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行”产生的可能性。“行”的别名叫“思”,思维的思,佛教对它下的定义是:“造作名思”。造是发起和改造,作是作为,也就是“行”或“思”能对“想”中所出现的表象进行取舍和改造—— 这是进行判断和推论的基础,是认识活动得以开展的第三个前提。它能对单一的、并列的现象进行分析和综合,并寻出其中的因果关系,使人们能作出相应的反映。这已是一种高级的精神现象了,并且是意向和动机的起点。
但“行”或“恩”的功能尚是片面的,狭隘的,其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尚不能形成完整的系统。但有了这个基础和前题,五蕴中的“识”就可以大显身手了。佛教对“识”所下的定义是:“了别名识”。了是明了、了达;别是分别、区别,也就是辨别。“识”的功能就比受想行复杂多了,它自身就有心、意、识三个不同层次,集起名心,就是佛教八识系统中的第八识——阿赖耶识;思量名意,就是八识系统中的第七识——末那识;了别名识,就是八识系统中的前六种识。第八识的功能,就是作为前面眼耳鼻舌身这五识乃至第六识和第七识的基础和依据,没有第八识的存在,前七识各自为阵,就会使我们的生命和精神系统失调而发生紊乱。第七识是“我”的这种主观意念的策源地,是认识活动区别主观与客观的根本力量,并代替第八识在主观精神和认识中主宰和牵制眼耳鼻舌身和第六识的活动。没有第七识,前面六识的活动就失去了推动和发起的力量。
认识和理性活动的功能,主要表现在第六识上。了别名识——第六识因其杰出的能力而独享识蕴名誉的殊荣,第八识和第七识都是让贤而不居其位。当然,眼耳鼻舌身都有识的功能,不然佛教这个八识也就不成其为八识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的认识功能是离不开第六识的,只有通过第六识的活动,才能把因前五识而引起的、经过受、想、行、思过程的那些内容得以组织,全面系统地进行分析综合和判断,并得出总体性的综合判断,以认识自己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进一步调整自已和外部环境的关系。以上是对五蕴的简单解释。
初看起来,五蕴的道理和心理学所谈的差不多。是的,认识的起点在人的认识领域内大多是一致的,不论其地域和人种上的差别。但认识一旦继续前进,差距就会拉大。色受想有识这五蕴的学说,在佛教的教理中,特别在佛教的修行中都有其特定的义趣而与世俗人生的认识有极大的区别,是现代心理学和认识论难以涵盖的,对于这点,在后面的章节中将作有关的介绍。
把五蕴的立义从另一个角度展开,就是六根六尘,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十二处。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叫六根处。六尘又名六境,分别为色声香味触法,叫六尘处。佛教对“处”有专门的定义;生长门义。生是初生,长是旧长,门是出生通法的处所,显示出十二处中的系统有机的关系。如六根是精神、认识及其内容的内在依据,而大尘则是其外在依据。其中眼耳鼻舌身这五根为色蕴,意这一根则包括了受想行识这四蕴。眼耳鼻舌身与色声香味触相应,而意则与法相应。这里的法,泛指与认识活动相对应的,能成为认识对象和内容的一切自然的、社会的乃至精神的现象、规律和本质等。
宇宙的本质是什么?用不着认识活动的展开,一个色字就可以作为本体宇宙的终极说明。精神的本质是什么?同样用不着认识活动的展开,一个意字就可以作为本体精神的终极说明。但认识又从不甘心停留在这个原始的“蒙昧”状态上,它要求清晰,要求进一步的说明。如果六根六尘尚不能解决其中的疑难,那么佛教又推出了它的十八界及其系统性的学说。
十八界是由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识与六类根尘共同缘起形成的六类认识的世界,这就是眼界、色界和眼识界,耳界、声界和声识界,鼻界、香界和鼻识界,舌界、味界和舌识界,身界、触界和身识界,意界、法界和意识界。
由六根六尘和六识相结合而组合成的十八界,就是人们全部的精神及其内容。人们的认识活动无论如何开展,都是在这十八界内打转,永远也别想超越于其外。人类的客观与现实的存在就是如此,人类的认识活动、理智活动、情感活动、社会活动就是如此。尽管这六大类交织互融,可以无穷无尽地变化和组合,但仍然不能超越它们自身半步。
这是全部唯识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人生的基础,也是人类认识的基础。但佛教的唯识字浩繁艰深,使人视若畏途,但一个人若从自已身上着手,从自己认识上着手,那么唯识学的门径无疑是十分清晰的。
我们都有一个承受着我们生命和全部精神活动的物质的肉体,不论其胖瘦、高矮和美丑,也不论强弱、健残和老幼。在这个肉体上,有一双眼睛供我们与外部世界的视觉境象相沟通,认识外部世界众多的明暗、大小、美丑等有色彩、无色彩的物理与几何的空间物体;从山河大地到风花雪月,从日月星辰到鸟兽虫鱼。
在这个肉体上,有一双耳朵供我们与外部世界的听觉境象沟通——这是眼睛所不能观照的另一类世界,如风雨江河之声,鸟兽虫鱼之声: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与情感的交流,这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无疑与眼睛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人类文明产生了文字,可以以眼代耳,这并不是眼识的殊荣,功劳是第六识的,只有第六意识才能周旋于前五识中,对各种信息进行处理。
世界是多维的,外部世界也以其不同的性能,以不同的层次展现出它们的存在,并与我们的感官感觉相契合——我们的感官感觉去与之相契合。人们除了能熟练地使用自己的眼耳外,面部上这个灵巧的鼻子,对我们的生存与认识也同样重要,它能使我们感受到眼耳所不能感知的世界。世界只有色泽而没有声音是死沉的、没有生气的,若没有气息则是乏味的,同样是没有生气的。大自然中若没有花草之香,人们的饮食中若没有那诱人的气息,则生活将大大失去光彩。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人们亦对自己所居住的环境是极为挑剔的,要赏心悦意,除眼舒耳逸外,对气味的选择也是极其的重要。试想,在现代豪华的居室内,如果弥漫着浓厚的腐鼠气,或其它污秽之气,岂不大煞风景。如果在一户农家小院,城中寒舍,虽然没有铺锦裹绣,但却有阵阵芝兰之香,就会给人带来一种舒逸和雅致的情调。眼耳对人的生存保护作用是明显的,能够敏锐地辨别危险的信息但也有其盲区。如果没有这个同样敏锐的鼻子,仅凭眼耳是避不开那些隐蔽的、污秽的、极不卫生的环境,人的健康与生存就会处于危险之中。在美学意义上,一个人失去了眼耳,不会在美感上给人多大的遗憾,如果失去了鼻子—— 也许这个鼻子并不美,那就十分地令人遗憾了。
一日三餐是人们得以生存,并投入工作和生活的最基本的需要,鼻的功能还在于调节人们对饮食结构的取舍,并与舌头一起,本能地区分可食和不可食的东西。人的舌头,除了发音用于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与情感的交流外,其根本和原初的自然属性,就是主管人们赖以生存的食物了。一是帮助对食物的吞咽,更主要的性能则是对味的辨别。这是直接用舌觉所感触的滋味,不同于鼻所嗅到的弥散在空间中的气息。从酸甜苦麻辣的简单品味到鲜美可口及恶心难咽等复杂味觉感受都是舌识的世界。
中国是饮食文化的大国,京苏川粤四大菜系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骄傲,而这个“大”,这个骄傲,就建立在中国人的舌头上。古人说过“饮食男女” ,“ 食色性也”的话,饮食的重要性同时证明了舌头的重要性。有人敢于“拼死吃河豚”。可见味觉享受对人的诱惑力。
还有身体的触觉,我们的身体,包括头部、躯干、四肢和内脏器官,都有触觉的功能(躯干和四肢还有负载我们肉体活动、运动、劳动等多种功能)。如冷暖、软硬、粗细、钝锐、痛感、快感、饥饿饱胀感、大小便急时的迫不可待感、健康人的强壮感、生病时的疲软和痛苦感等等。
意识也有它独特的感觉,除了对前面五识产生自觉的感受外,还有总体性的,如舒适感、幸福感、快乐感,及相反的劳累感、痛苦感、忧虑恐怖感等——这是人类进行社会意识活动的心理承受。
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感觉中运动;我们的认识,在这些感觉中开展。人类的追求,人类的实践活动,也是这些感觉的延伸。没有这些原动力,生命和精神都会是麻木和僵化的。
同时我们应当看到,五蕴、六根六尘和十八界并非人类所独自拥有,人类之外的其它生命族类都有自己相应的这种生命和精神的结构。有些生命族类,其精神状态和结构对人类的认识来说还是陌生的地带,如植物、微生物等。但仍然有零星的科学报告证明,植物、微生物等也有其精神活动。但动物,特别是一些高级动物(未必全是哺乳类、灵长目)它们的感知功能 当然属于精神活动乃至认识活动各有其特殊的发挥。如猫、鹰的视力,猪狗的嗅觉力,海豚鲸鱼蝙蝠的听觉力,蛇类的舌嗅力等。各类动物的身体也各有所长,如鹿马善于奔跑,鹰燕善于飞翔,箭鱼旗鱼善于游泳,老鼠蚂蚁的地下迷宫等。而软体动物如章鱼之类的,简直遍身都是感觉,全身都是武器,其智力也是令人惊叹的。各类生物各有各的所长与它们自己的环境相协调,相适应,从而得以生存和繁衍。现代仿生学和仿生工技,就是以这些生物为师,从它们巧夺天工的特殊功能和构造中去弥补和优化人类感官功能,激发人类的认识灵性,从而使人类获得一些自已原来并不具备的能力和手段。
人类区别于其它生物的最显著特点是人具有高级的、严密的理智活动,并能作为文化的信息积累和流传于人类社会和历史的进程中。不能说人类以外的其它生命种类没有理智活动 生命的存在与繁衍,本身就是一种超越自然和环境的理智行为,相对于人类而言,其它物种的“灵气”显得过于单一和微弱。现代动物学家,特别是那些参予生态环境保护的、热爱和尊重其它生命的、并与之进行情感交流的动物心理学家,他们的研究成果表明,许多动物都有高低不等的智力活动。大象、狗、马、海豚和灵长类动物的智力是人们较为熟悉的,许多昆虫,如蜜蜂、蚂蚁类,不仅有相当高的智能,而且有强烈的社会意识和高度的组织能力。
六根、六尘与六识共同组成的这十八界,是对生命与环境的统一的最好说明。任何一种自然生命体,都是与其环境合为一体的,其根、尘、识三者的关系密不可分,也就是它们的生存能力、生命形态和结构能和谐地与其环境相融合、相适应,既不过分,也不欠少,足以保障它们在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除非遭到人类社会行为的粗暴和愚昧的干预。
佛教认为众生平等,用现代生态学、生命学的观点来看,无疑是正确的。在人类现有的视野内,至少在太阳系内,只有地球上才存在着生命。从宇宙范围来看,从生命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论是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其意义是平等的。它们与人类的关系是互为兄弟姊妹,是生机盎然的地球生命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生态学认为,个体生命物离开了群体就意味着死亡;单一的生命类群离开了生态网就意味着绝灭。这不仅是生命科学、生态科学上的意义,也是生命伦理学上的意义,并将成为下一世纪人类文明的主要课题。
《心灵锁钥 第一章:心灵与世界的缩写本(一)心灵与世界的缩写本》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