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就無法真正輕視他,因爲他也具有證悟的能力。就究竟的意義而言,這和清淨觀或聖觀是全然契合的;就暫時的意義而言,當其他人展現煩惱染汙並試圖欺騙或傷害我們時,我們能竭力容忍,仍然能維持耐心。具有耐心或法忍,和具有清淨間並沒有沖突。
學員:我有一些不是佛教徒的學生,他們覺得,累積功德是一種很奇怪的觀念。他們問我:“爲什麼供養、繞塔等行爲能製造任何功德?”我不覺得我回答得很好。他們也說:“在做了這些事情之後,認爲你能把功德給出去,是一件更加奇怪的事。”雖然我個人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可笑的怪問題,我還是想請您詳細地說明功德回向的運作,好讓我能對我的學生解釋清楚。
仁波切:首先,你不能責怪他人不了解這些觀念。他們沒有學習過或試著了解業力的因果關系,因此,他們不了解積聚或創造功德的道理。你應該由解釋業力行爲的成熟、不同類型的業力因果關系開始。有些業力行爲在同一生之內就成熟,有一些則在未來生才成熟。
以英國查理斯王子爲例。他生爲伊莉莎白女王的兒子。爲什麼他生爲她的獨生兒子?唯有他自己的善業可能使此成爲事實。沒有任何人下令:“他被准許生爲英國王子,你們則不許生于那個地位。”沒有任何人在做這種決定,這是個人在過去所累積的業力的自然結果。他必定是累積了成爲英國王子的善業,而別人則沒有如此。同樣的,當我們看到非洲的兒童因饑餓而瀕臨死亡時,我們不禁要問:“他們爲什麼生于非洲?爲什麼他們必須遭受如此的痛苦?”這是因爲他們在特定的時間轉世再生于非洲某地的緣故。但是,有人說“現在,你必須再生于非洲某個你將餓死的地方”嗎?沒有,沒有人迫使衆生以這種方式轉世再生。有人生于此種境遇的事實,是由于缺乏福德的緣故。從這個觀點來看,累積功德確實極爲重要。具足功德的人,能生爲英國王子;缺乏功德的人,或許會生爲飽受饑餓之苦的非洲兒童。好好思考這一點,能使我們看清累積功德是絕對須要的。
回向功德或分享功德,是我們結束任何修法之前都應該要做的。我們應該想像,不論自修法産生任何善業,我們都與其他一切衆生分享,將之供獻給他們的幸福與安甯。這到底有什麼用?有些人可能會因而産生某種希望或恐懼,或期待某位病重的朋友會因爲得到回向的功德而痊愈,並變得很快樂。這不見得會即刻發生。回向功德並不是我們現在做了善事,結果會立即轉移到另一個人,使他因而自惡業中解脫——因與果的關聯並不是如此直接及立即的。
我們不須要寄與太大的希望和期盼。另一方面,有些人或許會懼怕:“如果我希望“我”經由“我的”修法而産生的功德在其他衆生身上成熟,這將全部被浪費掉,而我自己什麼都沒有了。”我們不須要變得過于冀求或過于恐懼。實際上,這並沒有什麼可寄與厚望或感到恐懼的,因爲每一個人都只能收獲他所播種的。
回向功德是爲了培養我們利他的態度,及開展清淨的動機。與其自私地攀緣製造“這是“我的”功德;“我自己”需要它”的心境,我們應當不具任何偏執或特定目標地祈願:“願我所積聚的任何功德能利益每位衆生!”這就是清淨心態的訓練。回向功德所開展的這種清淨動機,將與日俱增而成爲一種良善的習性,使我們終有一天能真正利益他人,並能以極爲開闊、浩廣的方式覆行利他的事業。對他人的利益不會在回向功德的同時就立即顯現,但是,回向的結果終將化成衆生的利益,所以,目前我們不須要對回向抱持期望或恐懼。
學員:當行者認知煩惱的空性本質時,他們就解脫了。在我自己的經驗中,我只是把空性的概念附加在煩惱之上,這並沒有使煩惱消失。當我們只是在將空性概念化的階段,而不能使煩惱消失時,我們應該如何處理煩惱?
仁波切:你缺乏的是“指出的教法”——能使你認知自心本性的法教。由于我尚未認知心的自然狀態,你不能期盼煩惱會被抑製或自行解脫;你應該努力求取認識自心本性的指出教法,如此,你對空性的認知就能降服煩惱。認知空性是由根切斷煩惱、徹底將之鏟除,而不是僅將“空性”的概念強加于煩惱之上。你說的沒有錯,這種方式在克服煩惱方面,並沒有什麼效用;真正且唯一有幫助的,是直接觀見蘊涵于煩惱之內的自心本性,這能克服煩惱而得解脫。
如果我們尚未藉由指出教法而認知心的本性,我們也可以利用各種對治法。其中的一種方法是遠離煩惱,避免涉入其中。現在,我們很容易就被煩惱所控製,這是由于我們接近煩惱、沒有和煩惱保持距離,這是不明智的。因爲,當我們盲目地涉入煩惱時,我們變得迷惑、不辨是非,造作不善行而種下痛苦的因。了解這一點並思惟每日耽迷于煩惱的過患,我們將會逐漸減輕完全沈浸于煩惱的嗜性,嗜性的減低將能幫助我們離棄煩惱。每天提醒自己:“是的,我確實有許多煩惱,我會記瞋恚心、貪執心、傲慢心、嫉妬心及愚癡心。這實在不好,這只會帶給我無數的問題,也會造成別人的苦惱!”這可以減低對煩惱的嗜性。每日做如此的修持,我們和煩惱的距離會愈變愈大,也會愈來愈受煩惱的牽絆,這在目前是很重要的。
另一方面,當瞋恚心升起時,我們或許會視自己爲英勇的武士,並把瞋恚心當做是一種美德——這麼做只會助長煩惱。我們一定要明確地了解煩惱是怨敵、是惡習,逐漸地,當你的禅修有進步,且在得受指出教法之後能認知自心本性,你將能藉由直接覺受空性而控製你的煩惱。
《月燈·叁摩地之本質·第七章 法忍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