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月灯·三摩地之本质·第七章 法忍行

  第七章 法忍行

  无上圆满胜利者再度向月光童子说道:“童子!既是如此,渴望证得三摩地并冀求能迅速、真正及全然觉醒而达到无上圆满及真实之证悟的菩萨摩诃萨,应当善巧通达三种忍之智慧。他应该彻底了解第一种忍,他应该彻底了解第二种忍,他应该彻底了解第三种忍——因而善巧通达此三种法忍之异别。”

  第七章名为,描述耐心与坚忍(法忍)的必要。在此,佛陀提到我们应该善巧通达三种法忍的智慧(忍智)。当我们为了修持正法而努力地积聚功德,及为了成就正觉而精进地修习三摩地时,“第一种法忍”是不可或缺的。精进是至为必要的。

  根据大乘的一般或经典系统,为了达到圆满的佛果,我们应该具有行菩萨道的坚忍,一劫复一劫地积聚功德、修习三摩地、寻求法教等……。但是,根据金刚乘系统,我们不必要修持许多劫之久才能证得佛果,因为藉由甚深的教法,我们能在今生就即身达到全然开悟的境界。

  可是,唯有全心全意、以至为圆满的精进力,正确地修持正法,才可能在一生之内就全然开悟。如果我们无法这么做,要开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此章说:大精进力至为重要。

  我们能从伟大的修行者密勒日巴的传记中,找到此种大精进力的详尽例证。他历经极大的艰辛,并透过此种考验而觉醒,在一生之中就得到全然的证悟。缺乏精进力或不愿意承受艰辛之境的人,将难以得到如此的成果。此外,我们也可以阅读大成就者那洛巴的生平故事,他也是历经了极大的考验及艰辛,才得到至高的成就。这些故事显示,我们必须实际、努力地修持佛法,才能证悟。

  我们应该了解全心、努力地修持是绝对必要的,否则,我们会开始有所怀疑。有一次,当我在海外弘法时,有一位男士来见我,他说:“仁波切!七年以前我进入了佛法的大门,成为一名佛教徒。但是,从那时候直到现在,什么事也没发生——没有任何进步的徵兆或特殊的功德。也许,我和佛法没有真正的缘分。我在想,也许我应该去追循其他的精神修持法。您认为呢?”我的回答是:“佛陀的法教没有任何不对。问题出在这里——问题出在你期待由于你七年前成为佛教徒,进步的徵兆就会自动产生,仅仅只是让时间过去,一点利益都没有,这当中缺乏的是精进。真正努力修持佛法的人,做法会有所不同。在这七年当中,你连十万遍皈依大礼拜都没有完成,你又如何能期待有任何进步的徵兆呢?完成这个数目的大礼拜,实际上并不是艰难的事,真正很精进的人,可以在三十天内就圆满十万遍皈依大礼拜。或许,是你自己的精进力有所缺失,而不是佛陀的法教缺少了什么。如果你完全不实修而期待有进步的徵兆,我不得不让你失望;这是不可能的事。佛教的修持方法并不是计算年数,而是脚踏实地去修习佛陀的法教。”

  后来,这个人回来见我,并说:“你以前告诉我的是真的。我同意。”当人们觉得自己的修持并没有什么成效时,他们往往不认为这是由于他们没有真正努力地修持。实际上,问题往往出在缺乏精进力及全心投入的修法;若缺乏这些必需的条件,要有进步的徵兆及开悟功德的展现是不可能的。这真的是不可能的事!

  有些人觉得,由于缺乏适当的境遇,例如空闭的时间或必备物品,他们无法专一地修持,因此,将不会有进步或产生开悟功德。我们不应该由于这些状况而感到气馁或丧失修行的志向。为什么?因为修持佛法和注册上大学迥然不同。上大学表示投注一定的年数在学业上,当这段时间结束时,我们或被授与学位,或是没有得到学位;毕业或学位的颁发,让我们收割过去所投资的努力、时间、金钱及精力的成果。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得到学位,我们将会觉得过去的那些年全都白费了。

  佛法的修持并不像这样,我们只是在修持佛法。当我们将时间用于修持时,如果表示进步的成就徵兆出现了,那当然是很好,甚至是非常好的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没有产生任何进步的特殊徵兆,那也是一样很好。这些都没有关系,因为我们仍然积聚了大量的功德;即使只是短短一会儿的修持,我们也创造了某种正面及珍贵的善果。佛陀说过,一位对开悟功德具有真诚的敬重及强烈信心的人,当他看到佛陀的形相时,他将会双手合十、俯首躬身,以表示甚深的敬意;但是,一位对开悟功德不具真诚的敬重而只是觉得佛陀满不错的人,他只会举一只手并只微微低头致意。接着,佛陀被问及:“仅只举一只手及微微点头,有任何利益吗?”他说:“有,单单是显示尊敬的姿态的那一刹那,就已经创造了极大的功德。那一刹那的功德将会继续存在下去,所以,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它将会成为全然开悟的状态。”因此,我们不须要感到气馁。若我们能做很多的修持并有很大的进步,那当然是很好的,但是,即使我们只能做一些些的修持,那也是相当幸运的事。然而,如果我们真的想要得到了悟及三摩地的真实功德,我们必须至为精进。

  第一种法忍是忍受修持一般佛法的艰辛和困难。

  第二种法忍是接受修持三摩地特殊法门的艰辛。三摩地有许多种,包括各种一般的禅定,例如,依据大手印系统的“止”和“观”。此外,还有特殊的金刚乘修法,包括不共的“生起次第(梵文utpattikrama)”及“圆满次第(梵文sampannakrama)”。生起次第涉及在持诵咒语时观想本尊形相,圆满次第是特殊形式的“止”和“观”。忍受修习这些不可思议之胜妙法门的艰辛和困难,是第二种法忍。

  第三种法忍是教导他人佛法所需的耐心与坚忍。在已进入佛法的大门,研习法教并付诸实修许多年,在三摩地方面已得获某种程度的实际体验之后,不论我们是否已经产生特殊的功德特质,我们都应该具有将修学所得的成果用于利益其他众生的动机。我们应该乐于和其他众生分享我们的收获,并教导他们。在这么做当中,有时候他们会相信我们所说的话,有时候则不相信;我们所说的佛法,有时候似乎能利益他们,有时候则不能——各式各样不同的情形都可能应运而生。然而,不论遇见何种情况——不论人们相信或不相信,不论他们受益或没有受益——我们都应该能忍受发生的状况。这种忍受力即是此章所提及的第三种法忍。

  当我们和他人在往来时,有些人有时会试图欺骗我们、隐瞒我们、伤害我们的感情,或不尊重我们,或漠视我们。当这些情形发生时,我们或许会充满愤怒,无法忍受如此的逆境,但是,试着去忍受是至为重要的。为什么如此?因为这是众生相。众生并不是全然开悟的佛,他们也不是伟大的菩萨,由于是平凡的轮回众生之故,他们具有执着、贪欲、愤怒、妄想、欺瞒及嫉妬等不善的情绪,所以,他们的自私及虚假多伪是必然的结果。而且,我们不能期望他们具有如佛或菩萨般的举止,他们会试图伤害或欺骗我们,或做出其他对我们不利的行为,这没有什么不寻常的,这只不过是轮回的自然特性。当我们面临被他人伤害的情景时,我们不应该陷入“那个人在伤害我”、或“那个人欺骗了我”、或“那个人对我发怒”的念头,因为我们会无法控制此种念头而产生瞋恨心;反之,我们应该尽力忍受别人加诸于我们的伤害——这就是忍辱的训练。

  如同大菩萨寂天(Shantideva)所说的:“如果某个人把他的手放入火中,那会发生什么情形?他的手被灼伤了。这是火焰的错吗?不,燃烧是火的自然本性,对火感到愤怒并没有帮助,错在于把手放入火中的那个人。”因此,如果我们——佛法的修行者——和轮回中尚未开悟、自然具有负面或不善性格的其他众生往来,我们应该了解,这就是轮回的现象;我们应该能认知,这就是轮回的现象、轮回的特徵,而不要落入我们被伤害了,或他人在与我们作对的想法。我们所具有的任何以自我为中心的愤恨,都是我们自己的错,而不是他们的错。我们必须训练自己去忍受这种情形,这就是第三种法忍。

  以上就是第七章所涵盖的要义。若你们有任何问题或疑惑,现在可以提出来。

  问答

  学员:关于第三种法忍,您提到火和手的例子。您说,邪恶是轮回中人的本性,这和我们对其他佛法修持者应该具有的清净观有何关联?

  仁波切:这里所提到的原则是接受其他人具有烦恼或不善的情绪的事实——他们会变得很愤怒或骄傲等……。这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这只是认识事情的显相。另一方面,清净观或“圣观”是察知根本状态、现象的真实情形,也就是:如来藏或开悟的本质或佛性,存在于所有每一位众生之内。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使是被瞋怒、傲慢、嫉妬或其他烦恼所障蔽的人,在那一刹那,他们的根本自性仍然和诸佛菩萨完全相同。我们应该从如此的观点来看待所有的人,视一切男性为勇父,视一切女性为空行母,这就是清净观的训练。

  若能谨记经典所说“一切众生皆具有佛性、皆具有开悟之潜力”的知见,我们自然能消除五种过失。第一种过失是失志,即是沮丧地想:“我无法成就佛的果位;我无法如同过去的大师一样地修行;我无法做到密勒日巴所做的——只有密勒才做得到。”像这样沮丧失志的情形可能会出现,但是,我们并不须要如此。为什么?不论我们谈论到的是密勒日巴尊者或马尔巴大译师,每一位众生都具有佛性是不变的事实。由于我们的本性都一样、都是佛性,他们经由修持而于一生之内即身得到无上成就的事实,证明我们也能如此。如果我们真正精进不懈、专一不二地修持,我们能在此生即身获得共与不共、世俗与究竟的成就。因此,我们永远都不必要觉得沮丧或气馁,每一位众生都具有相同的潜力。

  第二种过失是忘却每一位众生都具有佛性,因而犯了贬损或蔑视他人的过失。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某人非常没有用,他什么都不知道,也不做任何佛法的修持。然而,如果我们了解这个人具有和我们、和诸佛菩萨完全相同的佛性,我…

《月灯·三摩地之本质·第七章 法忍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