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世出世不二,方名出家兒。此座主有“作俗否”之問,于世法尚有遲疑,不敢橫身爲人,將世、出世法打作兩截,是知其功行未到,尚未符“出家”之實,故趙州雲:“出家即是”。若能于“出家”處實修實行,則應無“作俗否”之疑矣。趙州于此又雲:“座主出與不出,老僧不管”。出家是自己分上的事,“出與不出”應在身語意叁業上照看,更應在心性上透出,終歸是自己的事。趙州“不管”,是責其自決也。座主雲:“爲什麼不管?”趙州雲:“與麼即出家也。”趙州是真出家人,“內無一物,外無所求”,不爲一切所動,不爲境轉,已入化境,故能“不管”。趙州以“無爲”以示座主,不知座主會也無。
(393)
問:“無師弟子時如何?”師雲:“無漏性智,本自具足。”又雲:“此是無師弟子。”
“無漏性智”者,無漏性與無漏智也。法性清淨,本離煩惱之漏垢,故雲無漏性。離煩惱無染之清淨智,即無漏智也。無漏性智,亦衆生本具,若能斷惑,即能證入。若無此本具之無漏性智,佛教之一切教法便莫能建立。故趙州雲:“無漏性智,本自具足。” 又雲:“此是無師弟子。”若有師,則非“本自具足”矣。
(394)
問:“不見邊表時如何?”師雲:“因什麼與麼?”
《信心銘》雲:“極大同小,不見邊表。”亦是對真如自性的一種描述。這僧將來問趙州,是問體?還是問用?趙州不在“如何”處答他,而反詢其“因什麼與麼?”乃斟驗其根基。真修實證之人,方見自性“極大同小,不見邊表”。若是學語之人,則散漫不知歸矣,此是趙州善爲人處。
(395)
問:“澄而不清,渾而不濁時如何?”師雲:“不清不濁。”雲:“是什麼?”師雲:“也可憐生。”雲:“如何是通方?”師雲:“離卻金剛禅。”
“澄而不清,渾而不濁”者,即“不垢不淨”也,真如者,如是而已矣。那僧以此來問,趙州雲:“不清不濁”,亦是問在答處,答在問處也。那僧拶雲:“是什麼?”是知趙州避諱而不直言,故追問之。趙州雲:“也可憐生。”如雲“蒼天”,再退避叁舍。那僧再進一問:“如何是通方?”“通方”者,“極大同小,不見邊表”也,亦曰“豎窮叁際,圓裹十虛”也,俱爲真如之體相。趙州早知他落處,故最後一語喝斷:“離卻金剛禅”。“金剛禅”者,金剛喻定、金剛叁昧也,菩薩于最後位斷最微細煩惱之禅定也,其智堅利,猶如金剛。此亦趙州“有佛處不得住”之用意也。
(396)
問:“如何是囊中寶?”師雲:“嫌什麼?”雲:“用不窮時如何?”師雲:“自家的還重否?”又雲:“用者即重,不用即輕。”
“囊中寶”,亦自性真如之喻也。既是自家懷中物,又何須問人。故趙州雲:“嫌什麼?”世間事就是如此奇怪,自己懷有無價寶,不知珍惜運用,老是羨慕別人,認爲別人的比自己的貴重。那僧是明白人,又問“用不窮時如何?”既是真如佛性,自然是用無盡時,運用無窮。世間名利權勢俱可用盡,而唯真如用之不盡,更足見珍貴,超過一切寶物。趙州雲:“自家的還(珍)重否?”既是自家的,既扔不去,賣不掉,人還珍重它麼?趙州又雲:“用者即(珍)重,不用即輕(賤)。”這寶生生世世服侍著人們,而人不知,更不知其妙用,故輕賤之。若知而盡其妙用,則知珍重矣。洞山于《寶鏡叁昧》中,開篇即雲:“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須善保護。”是“用者即重”也。
(397)
問:“如何是祖師的的意?”師涕唾。雲:“其中事如何?”師又唾地。
第二百七十八則,趙州亦曾因此問“唾地”,今又爲之,何故也?不是問“祖師意”,“其中事”麼?唾地也不知!投子問翠微:“未審二祖初見達摩,有何所得?”翠微雲:“汝今見吾,複何所得。”投子頓悟玄旨。一日,投子又問:“西來密意,和尚如何示人?”翠微駐步少時。投子雲:“乞師指示。”翠微雲:“更要第二勺惡水那?”投子便禮謝。趙州唾地,翠微惡水,二老天機酣暢,真是大快人心。
(398)
問:“如何是沙門行?”師雲:“無行。”
《心經》雲:“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是知無行之行,乃是無上行。若不知無爲法,窮盡有爲法,亦是未了漢。
(399)
問:“真休之處,請師指。”師雲:“指即不休。”
“真休(歇)之處”,唯涅槃也。此乃無相不可說之處,豈能以言語道之。故趙州雲:“指即不休。”僧參曹山,雲:“某甲從偏位中來,請師向正位中接。”曹山雲:“不接。”雲:“爲什麼不接?”曹山雲:“恐落偏位中去。”是知祖師接人,出語皆恰到好處,端的妙不可言。丹霞子淳禅師有頌雲:
月中玉兔夜懷胎,
日裏金烏朝抱卵。
黑漆昆侖踏雪行,
轉身打破琉璃碗。
又有頌雲:
故國安居象帝先,
夜明簾外信無傳。
金雞啼破玉人夢,
曉色依依錦帳前。
(400)
問:“無問時如何?”師雲:“乖常語。”
藥山于馬祖處悟時,雲:“某甲在石頭處,如蚊子上鐵牛(無下口處)。”趙州語錄中,使人無下口處多矣,此又一則。“無問”有二,一者,愚癡者如木石,不知問也;二者,見道之人,無須問也。這僧囫囵問來,若是功行不深,見不迅捷,則難以答他。哪知趙州老漢,早見他語墮之處:既是“無問時”,則“如何”之問則多余;若問“如何”,則非“無問時”。故趙州譏雲:“乖常語”——人們亦常不自覺地墮在其中,知麼?于此又怎生出得?
《《趙州禅師語錄》壁觀卷中(381-400)》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