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漫谈《信心铭》 第十五讲、《信心铭》让我们信什么▪P3

  ..续本文上一页狠下功夫。一个人坐在蒲团上,眼观鼻,鼻观心,一念不生,一念不起,没有烦恼。可一旦离开蒲团,迈出家门,大大小小的烦恼就来了,本来清净的心一下子就被烦恼搅乱了。我们的很多烦恼不是自己的烦恼。烦恼也是缘起的。你自己修行修得再好,外面有麻烦要纠缠你,怎么办?所以,聪明的人会把自己的环境布置得好,菩萨有菩萨的眷属,自己学得好,可以带动一家人都学法,免得生气弄别扭。把家里安住了,再说单位邻居,再把大环境都安住。整个社会是张网,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果把整个环境都调顺了,那我们才算真正得解脱。

  地藏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因为地狱不空,他也成不了佛;众生没有度尽,他就成不了佛。这是真理。但话又说回来,众生早就度尽了。为什么说众生早就度尽了呢?运用缩地法,进入时空隧道,过去就是未来,未来就是过去。过去未来都是现在,现在就是过去未来。你能在时间里倒转乾坤,用赵州老和尚的话说是“汝被十二时辰使,老僧使得十二时辰”,那你就可以在时间的因缘里倒提。那么一切都归于寂灭,一切都归于涅槃,一切法都沉寂了。所以说一切众生早已解脱了,哪里还用得着我们在这儿多事,在这里自作多情。

  真如法界,无他无自”,如果把我的观念熄灭,就没有我与非我的界线。这个界线消除了,即是无他无自。无他无自,就圆融无碍,就真正地还万法于万法,还自我于真如,使自己真正回归到真如法界之中。这样就对了。我们自己就是真如,自己的手和脚不会打架,眼睛和鼻子不会闹别扭。一碗饭吃进去,眼睛说,我每天在给你看路,这碗饭你得先供养我;耳朵说,不行,我最听话要给我;舌头说,我每天给你拉关系,营养得给我等等,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我们自身的真如十分公平,该变红血球变红血球,该变白血球变白血球,该长眼睛长眼睛,该长鼻子长鼻子,它对我们自身的八万四千毛孔都是绝对公平,没有一点私心杂念的。如果我们能够如此善待一切,平等无私地面对万事万法,那确实就了不起了。说穿了,还是一个“无他无自”。

  如何做到无他无自呢?下面说了,“要急相应,唯言不二”。其实,无他无自就是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只有进入不二的境界之中,你才能真正做到无他无自,没有主观与客观的差别,没有我与非我的界限。这样你就是菩萨了。

  常言道:“量大则福大,量大为大人;量小则福小,量小为小人”。大人心量大,他不仅能包容自己,也能包容别人;不仅能包容自己所爱的人,还能包容自己的仇人。能包容自己仇人的人,你才能冤亲平等,做到法法平等,无不包容。

  日面佛与月面佛

  在这样的情况下,“十方智者,皆入此宗”。东西南北,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的智者、觉者,都必须归宗于此。“宗非延促,一念万年”,大家经常说禅宗、净土宗、密宗,这个宗那个宗,知不知道宗是什么呢?宗即宗旨、主题。

  当年,马祖圆寂之前,挂出牌子来,示疾。监院看到马祖大师身患重病,卧病不起了,前来探望请安:“师父,最近身心如何?”马祖回答:“日面佛,月面佛”。一句“日面佛,月面佛”把大家都打闷了,没有人知道老和尚说的是什么。这个就是“宗非延促”。

  “日面佛”就是“延”,“月面佛”就是“促”。佛经里面说,日面佛的寿命为万劫,月面佛的寿命为刹那。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精神,我们的言语道、心行处,你说它小吧,确实小,刹那就过了;你说它大吧,又大得没谱,好像又是无穷无尽的。

  我们就用现在、当下一念来感觉。现在,我们大家都在这间屋子里,那昨天呢?已经过去;明天呢?还是未来。昨天有没有一个“现在”?昨天我们在公园喝茶的时候,我们大家都是“现在”,都坐在那里嘛。我们看《阿弥陀经》里称阿弥陀佛是“今现在说法”。明天虽然没到,但明天一定会到的,我们一定会知道,明天也有明天的“现在”嘛。

  所以要搞清楚,这个现在,实际上是不动的!这个现在,并不随着时间的来去而来去。我们精神中间唯一不动的感觉,只有现在!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样。就短暂而言,我们一想“现在”时,它已经成为过去,未来的“现在”已迎面而来;从长远来看,一百年以前,我的这个“现在”没有动,一百年后它也没有动。一亿年前的“现在”没有动,一亿年后这个“现在”还是没有动。这个不动的当下一念,你说它是“促”还是“延”?时间有间断性,此时、此刻、此秒是时间的间断性。但时间又有它的延伸性、延续性,从过去无量劫到未来无量劫,这是时间的延伸性。时间的延伸性始终在我们的“现在”之中耍把戏。无穷无尽的念头,就在这个既促又延、非促非延的当下之中,表现出它的喜怒哀乐,表现出人间无尽的悲喜剧。

  佛在这儿说无尽法门,众生在这儿说无尽苦难。这个就是道场,这个就是宗。“宗非延促,一念万年”,我们在这里说一念万年,那我们又如何体证“一念”和“一念万年”呢?不知我刚才的阐述,能不能给大家带来些方便,使大家切实地对“一念万年”有感觉?

  如果对“宗非促延,一念万年”有了如实的体认和感受,那你就知道什么是“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超越于此。这时,才真正知道什么是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才能真正享受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法味。套用老子《道德经》的说法,你就无为而无不为,无在而无不在了。

  成都文殊院有一副对联:“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无边刹海,自他不隔毫端”。这是对“无在不在,十方目前”的最好注解。我们如何去领会呢?当然,我们不必刻意地在意识中去领会,因为念头一动,便“十方目前”,但还是隔了一层。我们要以“真如法界,无他无自”、“不二皆同,无不包容”的大胸襟来感受这个,来体认这个。

  要知道佛法所说的一切,不外乎是唯心的法而已。都是此心,不要作意识会,不要作知识会。如果把它当作一种知识或是一种境界理解,那就和禅宗不相应了。就是要在我们的感觉之中,在当下的体认当中,熟悉它,熟知它,这样慢慢就有味了。

  科学、佛法、老庄

  极小同大,忘绝境界”,你说它是大吗?它又小,你说它小吗?它又大,正所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庄子在《齐物论》里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如果我们用电子显微镜看,灰尘大如泰山;而我们站在这里看火星、木星,也不过针头大的亮点而已。人们看事物的角度不一样,事物所呈现的大小就不同,极小的东西可以无穷大,无穷大的东西可以无限小。

  据说宇宙大爆炸之前就是一个奇点,这个奇点有多大?我在北京,遇到清华大学基础物理学的一位博士生,我和他聊天文学、相对论、量子力学,聊得非常愉快。他说:“冯老师你连这些都懂啊。”我说:“我不懂,佛法里是这样说的。”早在相对论发明之前,中国的玄学就把这些问题说破了。

  极大同小,不见边表”,小的不见小的极限,大的也不见大的极限;小没有边表,大也没有边表。这才是“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我们要在生活中,当下去体会“有即是无,无即是有”。功夫纯熟以后,就会有这样一种觉受,一种现量的体悟,而不是停留在知见上。它就是一种觉受,就是一种承担。有就是无,无就是有。有无不二,确实是一种很轻爽的觉受。如果当下能生起这样的觉受,那么对过去、未来同样能生起这种觉受。

  以前在寺庙里呆久了,心烦了,我就会想,这几天肯定要成为过去,一切都会成为过去。确实是这样,时间很快就成了过去。那么未来的东西呢?我们盼呀盼呀,比如,大家都盼着今天的聚会,而现在我们确实已经在一起,也就是说我们大家承担了这个事。面对时间,大家应该有一种自由的感觉。如果你对时间有一种自由的感觉,那么喜怒哀乐就留不住,你就可以自由地支配它,伸缩它。

  我们平时说缩地法,这个也就是缩地法,可以变换时间。只要你心量大,左手伸出去,可以把过去捏住;右手伸出去,可以把未来握住。然后往心坎上一摆,哈哈,过去、未来都在这儿,实实在在的,就要有这种感觉。

  若不如是,必不须守”,如果你达不到这样一种境界,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在守。守了就不行。佛菩萨在认可某个罗汉尊者的答话时,常说“如是如是”。洞山祖师《宝镜三昧》开头第一句就是“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宜善保护”。用现代的话来说,“如是”就是自然而然的意思。如果我们做不到“若不如是”,那就“必不须守”。你一守就不能空;一守,心路不通,就塞车了。在这种情况下,你才知道什么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

  庄子《齐物论》里有这样的说法:“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天地万物回归于心,能够体认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岂唯圣人乎?庄子在《齐物论》还有一句:“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你既然已经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了,还有话可说吗?这个时候已经无话可说了,即“不可说,不可说,非思量处”。但庄子后面还跟了一句“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你要说明自心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你要说明道是什么样子,你就不能无言,也不能无话可说。你要说明这个道,既“谓之一”,要有一个称谓,岂能无言?该说的还是要说。

  但是,庄子又说了,“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夫!”当我们把菩提大道说得头头是道的时候,道的本身在这里,你又拿什么来对它有个说明呢?就像荷花照镜子,这儿有个荷花,镜子里还有个荷花,那就是“二”了。当我们在看镜子里面的荷花和荷花本身时,就像我们认知“道”和我们“所说明的道”时一样。我们一边看一边揣测,这个道说得准不准确?这个说出来的道,是不是和道本身相符?这个想法就是“三”了。你来看,他来说,大家都来边看边说,于是无穷无尽的说法想法都有了,如老子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我们凡夫之人,总是要在“有无”之间划一条界限,把“有无”截然地区别对立起来。严格地说,有就是无,所以说“若不如是,必不须守”。

  信这个不可得的东西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我们要实实在在地看到“如是”,真正的如是,即“二由一有,一亦莫守。”在一亦莫守的时候,还有什么思量处?“非思量处,识情难测”,只有在这个地方,你才能建立信心,才能相信我们这个心是不二的。心就是不二,不二就是心。所以这里说“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读这样的语句,一定要明白语句的来去,分清它的主语、谓语、宾语。首先要信,信什么呢?心就是不二,不二就是心!它就是“言语道断,非去来今”的。我们谈信心,首先要相信我们的心;之后,再通过不断努力地修持,达到明心见性。通过信这个心,从而树立起明心见性的信心,由此牢固的信心不再动摇,最终达到“信心不二,不二信心”的境界。

  这个境界就是“言语道断”啊!我多次说,思维就是言语道,是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的,就像大河里的水顺着河床不断地流淌。这是我们的言语之道,也是我们的心行之处。但是,如果我们的精神附着在这个言语道上,那就只能看到精神的内容,而对精神本身反而会迷迷糊糊,看不清楚了。

  无论怎么举心动念,想认识道、认识真如、认识菩提,但所认识的仅仅是思维的内容,是道的影子、菩提的影子而已。菩提和道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还是不知道。怎么办呢?只能“言语道断”,不受言语道的支配,不受言语道的蒙蔽。用云门宗的话来说,就是“截断众流”。

  有一次,在柏林寺参加生活禅夏令营,有人提了个很怪的问题,说:“请教冯老师,该怎么对付屋子里的老鼠?”你说打死它吧,犯杀戒;不收拾它吧,它又到处捣乱,让人不得安宁。隔了一天,我跟夏令营的大学生一起在苍岩山行脚,大家正说得热热闹闹的,我突然问:“那儿就有一只老鼠,怎么办?”大家转身去看,我不理他们,自顾自地走了。

  有时候就要采取一些非常手段来对待有些人的念头。高明的人就是能使别人一瞬间进入“言语道断”的状态,并品尝“言语道断”的感觉。如果你在道理上讲,“言语道断”永远是在比量之中,别人永远得不到体认和感受。当然,如果没有如实地、长久地处于参禅的状态,哪怕你已经处于“言语道断”的状态中了,还是回不过神来,昏浊浊地不知道。只有对破参有强烈要求,而且在参禅状态中入的时间比较长的人,或是起了大疑的人,当他进入“言语道断”的状态中时,猛一回光返照,噢!桶底脱落的感觉即刻现前。

  这是真正的破参,见自己的本来面目。这个时候就是“非去来今”,即“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既然都不可得,那么,这个不可得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今天到这里,《信心铭》就讲完了。信心信什么?就是信这个不可得的东西。

  

《漫谈《信心铭》 第十五讲、《信心铭》让我们信什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