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灵锁钥 第一章:心灵与世界的缩写本(一)心灵与世界的缩写本

  (一)心灵与世界的缩写本——从260字的《般若心经》说起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佛教是以智慧立教的宗教,号称智慧之学。在浩瀚的佛教典籍中,对智慧的介绍和论说俯仰皆是。首先,佛的本义就是觉悟,对人生宇宙真实及其真理的彻悟;菩萨的本义是觉有情——洞察明了一切生命——精神的内容及现象;阿罗汉的本义是杀烦恼贼——降伏精神和心灵中的种种烦恼和痛苦。

  佛教认为,佛的觉悟和智慧是无边的,具足完满“一切智”、“一切种智”,表现在对“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和“大圆镜智”的一体和圆融。佛教经论中的“菩提”是佛的果位智慧,“般若”是佛导引众生成佛的、因位上的智慧。把智慧分为因位和果位,大概是佛教的一种创造,如老百姓是不知道朝廷的机密大事的,知道的只是有地位的皇帝和王公大臣。老百姓若要跻身上流,在古代中国则需熟读四书五经,经秀才、举人、进土的阶梯,再通过县、州、府、部的过程,没有这些因位上的积累,是不可能了解主宰天下大事的朝廷之密的——这是对智慧的因位和果位的一种不十分贴切的比喻。

  佛法是佛对众生说的,目的是使众生解脱沉溺于人世的这个苦海,并得解脱而成佛。所以佛所说的法,必然是成佛的方法,这就是因位中的“智慧——般若”。释迦牟尼佛28岁成道后,在其说法的49年中,曾召开过300多次说法的聚会,任何一次说法大会,其中心和主题都是般若。所以后来的佛教徒都说:佛一切时皆说般若,故般若是一切佛法的根本;无尽的佛法因般若而产生,所以般若是诸佛之母。

  般若把众生沉迷痛苦的心灵引向彼岸,使之进入佛菩萨智慧光明的精神乐土——这一切都是精神上产生,在精神上回转,在精神上腾跃,在精神上飞升。全部佛法,本身就是一大部从人间到极乐的精神现象学说——人生字宙,精神物质,善善恶恶——从地狱说到人间,说到天人,说到诸佛菩萨——一切众生,即一切生命形态乃至精神形态无不囊括于其中。所以可以这样说,佛教是一部涉及各种层次、各种发展阶段的全部宇宙生命的精神现象学。在佛教《阿毗达磨论》(即《对法论》)中,曾有这么一段偈语,可以作为上面所介绍的总结。

  无始时来界, 一切法等依。

  由此生诸趣, 即涅槃证得。

  全部佛法就被浓缩在这20个字之中;全部宇宙的、生命的精神现象也被浓缩在这20个字之中。佛教的学说,说繁琐,那数以万卷计的经论繁琐得令人摇头;说精炼,如这20个字的偈语也精妙得令人吐舌。而佛教恰好在这繁简两种状态中运行,八万四千法门全是治疗精神疴疾之药,随人因病而取,喜繁得繁,喜简得简,因人而异,随缘而变。总之,全部佛法就在人的生命和精神中运行,人的思维能有多么复杂,佛法就有多么复杂;人的思维能有多么简要,佛法也就有多么简要。你若明白了自己精神及其大海一般内容的来龙去脉,明白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你就得到了佛所说的“般若——智慧”了。

  (一) 眼耳鼻舌身意

  ——属于“我”的那一切及其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下简称《心经》)开句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自在菩萨就是中国人熟悉的观世音菩萨。“自在”是精神心灵乃至肉体得到自由和解脱的潇洒状态;观——就是要人们学习、观照、实践这一大自在的精神状态。但这又如何下手呢?这就必须如《心经》中听说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是智慧义,波罗蜜多是到彼岸义,也就是得通过行甚深般若而达到彼岸的自在和解脱。般若就是般若,为什么叫“深般若”呢?

  因为区别于“广般若”。任何学问都有提高(深)和普及(广)两个方面的统一。如科学技术,一是基础科学,必须深入攻关;一是应用科学,使基础科学的成果推广应用于生产力之中,应用于社会生活之中。没有深般若来成就自己,就谈不上用广般若来“普度众生”了。

  般若是有多种层次的,如分为五乘共教般若、三乘共教般若和大乘不共教般若。这是因众生、天人、罗汉、菩萨和佛的认识层次不同而分别设立的,如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博士生一样,各有各的层次和内容。

  般若还是多方面的,如实相般若、方便般若、文字般若,如同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一样各有侧重。

  上面那个20个字的偈语对不通佛法的人来说如同天书,一时半载也说不清楚。260个字的《心经》,则如佛法教科书的纲目,使局外人也能略知门径。熟悉和研究《心经》的都知道《心经》有如下的层次:

  一、以五蕴、六根六尘和十八界来说明人生宇宙的结构和框架模式。

  二、以颠倒梦想、挂碍恐怖、苦厄等来说明人生的精神——心理的感觉与承受的因果关系,并纳入”四圣谛”的苦谛和集谛之中。

  三、用色空对立统一的关系,突出佛法“缘起性空”——即以般若之理,为世俗人生指示解脱的途径——并纳入“四圣谛”的道谛中。

  四、如法(般若)修行,达到主体精神——心理乃至生命的解脱和成就——并纳入“四圣谛”的灭谛(涅槃)之中。对人生留心并有反省习惯的人常常有这样的思维:我到底是谁?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研究历史的人常常对历史发出疑问:什么是历史?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和归宿究竟如何?人类社会中的善与恶交融,光明与黑暗并行的原因问在?

  沉浸在哲学殿堂中的人也免不了有以下的困惑:世界的起因和终结是什么,生命来源于何处?精神来源于何处,宇宙、生命、精神三者的关系到底如何?

  佛教不是哲学,更不是科学,佛教只是宗教。它独特的方法的确是与哲学和科学都不同,但似乎又总有点哲学和科中意想不到的灵气——那是产生于2600年前古印度的一种深邃的目光。

  五蕴、六根六尘、十八界的学说应该说是2600年前的系统论和结构论,而且是解释生命——精神乃至宇宙的系统论和结构论。

  若以佛教唯识学来细谈这个五蕴、六根六尘和十八界——这是印度从释迦牟尼、弥勒到无著、世亲。在中国从玄奘、窥基到梁启超、章太炎、欧阳竟无、太虚、熊十力等从佛菩萨到高僧学者们所致力的浩大思想体系。若从个人来讲,五蕴、六根六尘和十八界就是我们自己,就是我们的生命、精神和我们认识和正在认识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

  印度佛学把我们这个精神和物质统一在一起的、有生命的肉体称之为五蕴身,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大因素积聚而成的五蕴身;色是对物质世界的统称,佛教对色的定义是“质碍名色”。“质”有本质、性质和性能等多层含义。“碍”指对空间的占有性和封闭性及对它物的排斥性。我们的肉体是由氮、碳、氧等多种元素的有机蛋白组成的,包括我们的头脑、躯干、四肢及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组成我们有生命肉体的物质元素,就是来源于自然宇宙中无生命的物质元素,大自然是生命的温床和母体。大自然是大宇宙,而我们则是小宇宙。从庄子的“道在瓦甓”到禅师们的“无情说法”都深刻地指出了物质和精神的这种统一性和不可分割性。

  色蕴是五蕴学说中的物质部分,而受、想、行、识则是五蕴学说中的精神部分。佛教不是自然科学,它是宗教,而宗教的重心就是人的精神及精神现象。黑格尔在其《生命哲学》中说,生命就是不断把外在转化为内在,又把内在转化为外在的主体精神。“色”在受想行识这个主观精神中起到了支撑的作用,同时又被受想行识这个主观精神放到了从属的、次要的地位——现代的人有多少能因自已“受命于天”而感谢和尊重大自然呢?

  “受”是感受,佛教对它的定义是“领纳名受” 。

  领是领取,纳是受纳,有感觉和储存两重含义。眼耳鼻舌身等感官活动为我们沟通了外部世界的信息,并储存于我们的心中——这是认识活动得以开展的第一前提,没有这一前提,精神自身也失去了依据。没有这一功能,就不是生命体,这也是对生命现象的根本判断,“受”领纳什么呢?那就是眼耳鼻舌身这五种感官,分别去感受与它们相应的色、声、香(泛指一切气味)、味、触,也就是相应地产生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并储存于我们心中。

  我们获得了外部的信息,并能使之储存起来供我们自由取用,这就是“想”。佛教对“想”所下的定义是“取像名想”,如同照像机照了照片,可以随时取来加印一样。这时的“想”已独立于眼耳鼻舌之外,它没有眼耳鼻舌的功能,却享用了眼耳鼻舌的成果。当然,眼耳鼻舌也没有“想”的功能,眼耳鼻舌身是各自为阵,各自管理它们自己的阵地和疆域不能相互介入。而“想”则打破了这个疆域,既可想色,又可以想声香味触等,也就是把感觉升华为表象。这在心理学中叫回忆、记忆。这是认识活动得以开展的第二前提。

  但想的功能也是单一的,并列的,不能进行复杂的认识活动。但是它作为基础,才…

《心灵锁钥 第一章:心灵与世界的缩写本(一)心灵与世界的缩写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