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先贊大悲心。”大乘佛子恒常要使自己的菩提心堅固,如果菩提心非常堅固,則時時刻刻中的一切行爲都轉變爲成佛資糧。如果菩提心不堅固,則修法過程中會遇很多違緣,失壞諸多善業,如《華嚴經》雲:“忘失菩提,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希望成就菩提果者,應恒常增上堅固自己的菩提心。
乃至沒有使二取分別心完全消盡融入法界前,一切因果都會毫無錯謬地顯現,所以應該精勤取舍因果,斷除使我們墮落惡趣感受痛苦的十種不善業。十種不善業,即殺生、偷盜、邪淫叁種身不善業,妄語、兩舌、惡語、绮語四種口不善業,貪心、害心、邪見叁種意不善業。(關于十種不善業的內容及果報可參閱《大圓滿前心引導文》中因果不虛部分。)時時刻刻穩固自己的勝解信心,對因果、叁寶及上師生起勝解信很重要。如果對因果、叁寶等信心不穩固,今天學習佛法,明天又去學習氣功,自己不會得到很大利益。特別是深信因果,在佛法中非常重要,對因果的正見爲世間正見,具有此正見則自己所作所爲都會如理如法,後世不會墮入惡趣。在此基礎上于上師叁寶生起信心,依靠佛陀言教如理行持,則可逐漸獲得無上佛果。而現在很多人對于因果、叁寶信心不具,卻希求無上菩提果,又如何能得到呢?所以恒時應穩固自己對上師叁寶以及因果的信心,此爲首要之處。
摧毀我慢嗔恨心,恒常具有謙虛心,
遠離一切邪命活,當以如法而生存。
修行人應該摧毀自己的我慢以及嗔恨心。具有我慢者,不願接受他人的善意,一切善法功德不會獲得,如雲:我慢如山,德水不入。嗔恨心過失非常大,一念嗔恨心將會摧毀我們無數劫中勤修善法所得的福德,《入行論》雲:“一嗔能摧毀,千劫所積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所以我們應該以《入菩薩行》等經論中所說的方法勵力對治嗔恨心。謙虛爲聖者之美德,謙虛會使一切功德自然生起,無勤獲得諸多利益。所謂“謙受益,滿招損”,具有謙虛之品德,則自己時時刻刻中都在進步,善知識也願意歡喜攝受,慈悲宣講甘露佛法。
依《中觀寶鬘論》所言,邪命有五種,即矯詐、谄媚、側面乞求、方便研求、以利求利。以此五種方法而生活,則爲邪命活,學佛人應該遠離邪命,以如理之清淨法而生存。
舍棄一切有漏財,當以聖財爲嚴飾,
遠離一切散亂境,依止殊勝寂靜處。
世間上的一切財富都是有漏之財,爲了獲得這些財富,世人時時都在造種種不善業,學佛人如果沒有舍棄這些,則修行無法成功。智悲光尊者亦說:如果吃、穿受用一切都已圓滿,那麼修行尚未成功,魔已修成了。貪著有漏世財爲著魔的標志,所以學佛人應該舍棄一切有漏之財。如果自己生活條件不太具足,比較貧窮,會自然而然生起厭世出離心,修行亦會自然增上。應該以信心、聞法等聖者七財作爲自己的嚴飾。世間人以華麗的衣服、高雅的房屋等作爲嚴飾,經常注意外在的打扮裝飾,內心不具備修法的功德。真正的修行人不刻意裝飾身體,而會以聖者七財作爲最殊勝的嚴飾,這樣對自他都有利益。
初學者修學時容易受環境影響。如果在大城市中,整日耳聞目睹嘈雜混亂,內心根本無法無法寂靜,又如何能專心修法。散亂的外境,使自己以往修持所獲得之功德亦會逐漸退失,尤其是在外道、不信佛法並且誹謗佛法的衆多人群中,自己的智慧、信心也會被奪走。衆多高僧大德都異口同聲勸說過,初學者應遠離散亂的外境;阿底峽尊者亦曾說過:未得一地之前,修行一定要遠離散亂的外境,依止殊勝寂靜的地方修行。以前蓮華生大師等真正高僧大德所加持過的地方或者曾經修行過的地方,如是之寂靜處會使自己諸多善法自然增上,如《佛子行》雲:“離惡境故惑漸輕,無散亂故善自增,淨心于法生定解,居于靜處佛子行。”
有些人一聽到寂靜處的功德,馬上想去寂靜處。你如果有根本上師所傳之竅訣,自己也生起了穩固的信心,並且得到上師開許,去寂靜處修持很好。但如果對自己的信心和智慧不能確保不退失,則最好不要離開上師而獨自修法。有些人可能是著魔了,在依止上師時,想到寂靜處修法,但去住山不到叁個月,便心中生起煩惱而跑到大城市中,放棄了修行而成爲在家人,非常可憐!阿底峽尊者一個竅訣中說:依止上師時,想要離開上師是魔緣。所以,我們依止上師之時,一定要好好依止,不要隨意離開上師。
時時莫出無義詞,恒時言說谛實語,
若見上師堪布時,當發恭敬侍奉心。
時時刻刻當中不要說對于佛法、修行方面沒有意義的言語,如果容易引起他人對上師、叁寶等進行誹謗的語言最好不要說。有一部分人對語言比較重視,時時觀察所說之語有義和無義,無義之語不去言說。但有些人特別喜歡說話,在不注意的情況下,說很多他人之過失,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這類人還是禁語比較好,可以少犯一些過失。時時刻刻當中的言說應爲谛實語,即非常有道理的語言,對自他無有危害。當見到自己的根本上師或者堪布之時,一定要從內心發恭敬心,爲上師堪布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有些人見到上師等生嗔恨心,這是非常嚴重的過失,應該勵力忏悔。有些人見到上師堪布之時不知如何是好,想要躲避,這樣也不對,應該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內心發恭敬侍奉之心。
若見具有法眼者,或遇初業衆生時,
則當生起本師想。
具有法眼者,他們具有高深的智慧,對佛法經論都已通達無余,能爲愚昧衆生宣講佛法,使能明了因果取舍之理,皈依叁寶而勤修善法;剛剛進入佛門之初學者,對佛法不甚了解,模棱兩可,諸多行爲又不合于佛法。我們對這二者應該生起本師之心,即平等的對待。不應該只對上師善知識恭敬,而對初學者輕視,因爲他們只要精進聞思修持,也會獲得殊勝的成就。
若見一切衆生時,當起父母兄弟想。
見到一切衆生之時,應當對他們生起是父母兄弟之想。因爲衆生流轉生死的時間久遠,每個衆生都曾與自己有一定的親緣。如《入楞伽經》雲:“大慧,一切衆生從無始來,在生死中輪回不息,蘼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屬,乃至朋友、親愛、侍使。”《寶性論》等經論中亦宣說一切衆生皆是父母。
遠離一切惡友伴,依止殊勝善知識。
在修行過程中,凡是對上師叁寶沒有很大信心,甚至進行誹謗的惡劣友伴,我們一定要遠離,不要與他們接觸交談。佛在戒經中亦對破戒者作了遮止,在密乘戒中更是遮止與破叁昧耶戒者交往。在學院中,我們不論是藏族還是漢族,凡是對己聞思修行有影響者,都應該逐漸疏遠。應該依止殊勝的善知識與善道友,凡是使自己學法方面進步者,自己一定要經常向他請教,與他交流佛法知見。人的層次各種各樣,我們在交友依師之前一定要進行選擇,不可盲目而行。
遠離嗔心不悅意,處處恒具歡喜心。
經常發嗔心,則自己修行不會上進,且失毀很多福德。修行不太好的人,心裏經常感到不悅意,不論做什麼事情,心中沒有快樂的感覺,這種心情對修法也不好。應該處處恒時具有歡喜之心,以一種輕快歡喜的心情去做事,方能事半功倍。
不貪內外一切法,當于無貪中安住。
修行人對于內情,如自己父母、親友不應生很大的貪心,對于外物,如自己的房子、財物等亦不應生貪心。不論貪執內情還是外物,都會使自己産生很多痛苦,應當在無有任何貪心之中安住,無貪之樂爲最殊勝的安樂。
貪欲不得善趣樂,亦能斷盡解脫命。
具有貪欲者,不會得到善趣人天的安樂,依貪欲會使自己墮入叁惡趣中感受痛苦,斷盡自己解脫之命根。貪欲大的人,不可能生起厭世出離心,沒有出離心則叁乘的解脫果也不會獲得,所以應遠離貪欲。
何處若見勝法樂,對此應當常精勤。
不論在何處,如果見到對自己有緣殊勝的佛法,如無上大圓滿法,或大中觀以及因明等對治無明煩惱的甚深竅訣,內心當中自然會生起法樂。有緣者遇到具緣上師內心會生起無比歡喜之心,同樣見到相合自己根基之法,心中也會生起歡樂,如《入中論》雲:“若異生位聞空性,內心數數發歡喜,由喜引生淚流注,全身毛孔自動豎。”一旦值遇此法,則應該生起無比信敬之心,恒常精勤修持。
最初無論辦何事,起始若能成辦彼,
則令一切皆圓滿,否則彼二均不成。
我們做一些事情,比如一個人辦幾件事情,在幾種當中首先你辦的那件,必須先盡力將其做圓滿,然後再做其他之事,如此而行,則自己的所作所爲,一切皆會獲得圓滿。如果不這樣做,今天辦這件事,明天又開始做另一件事,結果使兩件事都辦不成。所以做大事情時,比如要建立一個金剛法會,進行大量放生等,一個人的能力去做有些困難,應該先把重要之事做好後,再作第二件事,則容易獲得圓滿。
恒時遠離惡毒心,何處若起倨傲時,
爾時摧滅此我慢,憶念上師之教言。
我們恒時應該遠離惡毒心,如對他人生起嗔恨,或者欲對他人進行損害等這些都是惡心,非爲佛弟子的心境。我們應該對每一個衆生內心慈善,則整個修法可以獲得圓滿。如果一個人心地惡毒,則他的修行一定不好。修習佛法主要目的是調伏自心,身和語是跟隨心。調伏身與語比較容易,但調伏心相續卻很困難。不論在何處,內心生起傲慢之時,應該當下摧毀此如敵之我慢心,憶念傳承上師之殊勝教言中有關對治惡心與傲慢的種種竅訣法要。
若生怯弱之心時,則當令自心堅強,
修持彼二爲空性。
不論你在修法過程中,還是在發心做事時,自己有時難免生起怯弱之心。比如認爲這件事我一定辦不成功,或者修行需有大根器者,如我這種小根小器者,今生一定無法修法成功……。自己對自己生怯弱之心,這…
《菩薩寶鬘論略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