而已。尤其是一些刚刚学佛出家者,自己只听了几句法,就想为他人传法,其目的非常明显,无非是想使自己的名声得到传扬,受一些居士的恭敬,而获得一些利养。如是者让人感到可悲可叹。

   真为了生死而出家者,应当谨慎而行,断除一切名闻利养,明确了知知足少欲之功德。知足少欲是诸传承上师真正的圣道,如往昔之密勒日巴尊者、阿底峡尊者都具有知足少欲的功德。每当看到一些出家人或在家居士,饮食与衣服等非常差,但一直精进修法,我的内心中对他们也会生起信心,并随喜他们的功德,他们才是真正具福德者!所谓知足,即是自己有一点儿财富也感到很满足,少欲则对他人之财产不希求,贪欲很少。贪欲很大的人不知满足,有些人有一、二百万的资产,但还认为自己财产很少。我认为他们非常可怜,一辈子吃穿享用也用不了多少,希求那么多财物又有何用呢?在得不到满足中死去,一生中只为了求财而感受诸多痛苦,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我们应该断除贪欲,行持知足少欲之法。若一个人能够知足少欲,则他已经圆满获得了一切财富,《亲友书》中云:“求财少欲最。”少欲之人即使只有一百元,心里也会非常快乐,认为现在吃穿问题都已经解决了。《入菩萨行》中对于知足少欲方面有很多殊胜的教言,我们应该学习此等教言,依靠佛菩萨加持断除自己的贪欲,成为一个快乐的修行者。

   他人对自己之恩德,不论是法恩,还是财恩,或者对自己人品等各方面有恩德,自己一定要知道。旁生中如狗等动物,你经常喂它,看到你时它也会摇尾欢迎,如果不知他人对己之恩德,则连旁生都不如。自己一生当中所受他人之恩德,有些可以回报,但有一些恩德不说今生当中,乃至未成佛之间亦无法报答,如上师传法之恩德。法王如意宝曾说:有些不知恩德者,不能算是真正的修行人。有些在家普通人亦能知恩报恩有仇报仇,作为出家或学佛者,他人对你的怨仇不应计较,但对你的恩德一定要尽力回报,即使无法回报亦应该知恩。如今很多人的人格很差,上师为他传了许多显密佛法,不但不知报恩,反而对上师进行诽谤,认为上师人格不好,行为不如法等,这种人不算是真正的人!我们应该知恩报恩,尤其是在座的四众弟子,前段时间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以无比的大悲心为大家传授了他老人家甚深的窍诀法——《文殊大圆满》,我们应该知道上师的恩德,在一生当中不要忘记自己的根本大恩上师,这一点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修持大慈大悲心,恒常坚固菩提心,

   断除十种不善业,恒时稳固胜信心。

   大慈大悲心是一切佛法的精华,《大智度论》中亦说:大慈大悲心为诸法根本。慈能予乐,悲能拔苦,具足慈悲心,则能生起救渡众生之菩提心。大悲心在菩提道中非常重要,《入中论》云:“悲心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

《菩萨宝鬘论略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