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寶鬘論略記

  菩薩寶鬘論略記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大恩傳承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無邊無際的衆生,請發無上菩提心聽聞受持此妙法!

   本論梵語:菩提薩埵瑪納阿巴勒

   頂禮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頂禮上師!

   頂禮本尊!

   本論作者阿底峽尊者(公元982年—1054年)爲伽綁啰國(今孟加拉國)二王子,二十九歲在摩底毗诃羅寺依持律上座戒铠論師出家,後依止諸多善知識,獲得菩提心等殊勝教授,行持如海之菩薩行。尊者爲無量佛之化身,亦爲蓮華生大士之化身,曾經拜見過觀世音菩薩、度母尊,是親見了一切本尊的大德。于公元1037年來藏地弘法,爲後弘時期的佛法作出傑出的貢獻。

   阿底峽尊者有許多竅訣論著,《菩提道燈論》和《菩薩寶鬘論》爲其一生中最主要之修持法,也是尊者一生中最精華之著作。其中《菩提道燈論》分顯密兩部分,後來宗喀巴大師作了講義,顯宗部分名爲《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部分爲《密宗道次第廣論》。仲敦巴尊者向尊者請問法義,尊者回答後,結集成《問答寶鬘論》,共二十叁品,其精華歸納爲頌詞,即《菩薩寶鬘論》。

   遠離一切猶豫心,一心精進修妙法,

   遠離昏沈懈怠眠,應當恒時精進行。

   在修行過程當中,首先要遠離猶豫心,對自己的大恩上師不能生起懷疑,對殊勝正法也不應生懷疑,對自己之根性也不應生懷疑,若生起懷疑猶豫,則無法順利修行。有些人沒有生起定解,懷疑上師是否爲成就者,修持此法能否獲得解脫,自己是否爲中觀或密法之根基……。如同欲赴拉薩,卻又考慮應不應該去,如是內心猶豫最終不會到拉薩;同樣內心若有猶豫,修法最終不會成就。所以應當遠離一切猶豫之心,一心一意精進修持妙法。

   “精進”對于修法者非常重要,世人亦說:“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對于生死大事,更應精勤不懈努力修行,所謂佛法本無主人,誰有精進誰獲得。學院中有一位“卓登”老喇嘛,大約有七十歲,他平時對于聞法從不間斷,幾十年如一日。前幾天,向法王如意寶彙報其一生中所念心咒之數量,已經念了十億遍。法王如意寶贊歎他爲真正的瑜伽士。因爲他是一位比丘,所以外表不顯現任何神通,但其內證有很高的境界。

   法王如意寶今年已經六十六歲,每天不間斷地講經說法,還要處理學院中諸多事務,但本尊心咒也已經念了九億多遍。與上師相同年歲者很多,但又有幾人能如是精進修持呢?不說九億遍心咒,很多人恐怕一億遍都尚未圓滿。通過這點我也自己反省,這十多年中,除了一次生病非常嚴重停了兩天課,除此之外再沒有斷多課,自己心咒雖沒滿一億,但也從未間斷念咒,與一些同歲的人相比較,也可以說比較精進,但與一些非常精進修法者相比,還是比較差。你們也知人生短暫之理,一旦失去人身,以後再難獲得,故應在發心爲常住僧衆做事的基礎上,也應精進修行念咒,不要將聞思修行擱下。在學院中,法王如意寶的弟子,有很多精進修行已得大成就,但不顯露功德于外表。漢僧當中也有一些得到了一定境界,真正對大圓滿生起了定解,並且有所證悟者也不少,從其行爲上也可以知道,還有從我自己的一些感應當中也了知,但一般也是深藏不露,表面上與平凡人一樣,實際相續中已獲得一定成就。這一切都是精進修行的成果。

   修法過程中,應該遠離昏沈、懈怠與睡眠。昏沈則不會領受法義,並且成爲禅定之障礙,使止觀不能現前。懈怠而不精進修法,則永遠無法出離輪回深淵。雖然欲界衆生需一定睡眠,但不應該以此爲借口而放逸身心,浪費寶貴的時間。睡眠永遠無法得到滿足,你今天睡七個小時,明天可能睡八個小時都不夠,所以對于睡眠要加以對治,常修無常觀而警策自己。遠離了昏沈、懈怠與睡眠煩惱,則能恒時精進行持正法。

   正知正念不放逸,恒時守護自根門,

   日日夜夜叁時重,再叁觀察心相續。

   通過正知正念不放逸,恒時觀察守護自己的六根門,不讓煩惱染汙自相續。時時小心翼翼,提起正知正念,如不忘失叁寶恩德、菩薩學處等;早晨、中午、晚間叁時一刻都不放逸,再叁觀察自己的心相續,將惡分別念閉之門外。聖者與凡夫之根本差別在于能否觀察調伏自心相續,聖者相續時時充滿悲心等善法,而凡夫極難調伏相續,經常生一些貪心、嗔心、邪見等惡分別煩惱。作爲一名大乘菩薩的隨學者,應該經常觀察自心,如果生起貪嗔等煩惱,應馬上提起正知正念,以相應之法進行對治;如果生起如大悲心、菩提心等善心時,應使其增上。如是觀察相續具有重要意義,望精進行持。

   發露自己之過患,不覓他人之過失,

   隱藏自己之功德,宣揚他人之功德。

   對于自己的過患不應隱瞞,應該在大衆中發露。如果隱瞞自己的過患,會得到很多的過失,比如你觸犯了一些戒律,如果隱藏則過失繼續增長,將來會成熟諸多痛苦的果報。如果自己將其發露,依靠忏悔可以獲得清淨,消除罪業。末法時代的人,自己犯了錯誤馬上隱瞞,對于他人細微之過失馬上揭發,這是很不應理的做法。六祖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此修持法亦爲阿底峽尊者唯一的心要竅訣,要想成爲修行人,這一點必須時刻牢記。

   對自己的功德應該隱藏,不能進行宣揚。很多高僧大德都是如此,對于自己聞思修、發心方面等功德從來都是秘而不宣。有些高僧大德,將他的財物全部用于僧衆利益方面,發心非常廣大,對僧衆行供齋布施,都是悄悄地行持,他人很難了知。我們也應如此,自己的功德不要讓人知道,而自己過失最好一一發露忏悔使他人知曉。對于其他人的功德,我們應該進行宣揚。但凡夫之嫉妒心很大,對他人之功德不願宣揚,即使宣說也減少很多,但對自己微小的功德,卻盡力鼓吹,不合實際。我們應該改正這些缺點,消除自己的嫉妒心!

   當離侍奉及利養,恒時斷除聲譽祿,

   明了知足少貪欲,已知恩德且報恩。

   在修行過程中,應該遠離侍奉以及利養等。如果自己有很多侍者與徒弟,他們對你非常恭敬承侍,經常以財物等進行供養,自己漸漸地會生起傲慢等煩惱,障礙自己聞思修行,因此對于如同魔怨般之侍奉應該遠離。如《佛子行》雲:“爲求利養相互爭,失毀聞思修事業,故于親友施主衆,根除貪執佛子行。”過去很多高僧大德也是將別人的侍奉以及利養全般抛棄,而以精進苦行獲證了菩提。對于名聲、榮譽、利祿等世間法亦應恒時斷除,不使自相續染上如毒之過患。

   如今末法時代,不但外道氣功師整日都是在追求名聞利養,而且一些出家人也斷不了名利之心,口中說一切爲了衆生而做,但從其行爲上看,便知其所作所爲都是爲了自己的利益,度化衆生只是口號而已。尤其是一些剛剛學佛出家者,自己只聽了幾句法,就想爲他人傳法,其目的非常明顯,無非是想使自己的名聲得到傳揚,受一些居士的恭敬,而獲得一些利養。如是者讓人感到可悲可歎。

   真爲了生死而出家者,應當謹慎而行,斷除一切名聞利養,明確了知知足少欲之功德。知足少欲是諸傳承上師真正的聖道,如往昔之密勒日巴尊者、阿底峽尊者都具有知足少欲的功德。每當看到一些出家人或在家居士,飲食與衣服等非常差,但一直精進修法,我的內心中對他們也會生起信心,並隨喜他們的功德,他們才是真正具福德者!所謂知足,即是自己有一點兒財富也感到很滿足,少欲則對他人之財産不希求,貪欲很少。貪欲很大的人不知滿足,有些人有一、二百萬的資産,但還認爲自己財産很少。我認爲他們非常可憐,一輩子吃穿享用也用不了多少,希求那麼多財物又有何用呢?在得不到滿足中死去,一生中只爲了求財而感受諸多痛苦,有什麼意義呢?所以我們應該斷除貪欲,行持知足少欲之法。若一個人能夠知足少欲,則他已經圓滿獲得了一切財富,《親友書》中雲:“求財少欲最。”少欲之人即使只有一百元,心裏也會非常快樂,認爲現在吃穿問題都已經解決了。《入菩薩行》中對于知足少欲方面有很多殊勝的教言,我們應該學習此等教言,依靠佛菩薩加持斷除自己的貪欲,成爲一個快樂的修行者。

   他人對自己之恩德,不論是法恩,還是財恩,或者對自己人品等各方面有恩德,自己一定要知道。旁生中如狗等動物,你經常喂它,看到你時它也會搖尾歡迎,如果不知他人對己之恩德,則連旁生都不如。自己一生當中所受他人之恩德,有些可以回報,但有一些恩德不說今生當中,乃至未成佛之間亦無法報答,如上師傳法之恩德。法王如意寶曾說:有些不知恩德者,不能算是真正的修行人。有些在家普通人亦能知恩報恩有仇報仇,作爲出家或學佛者,他人對你的怨仇不應計較,但對你的恩德一定要盡力回報,即使無法回報亦應該知恩。如今很多人的人格很差,上師爲他傳了許多顯密佛法,不但不知報恩,反而對上師進行誹謗,認爲上師人格不好,行爲不如法等,這種人不算是真正的人!我們應該知恩報恩,尤其是在座的四衆弟子,前段時間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以無比的大悲心爲大家傳授了他老人家甚深的竅訣法——《文殊大圓滿》,我們應該知道上師的恩德,在一生當中不要忘記自己的根本大恩上師,這一點我認爲是非常重要的!

   修持大慈大悲心,恒常堅固菩提心,

   斷除十種不善業,恒時穩固勝信心。

   大慈大悲心是一切佛法的精華,《大智度論》中亦說:大慈大悲心爲諸法根本。慈能予樂,悲能拔苦,具足慈悲心,則能生起救渡衆生之菩提心。大悲心在菩提道中非常重要,《入中論》雲:“悲心于佛廣大果,初猶種子長如水,常時受用若成熟,故我…

《菩薩寶鬘論略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