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世出世不二,方名出家儿。此座主有“作俗否”之问,于世法尚有迟疑,不敢横身为人,将世、出世法打作两截,是知其功行未到,尚未符“出家”之实,故赵州云:“出家即是”。若能于“出家”处实修实行,则应无“作俗否”之疑矣。赵州于此又云:“座主出与不出,老僧不管”。出家是自己分上的事,“出与不出”应在身语意三业上照看,更应在心性上透出,终归是自己的事。赵州“不管”,是责其自决也。座主云:“为什么不管?”赵州云:“与么即出家也。”赵州是真出家人,“内无一物,外无所求”,不为一切所动,不为境转,已入化境,故能“不管”。赵州以“无为”以示座主,不知座主会也无。
(393)
问:“无师弟子时如何?”师云:“无漏性智,本自具足。”又云:“此是无师弟子。”
“无漏性智”者,无漏性与无漏智也。法性清净,本离烦恼之漏垢,故云无漏性。离烦恼无染之清净智,即无漏智也。无漏性智,亦众生本具,若能断惑,即能证入。若无此本具之无漏性智,佛教之一切教法便莫能建立。故赵州云:“无漏性智,本自具足。” 又云:“此是无师弟子。”若有师,则非“本自具足”矣。
(394)
问:“不见边表时如何?”师云:“因什么与么?”
《信心铭》云:“极大同小,不见边表。”亦是对真如自性的一种描述。这僧将来问赵州,是问体?还是问用?赵州不在“如何”处答他,而反询其“因什么与么?”乃斟验其根基。真修实证之人,方见自性“极大同小,不见边表”。若是学语之人,则散漫不知归矣,此是赵州善为人处。
(395)
问:“澄而不清,浑而不浊时如何?”师云:“不清不浊。”云:“是什么?”师云:“也可怜生。”云:“如何是通方?”师云:“离却金刚禅。”
“澄而不清,浑而不浊”者,即“不垢不净”也,真如者,如是而已矣。那僧以此来问,赵州云:“不清不浊”,亦是问在答处,答在问处也。那僧拶云:“是什么?”是知赵州避讳而不直言,故追问之。赵州云:“也可怜生。”如云“苍天”,再退避三舍。那僧再进一问:“如何是通方?”“通方”者,“极大同小,不见边表”也,亦曰“竖穷三际,圆裹十虚”也,俱为真如之体相。赵州早知他落处,故最后一语喝断:“离却金刚禅”。“金刚禅”者,金刚喻定、金刚三昧也,菩萨于最后位断最微细烦恼之禅定也,其智坚利,犹如金刚。此亦赵州“有佛处不得住”之用意也。
(396)
问:“如何是囊中宝?”师云:“嫌什么?”云:“用不穷时如何?”师云:“自家的还重否?”又云:“用者即重,不用即轻。”
“囊中宝”,亦自性真如之喻也。既是自家怀中物,又何须问人。故赵州云:“嫌什么?”世间事就是如此奇怪,自己怀有无价宝,不知珍惜运用,老是羡慕别人,认为别人的比自己的贵重。那僧是明白人,又问“用不穷时如何?”既是真如佛性,自然是用无尽时,运用无穷。世间名利权势俱可用尽,而唯真如用之不尽,更足见珍贵,超过一切宝物。赵州云:“自家的还(珍)重否?”既是自家的,既扔不去,卖不掉,人还珍重它么?赵州又云:“用者即(珍)重,不用即轻(贱)。”这宝生生世世服侍着人们,而人不知,更不知其妙用,故轻贱之。若知而尽其妙用,则知珍重矣。洞山于《宝镜三昧》中,开篇即云:“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须善保护。”是“用者即重”也。
(397)
问:“如何是祖师的的意?”师涕唾。云:“其中事如何?”师又唾地。
第二百七十八则,赵州亦曾因此问“唾地”,今又为之,何故也?不是问“祖师意”,“其中事”么?唾地也不知!投子问翠微:“未审二祖初见达摩,有何所得?”翠微云:“汝今见吾,复何所得。”投子顿悟玄旨。一日,投子又问:“西来密意,和尚如何示人?”翠微驻步少时。投子云:“乞师指示。”翠微云:“更要第二勺恶水那?”投子便礼谢。赵州唾地,翠微恶水,二老天机酣畅,真是大快人心。
(398)
问:“如何是沙门行?”师云:“无行。”
《心经》云:“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是知无行之行,乃是无上行。若不知无为法,穷尽有为法,亦是未了汉。
(399)
问:“真休之处,请师指。”师云:“指即不休。”
“真休(歇)之处”,唯涅槃也。此乃无相不可说之处,岂能以言语道之。故赵州云:“指即不休。”僧参曹山,云:“某甲从偏位中来,请师向正位中接。”曹山云:“不接。”云:“为什么不接?”曹山云:“恐落偏位中去。”是知祖师接人,出语皆恰到好处,端的妙不可言。丹霞子淳禅师有颂云:
月中玉兔夜怀胎,
日里金乌朝抱卵。
黑漆昆仑踏雪行,
转身打破琉璃碗。
又有颂云:
故国安居象帝先,
夜明帘外信无传。
金鸡啼破玉人梦,
晓色依依锦帐前。
(400)
问:“无问时如何?”师云:“乖常语。”
药山于马祖处悟时,云:“某甲在石头处,如蚊子上铁牛(无下口处)。”赵州语录中,使人无下口处多矣,此又一则。“无问”有二,一者,愚痴者如木石,不知问也;二者,见道之人,无须问也。这僧囫囵问来,若是功行不深,见不迅捷,则难以答他。哪知赵州老汉,早见他语堕之处:既是“无问时”,则“如何”之问则多余;若问“如何”,则非“无问时”。故赵州讥云:“乖常语”——人们亦常不自觉地堕在其中,知么?于此又怎生出得?
《《赵州禅师语录》壁观卷中(381-400)》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