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们就无法真正轻视他,因为他也具有证悟的能力。就究竟的意义而言,这和清净观或圣观是全然契合的;就暂时的意义而言,当其他人展现烦恼染污并试图欺骗或伤害我们时,我们能竭力容忍,仍然能维持耐心。具有耐心或法忍,和具有清净间并没有冲突。
学员:我有一些不是佛教徒的学生,他们觉得,累积功德是一种很奇怪的观念。他们问我:“为什么供养、绕塔等行为能制造任何功德?”我不觉得我回答得很好。他们也说:“在做了这些事情之后,认为你能把功德给出去,是一件更加奇怪的事。”虽然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可笑的怪问题,我还是想请您详细地说明功德回向的运作,好让我能对我的学生解释清楚。
仁波切:首先,你不能责怪他人不了解这些观念。他们没有学习过或试着了解业力的因果关系,因此,他们不了解积聚或创造功德的道理。你应该由解释业力行为的成熟、不同类型的业力因果关系开始。有些业力行为在同一生之内就成熟,有一些则在未来生才成熟。
以英国查理斯王子为例。他生为伊莉莎白女王的儿子。为什么他生为她的独生儿子?唯有他自己的善业可能使此成为事实。没有任何人下令:“他被准许生为英国王子,你们则不许生于那个地位。”没有任何人在做这种决定,这是个人在过去所累积的业力的自然结果。他必定是累积了成为英国王子的善业,而别人则没有如此。同样的,当我们看到非洲的儿童因饥饿而濒临死亡时,我们不禁要问:“他们为什么生于非洲?为什么他们必须遭受如此的痛苦?”这是因为他们在特定的时间转世再生于非洲某地的缘故。但是,有人说“现在,你必须再生于非洲某个你将饿死的地方”吗?没有,没有人迫使众生以这种方式转世再生。有人生于此种境遇的事实,是由于缺乏福德的缘故。从这个观点来看,累积功德确实极为重要。具足功德的人,能生为英国王子;缺乏功德的人,或许会生为饱受饥饿之苦的非洲儿童。好好思考这一点,能使我们看清累积功德是绝对须要的。
回向功德或分享功德,是我们结束任何修法之前都应该要做的。我们应该想像,不论自修法产生任何善业,我们都与其他一切众生分享,将之供献给他们的幸福与安宁。这到底有什么用?有些人可能会因而产生某种希望或恐惧,或期待某位病重的朋友会因为得到回向的功德而痊愈,并变得很快乐。这不见得会即刻发生。回向功德并不是我们现在做了善事,结果会立即转移到另一个人,使他因而自恶业中解脱——因与果的关联并不是如此直接及立即的。
我们不须要寄与太大的希望和期盼。另一方面,有些人或许会惧怕:“如果我希望“我”经由“我的”修法而产生的功德在其他众生身上成熟,这将全部被浪费掉,而我自己什么都没有了。”我们不须要变得过于冀求或过于恐惧。实际上,这并没有什么可寄与厚望或感到恐惧的,因为每一个人都只能收获他所播种的。
回向功德是为了培养我们利他的态度,及开展清净的动机。与其自私地攀缘制造“这是“我的”功德;“我自己”需要它”的心境,我们应当不具任何偏执或特定目标地祈愿:“愿我所积聚的任何功德能利益每位众生!”这就是清净心态的训练。回向功德所开展的这种清净动机,将与日俱增而成为一种良善的习性,使我们终有一天能真正利益他人,并能以极为开阔、浩广的方式覆行利他的事业。对他人的利益不会在回向功德的同时就立即显现,但是,回向的结果终将化成众生的利益,所以,目前我们不须要对回向抱持期望或恐惧。
学员:当行者认知烦恼的空性本质时,他们就解脱了。在我自己的经验中,我只是把空性的概念附加在烦恼之上,这并没有使烦恼消失。当我们只是在将空性概念化的阶段,而不能使烦恼消失时,我们应该如何处理烦恼?
仁波切:你缺乏的是“指出的教法”——能使你认知自心本性的法教。由于我尚未认知心的自然状态,你不能期盼烦恼会被抑制或自行解脱;你应该努力求取认识自心本性的指出教法,如此,你对空性的认知就能降服烦恼。认知空性是由根切断烦恼、彻底将之铲除,而不是仅将“空性”的概念强加于烦恼之上。你说的没有错,这种方式在克服烦恼方面,并没有什么效用;真正且唯一有帮助的,是直接观见蕴涵于烦恼之内的自心本性,这能克服烦恼而得解脱。
如果我们尚未藉由指出教法而认知心的本性,我们也可以利用各种对治法。其中的一种方法是远离烦恼,避免涉入其中。现在,我们很容易就被烦恼所控制,这是由于我们接近烦恼、没有和烦恼保持距离,这是不明智的。因为,当我们盲目地涉入烦恼时,我们变得迷惑、不辨是非,造作不善行而种下痛苦的因。了解这一点并思惟每日耽迷于烦恼的过患,我们将会逐渐减轻完全沈浸于烦恼的嗜性,嗜性的减低将能帮助我们离弃烦恼。每天提醒自己:“是的,我确实有许多烦恼,我会记瞋恚心、贪执心、傲慢心、嫉妬心及愚痴心。这实在不好,这只会带给我无数的问题,也会造成别人的苦恼!”这可以减低对烦恼的嗜性。每日做如此的修持,我们和烦恼的距离会愈变愈大,也会愈来愈受烦恼的牵绊,这在目前是很重要的。
另一方面,当瞋恚心升起时,我们或许会视自己为英勇的武士,并把瞋恚心当做是一种美德——这么做只会助长烦恼。我们一定要明确地了解烦恼是怨敌、是恶习,逐渐地,当你的禅修有进步,且在得受指出教法之后能认知自心本性,你将能藉由直接觉受空性而控制你的烦恼。
《月灯·三摩地之本质·第七章 法忍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