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靈鎖鑰 第一章:心靈與世界的縮寫本(一)心靈與世界的縮寫本▪P2

  ..續本文上一頁有“行”産生的可能性。“行”的別名叫“思”,思維的思,佛教對它下的定義是:“造作名思”。造是發起和改造,作是作爲,也就是“行”或“思”能對“想”中所出現的表象進行取舍和改造—— 這是進行判斷和推論的基礎,是認識活動得以開展的第叁個前提。它能對單一的、並列的現象進行分析和綜合,並尋出其中的因果關系,使人們能作出相應的反映。這已是一種高級的精神現象了,並且是意向和動機的起點。

  但“行”或“恩”的功能尚是片面的,狹隘的,其分析和綜合的能力尚不能形成完整的系統。但有了這個基礎和前題,五蘊中的“識”就可以大顯身手了。佛教對“識”所下的定義是:“了別名識”。了是明了、了達;別是分別、區別,也就是辨別。“識”的功能就比受想行複雜多了,它自身就有心、意、識叁個不同層次,集起名心,就是佛教八識系統中的第八識——阿賴耶識;思量名意,就是八識系統中的第七識——末那識;了別名識,就是八識系統中的前六種識。第八識的功能,就是作爲前面眼耳鼻舌身這五識乃至第六識和第七識的基礎和依據,沒有第八識的存在,前七識各自爲陣,就會使我們的生命和精神系統失調而發生紊亂。第七識是“我”的這種主觀意念的策源地,是認識活動區別主觀與客觀的根本力量,並代替第八識在主觀精神和認識中主宰和牽製眼耳鼻舌身和第六識的活動。沒有第七識,前面六識的活動就失去了推動和發起的力量。

  認識和理性活動的功能,主要表現在第六識上。了別名識——第六識因其傑出的能力而獨享識蘊名譽的殊榮,第八識和第七識都是讓賢而不居其位。當然,眼耳鼻舌身都有識的功能,不然佛教這個八識也就不成其爲八識了。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的認識功能是離不開第六識的,只有通過第六識的活動,才能把因前五識而引起的、經過受、想、行、思過程的那些內容得以組織,全面系統地進行分析綜合和判斷,並得出總體性的綜合判斷,以認識自己與外部環境的關系,進一步調整自已和外部環境的關系。以上是對五蘊的簡單解釋。

  初看起來,五蘊的道理和心理學所談的差不多。是的,認識的起點在人的認識領域內大多是一致的,不論其地域和人種上的差別。但認識一旦繼續前進,差距就會拉大。色受想有識這五蘊的學說,在佛教的教理中,特別在佛教的修行中都有其特定的義趣而與世俗人生的認識有極大的區別,是現代心理學和認識論難以涵蓋的,對于這點,在後面的章節中將作有關的介紹。

  把五蘊的立義從另一個角度展開,就是六根六塵,也就是佛教所說的十二處。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叫六根處。六塵又名六境,分別爲色聲香味觸法,叫六塵處。佛教對“處”有專門的定義;生長門義。生是初生,長是舊長,門是出生通法的處所,顯示出十二處中的系統有機的關系。如六根是精神、認識及其內容的內在依據,而大塵則是其外在依據。其中眼耳鼻舌身這五根爲色蘊,意這一根則包括了受想行識這四蘊。眼耳鼻舌身與色聲香味觸相應,而意則與法相應。這裏的法,泛指與認識活動相對應的,能成爲認識對象和內容的一切自然的、社會的乃至精神的現象、規律和本質等。

  宇宙的本質是什麼?用不著認識活動的展開,一個色字就可以作爲本體宇宙的終極說明。精神的本質是什麼?同樣用不著認識活動的展開,一個意字就可以作爲本體精神的終極說明。但認識又從不甘心停留在這個原始的“蒙昧”狀態上,它要求清晰,要求進一步的說明。如果六根六塵尚不能解決其中的疑難,那麼佛教又推出了它的十八界及其系統性的學說。

  十八界是由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六識與六類根塵共同緣起形成的六類認識的世界,這就是眼界、色界和眼識界,耳界、聲界和聲識界,鼻界、香界和鼻識界,舌界、味界和舌識界,身界、觸界和身識界,意界、法界和意識界。

  由六根六塵和六識相結合而組合成的十八界,就是人們全部的精神及其內容。人們的認識活動無論如何開展,都是在這十八界內打轉,永遠也別想超越于其外。人類的客觀與現實的存在就是如此,人類的認識活動、理智活動、情感活動、社會活動就是如此。盡管這六大類交織互融,可以無窮無盡地變化和組合,但仍然不能超越它們自身半步。

  這是全部唯識學的基礎,也是我們人生的基礎,也是人類認識的基礎。但佛教的唯識字浩繁艱深,使人視若畏途,但一個人若從自已身上著手,從自己認識上著手,那麼唯識學的門徑無疑是十分清晰的。

  我們都有一個承受著我們生命和全部精神活動的物質的肉體,不論其胖瘦、高矮和美醜,也不論強弱、健殘和老幼。在這個肉體上,有一雙眼睛供我們與外部世界的視覺境象相溝通,認識外部世界衆多的明暗、大小、美醜等有色彩、無色彩的物理與幾何的空間物體;從山河大地到風花雪月,從日月星辰到鳥獸蟲魚。

  在這個肉體上,有一雙耳朵供我們與外部世界的聽覺境象溝通——這是眼睛所不能觀照的另一類世界,如風雨江河之聲,鳥獸蟲魚之聲:更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信息與情感的交流,這在人類的社會生活中無疑與眼睛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人類文明産生了文字,可以以眼代耳,這並不是眼識的殊榮,功勞是第六識的,只有第六意識才能周旋于前五識中,對各種信息進行處理。

  世界是多維的,外部世界也以其不同的性能,以不同的層次展現出它們的存在,並與我們的感官感覺相契合——我們的感官感覺去與之相契合。人們除了能熟練地使用自己的眼耳外,面部上這個靈巧的鼻子,對我們的生存與認識也同樣重要,它能使我們感受到眼耳所不能感知的世界。世界只有色澤而沒有聲音是死沈的、沒有生氣的,若沒有氣息則是乏味的,同樣是沒有生氣的。大自然中若沒有花草之香,人們的飲食中若沒有那誘人的氣息,則生活將大大失去光彩。另一方面,也是更爲重要的方面,人們亦對自己所居住的環境是極爲挑剔的,要賞心悅意,除眼舒耳逸外,對氣味的選擇也是極其的重要。試想,在現代豪華的居室內,如果彌漫著濃厚的腐鼠氣,或其它汙穢之氣,豈不大煞風景。如果在一戶農家小院,城中寒舍,雖然沒有鋪錦裹繡,但卻有陣陣芝蘭之香,就會給人帶來一種舒逸和雅致的情調。眼耳對人的生存保護作用是明顯的,能夠敏銳地辨別危險的信息但也有其盲區。如果沒有這個同樣敏銳的鼻子,僅憑眼耳是避不開那些隱蔽的、汙穢的、極不衛生的環境,人的健康與生存就會處于危險之中。在美學意義上,一個人失去了眼耳,不會在美感上給人多大的遺憾,如果失去了鼻子—— 也許這個鼻子並不美,那就十分地令人遺憾了。

  一日叁餐是人們得以生存,並投入工作和生活的最基本的需要,鼻的功能還在于調節人們對飲食結構的取舍,並與舌頭一起,本能地區分可食和不可食的東西。人的舌頭,除了發音用于人與人之間的語言與情感的交流外,其根本和原初的自然屬性,就是主管人們賴以生存的食物了。一是幫助對食物的吞咽,更主要的性能則是對味的辨別。這是直接用舌覺所感觸的滋味,不同于鼻所嗅到的彌散在空間中的氣息。從酸甜苦麻辣的簡單品味到鮮美可口及惡心難咽等複雜味覺感受都是舌識的世界。

  中國是飲食文化的大國,京蘇川粵四大菜系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驕傲,而這個“大”,這個驕傲,就建立在中國人的舌頭上。古人說過“飲食男女” ,“ 食色性也”的話,飲食的重要性同時證明了舌頭的重要性。有人敢于“拼死吃河豚”。可見味覺享受對人的誘惑力。

  還有身體的觸覺,我們的身體,包括頭部、軀幹、四肢和內髒器官,都有觸覺的功能(軀幹和四肢還有負載我們肉體活動、運動、勞動等多種功能)。如冷暖、軟硬、粗細、鈍銳、痛感、快感、饑餓飽脹感、大小便急時的迫不可待感、健康人的強壯感、生病時的疲軟和痛苦感等等。

  意識也有它獨特的感覺,除了對前面五識産生自覺的感受外,還有總體性的,如舒適感、幸福感、快樂感,及相反的勞累感、痛苦感、憂慮恐怖感等——這是人類進行社會意識活動的心理承受。

  我們的生命,在這些感覺中運動;我們的認識,在這些感覺中開展。人類的追求,人類的實踐活動,也是這些感覺的延伸。沒有這些原動力,生命和精神都會是麻木和僵化的。

  同時我們應當看到,五蘊、六根六塵和十八界並非人類所獨自擁有,人類之外的其它生命族類都有自己相應的這種生命和精神的結構。有些生命族類,其精神狀態和結構對人類的認識來說還是陌生的地帶,如植物、微生物等。但仍然有零星的科學報告證明,植物、微生物等也有其精神活動。但動物,特別是一些高級動物(未必全是哺乳類、靈長目)它們的感知功能 當然屬于精神活動乃至認識活動各有其特殊的發揮。如貓、鷹的視力,豬狗的嗅覺力,海豚鯨魚蝙蝠的聽覺力,蛇類的舌嗅力等。各類動物的身體也各有所長,如鹿馬善于奔跑,鷹燕善于飛翔,箭魚旗魚善于遊泳,老鼠螞蟻的地下迷宮等。而軟體動物如章魚之類的,簡直遍身都是感覺,全身都是武器,其智力也是令人驚歎的。各類生物各有各的所長與它們自己的環境相協調,相適應,從而得以生存和繁衍。現代仿生學和仿生工技,就是以這些生物爲師,從它們巧奪天工的特殊功能和構造中去彌補和優化人類感官功能,激發人類的認識靈性,從而使人類獲得一些自已原來並不具備的能力和手段。

  人類區別于其它生物的最顯著特點是人具有高級的、嚴密的理智活動,並能作爲文化的信息積累和流傳于人類社會和曆史的進程中。不能說人類以外的其它生命種類沒有理智活動 生命的存在與繁衍,本身就是一種超越自然和環境的理智行爲,相對于人類而言,其它物種的“靈氣”顯得過于單一和微弱。現代動物學家,特別是那些參予生態環境保護的、熱愛和尊重其它生命的、並與之進行情感交流的動物心理學家,他們的研究成果表明,許多動物都有高低不等的智力活動。大象、狗、馬、海豚和靈長類動物的智力是人們較爲熟悉的,許多昆蟲,如蜜蜂、螞蟻類,不僅有相當高的智能,而且有強烈的社會意識和高度的組織能力。

  六根、六塵與六識共同組成的這十八界,是對生命與環境的統一的最好說明。任何一種自然生命體,都是與其環境合爲一體的,其根、塵、識叁者的關系密不可分,也就是它們的生存能力、生命形態和結構能和諧地與其環境相融合、相適應,既不過分,也不欠少,足以保障它們在環境中生存和繁衍 除非遭到人類社會行爲的粗暴和愚昧的幹預。

  佛教認爲衆生平等,用現代生態學、生命學的觀點來看,無疑是正確的。在人類現有的視野內,至少在太陽系內,只有地球上才存在著生命。從宇宙範圍來看,從生命發展史的角度來看,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論是動物、植物還是微生物,其意義是平等的。它們與人類的關系是互爲兄弟姊妹,是生機盎然的地球生命的不可分割的整體。系統生態學認爲,個體生命物離開了群體就意味著死亡;單一的生命類群離開了生態網就意味著絕滅。這不僅是生命科學、生態科學上的意義,也是生命倫理學上的意義,並將成爲下一世紀人類文明的主要課題。

  

《心靈鎖鑰 第一章:心靈與世界的縮寫本(一)心靈與世界的縮寫本》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