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靈鎖鑰 第一章:心靈與世界的縮寫本(一)心靈與世界的縮寫本

  (一)心靈與世界的縮寫本——從260字的《般若心經》說起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叁藏法師玄奘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

  佛教是以智慧立教的宗教,號稱智慧之學。在浩瀚的佛教典籍中,對智慧的介紹和論說俯仰皆是。首先,佛的本義就是覺悟,對人生宇宙真實及其真理的徹悟;菩薩的本義是覺有情——洞察明了一切生命——精神的內容及現象;阿羅漢的本義是殺煩惱賊——降伏精神和心靈中的種種煩惱和痛苦。

  佛教認爲,佛的覺悟和智慧是無邊的,具足完滿“一切智”、“一切種智”,表現在對“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和“大圓鏡智”的一體和圓融。佛教經論中的“菩提”是佛的果位智慧,“般若”是佛導引衆生成佛的、因位上的智慧。把智慧分爲因位和果位,大概是佛教的一種創造,如老百姓是不知道朝廷的機密大事的,知道的只是有地位的皇帝和王公大臣。老百姓若要跻身上流,在古代中國則需熟讀四書五經,經秀才、舉人、進土的階梯,再通過縣、州、府、部的過程,沒有這些因位上的積累,是不可能了解主宰天下大事的朝廷之密的——這是對智慧的因位和果位的一種不十分貼切的比喻。

  佛法是佛對衆生說的,目的是使衆生解脫沈溺于人世的這個苦海,並得解脫而成佛。所以佛所說的法,必然是成佛的方法,這就是因位中的“智慧——般若”。釋迦牟尼佛28歲成道後,在其說法的49年中,曾召開過300多次說法的聚會,任何一次說法大會,其中心和主題都是般若。所以後來的佛教徒都說:佛一切時皆說般若,故般若是一切佛法的根本;無盡的佛法因般若而産生,所以般若是諸佛之母。

  般若把衆生沈迷痛苦的心靈引向彼岸,使之進入佛菩薩智慧光明的精神樂土——這一切都是精神上産生,在精神上回轉,在精神上騰躍,在精神上飛升。全部佛法,本身就是一大部從人間到極樂的精神現象學說——人生字宙,精神物質,善善惡惡——從地獄說到人間,說到天人,說到諸佛菩薩——一切衆生,即一切生命形態乃至精神形態無不囊括于其中。所以可以這樣說,佛教是一部涉及各種層次、各種發展階段的全部宇宙生命的精神現象學。在佛教《阿毗達磨論》(即《對法論》)中,曾有這麼一段偈語,可以作爲上面所介紹的總結。

  無始時來界, 一切法等依。

  由此生諸趣, 即涅槃證得。

  全部佛法就被濃縮在這20個字之中;全部宇宙的、生命的精神現象也被濃縮在這20個字之中。佛教的學說,說繁瑣,那數以萬卷計的經論繁瑣得令人搖頭;說精煉,如這20個字的偈語也精妙得令人吐舌。而佛教恰好在這繁簡兩種狀態中運行,八萬四千法門全是治療精神疴疾之藥,隨人因病而取,喜繁得繁,喜簡得簡,因人而異,隨緣而變。總之,全部佛法就在人的生命和精神中運行,人的思維能有多麼複雜,佛法就有多麼複雜;人的思維能有多麼簡要,佛法也就有多麼簡要。你若明白了自己精神及其大海一般內容的來龍去脈,明白了自己的“本來面目”,你就得到了佛所說的“般若——智慧”了。

  (一) 眼耳鼻舌身意

  ——屬于“我”的那一切及其它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以下簡稱《心經》)開句就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自在菩薩就是中國人熟悉的觀世音菩薩。“自在”是精神心靈乃至肉體得到自由和解脫的潇灑狀態;觀——就是要人們學習、觀照、實踐這一大自在的精神狀態。但這又如何下手呢?這就必須如《心經》中聽說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是智慧義,波羅蜜多是到彼岸義,也就是得通過行甚深般若而達到彼岸的自在和解脫。般若就是般若,爲什麼叫“深般若”呢?

  因爲區別于“廣般若”。任何學問都有提高(深)和普及(廣)兩個方面的統一。如科學技術,一是基礎科學,必須深入攻關;一是應用科學,使基礎科學的成果推廣應用于生産力之中,應用于社會生活之中。沒有深般若來成就自己,就談不上用廣般若來“普度衆生”了。

  般若是有多種層次的,如分爲五乘共教般若、叁乘共教般若和大乘不共教般若。這是因衆生、天人、羅漢、菩薩和佛的認識層次不同而分別設立的,如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博士生一樣,各有各的層次和內容。

  般若還是多方面的,如實相般若、方便般若、文字般若,如同本體論、方法論和認識論一樣各有側重。

  上面那個20個字的偈語對不通佛法的人來說如同天書,一時半載也說不清楚。260個字的《心經》,則如佛法教科書的綱目,使局外人也能略知門徑。熟悉和研究《心經》的都知道《心經》有如下的層次:

  一、以五蘊、六根六塵和十八界來說明人生宇宙的結構和框架模式。

  二、以顛倒夢想、挂礙恐怖、苦厄等來說明人生的精神——心理的感覺與承受的因果關系,並納入”四聖谛”的苦谛和集谛之中。

  叁、用色空對立統一的關系,突出佛法“緣起性空”——即以般若之理,爲世俗人生指示解脫的途徑——並納入“四聖谛”的道谛中。

  四、如法(般若)修行,達到主體精神——心理乃至生命的解脫和成就——並納入“四聖谛”的滅谛(涅槃)之中。對人生留心並有反省習慣的人常常有這樣的思維:我到底是誰?人生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研究曆史的人常常對曆史發出疑問:什麼是曆史?人類社會的産生、發展和歸宿究竟如何?人類社會中的善與惡交融,光明與黑暗並行的原因問在?

  沈浸在哲學殿堂中的人也免不了有以下的困惑:世界的起因和終結是什麼,生命來源于何處?精神來源于何處,宇宙、生命、精神叁者的關系到底如何?

  佛教不是哲學,更不是科學,佛教只是宗教。它獨特的方法的確是與哲學和科學都不同,但似乎又總有點哲學和科中意想不到的靈氣——那是産生于2600年前古印度的一種深邃的目光。

  五蘊、六根六塵、十八界的學說應該說是2600年前的系統論和結構論,而且是解釋生命——精神乃至宇宙的系統論和結構論。

  若以佛教唯識學來細談這個五蘊、六根六塵和十八界——這是印度從釋迦牟尼、彌勒到無著、世親。在中國從玄奘、窺基到梁啓超、章太炎、歐陽竟無、太虛、熊十力等從佛菩薩到高僧學者們所致力的浩大思想體系。若從個人來講,五蘊、六根六塵和十八界就是我們自己,就是我們的生命、精神和我們認識和正在認識的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

  印度佛學把我們這個精神和物質統一在一起的、有生命的肉體稱之爲五蘊身,就是色、受、想、行、識這五大因素積聚而成的五蘊身;色是對物質世界的統稱,佛教對色的定義是“質礙名色”。“質”有本質、性質和性能等多層含義。“礙”指對空間的占有性和封閉性及對它物的排斥性。我們的肉體是由氮、碳、氧等多種元素的有機蛋白組成的,包括我們的頭腦、軀幹、四肢及眼、耳、鼻、舌等感覺器官。組成我們有生命肉體的物質元素,就是來源于自然宇宙中無生命的物質元素,大自然是生命的溫床和母體。大自然是大宇宙,而我們則是小宇宙。從莊子的“道在瓦甓”到禅師們的“無情說法”都深刻地指出了物質和精神的這種統一性和不可分割性。

  色蘊是五蘊學說中的物質部分,而受、想、行、識則是五蘊學說中的精神部分。佛教不是自然科學,它是宗教,而宗教的重心就是人的精神及精神現象。黑格爾在其《生命哲學》中說,生命就是不斷把外在轉化爲內在,又把內在轉化爲外在的主體精神。“色”在受想行識這個主觀精神中起到了支撐的作用,同時又被受想行識這個主觀精神放到了從屬的、次要的地位——現代的人有多少能因自已“受命于天”而感謝和尊重大自然呢?

  “受”是感受,佛教對它的定義是“領納名受” 。

  領是領取,納是受納,有感覺和儲存兩重含義。眼耳鼻舌身等感官活動爲我們溝通了外部世界的信息,並儲存于我們的心中——這是認識活動得以開展的第一前提,沒有這一前提,精神自身也失去了依據。沒有這一功能,就不是生命體,這也是對生命現象的根本判斷,“受”領納什麼呢?那就是眼耳鼻舌身這五種感官,分別去感受與它們相應的色、聲、香(泛指一切氣味)、味、觸,也就是相應地産生了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並儲存于我們心中。

  我們獲得了外部的信息,並能使之儲存起來供我們自由取用,這就是“想”。佛教對“想”所下的定義是“取像名想”,如同照像機照了照片,可以隨時取來加印一樣。這時的“想”已獨立于眼耳鼻舌之外,它沒有眼耳鼻舌的功能,卻享用了眼耳鼻舌的成果。當然,眼耳鼻舌也沒有“想”的功能,眼耳鼻舌身是各自爲陣,各自管理它們自己的陣地和疆域不能相互介入。而“想”則打破了這個疆域,既可想色,又可以想聲香味觸等,也就是把感覺升華爲表象。這在心理學中叫回憶、記憶。這是認識活動得以開展的第二前提。

  但想的功能也是單一的,並列的,不能進行複雜的認識活動。但是它作爲基礎,才…

《心靈鎖鑰 第一章:心靈與世界的縮寫本(一)心靈與世界的縮寫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