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燈·叁摩地之本質·第七章 法忍行

  第七章 法忍行

  無上圓滿勝利者再度向月光童子說道:“童子!既是如此,渴望證得叁摩地並冀求能迅速、真正及全然覺醒而達到無上圓滿及真實之證悟的菩薩摩诃薩,應當善巧通達叁種忍之智慧。他應該徹底了解第一種忍,他應該徹底了解第二種忍,他應該徹底了解第叁種忍——因而善巧通達此叁種法忍之異別。”

  第七章名爲,描述耐心與堅忍(法忍)的必要。在此,佛陀提到我們應該善巧通達叁種法忍的智慧(忍智)。當我們爲了修持正法而努力地積聚功德,及爲了成就正覺而精進地修習叁摩地時,“第一種法忍”是不可或缺的。精進是至爲必要的。

  根據大乘的一般或經典系統,爲了達到圓滿的佛果,我們應該具有行菩薩道的堅忍,一劫複一劫地積聚功德、修習叁摩地、尋求法教等……。但是,根據金剛乘系統,我們不必要修持許多劫之久才能證得佛果,因爲藉由甚深的教法,我們能在今生就即身達到全然開悟的境界。

  可是,唯有全心全意、以至爲圓滿的精進力,正確地修持正法,才可能在一生之內就全然開悟。如果我們無法這麼做,要開悟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此章說:大精進力至爲重要。

  我們能從偉大的修行者密勒日巴的傳記中,找到此種大精進力的詳盡例證。他曆經極大的艱辛,並透過此種考驗而覺醒,在一生之中就得到全然的證悟。缺乏精進力或不願意承受艱辛之境的人,將難以得到如此的成果。此外,我們也可以閱讀大成就者那洛巴的生平故事,他也是曆經了極大的考驗及艱辛,才得到至高的成就。這些故事顯示,我們必須實際、努力地修持佛法,才能證悟。

  我們應該了解全心、努力地修持是絕對必要的,否則,我們會開始有所懷疑。有一次,當我在海外弘法時,有一位男士來見我,他說:“仁波切!七年以前我進入了佛法的大門,成爲一名佛教徒。但是,從那時候直到現在,什麼事也沒發生——沒有任何進步的徵兆或特殊的功德。也許,我和佛法沒有真正的緣分。我在想,也許我應該去追循其他的精神修持法。您認爲呢?”我的回答是:“佛陀的法教沒有任何不對。問題出在這裏——問題出在你期待由于你七年前成爲佛教徒,進步的徵兆就會自動産生,僅僅只是讓時間過去,一點利益都沒有,這當中缺乏的是精進。真正努力修持佛法的人,做法會有所不同。在這七年當中,你連十萬遍皈依大禮拜都沒有完成,你又如何能期待有任何進步的徵兆呢?完成這個數目的大禮拜,實際上並不是艱難的事,真正很精進的人,可以在叁十天內就圓滿十萬遍皈依大禮拜。或許,是你自己的精進力有所缺失,而不是佛陀的法教缺少了什麼。如果你完全不實修而期待有進步的徵兆,我不得不讓你失望;這是不可能的事。佛教的修持方法並不是計算年數,而是腳踏實地去修習佛陀的法教。”

  後來,這個人回來見我,並說:“你以前告訴我的是真的。我同意。”當人們覺得自己的修持並沒有什麼成效時,他們往往不認爲這是由于他們沒有真正努力地修持。實際上,問題往往出在缺乏精進力及全心投入的修法;若缺乏這些必需的條件,要有進步的徵兆及開悟功德的展現是不可能的。這真的是不可能的事!

  有些人覺得,由于缺乏適當的境遇,例如空閉的時間或必備物品,他們無法專一地修持,因此,將不會有進步或産生開悟功德。我們不應該由于這些狀況而感到氣餒或喪失修行的志向。爲什麼?因爲修持佛法和注冊上大學迥然不同。上大學表示投注一定的年數在學業上,當這段時間結束時,我們或被授與學位,或是沒有得到學位;畢業或學位的頒發,讓我們收割過去所投資的努力、時間、金錢及精力的成果。但是,如果我們沒有得到學位,我們將會覺得過去的那些年全都白費了。

  佛法的修持並不像這樣,我們只是在修持佛法。當我們將時間用于修持時,如果表示進步的成就徵兆出現了,那當然是很好,甚至是非常好的現象;但是,如果我們沒有産生任何進步的特殊徵兆,那也是一樣很好。這些都沒有關系,因爲我們仍然積聚了大量的功德;即使只是短短一會兒的修持,我們也創造了某種正面及珍貴的善果。佛陀說過,一位對開悟功德具有真誠的敬重及強烈信心的人,當他看到佛陀的形相時,他將會雙手合十、俯首躬身,以表示甚深的敬意;但是,一位對開悟功德不具真誠的敬重而只是覺得佛陀滿不錯的人,他只會舉一只手並只微微低頭致意。接著,佛陀被問及:“僅只舉一只手及微微點頭,有任何利益嗎?”他說:“有,單單是顯示尊敬的姿態的那一刹那,就已經創造了極大的功德。那一刹那的功德將會繼續存在下去,所以,在未來的某個時候,它將會成爲全然開悟的狀態。”因此,我們不須要感到氣餒。若我們能做很多的修持並有很大的進步,那當然是很好的,但是,即使我們只能做一些些的修持,那也是相當幸運的事。然而,如果我們真的想要得到了悟及叁摩地的真實功德,我們必須至爲精進。

  第一種法忍是忍受修持一般佛法的艱辛和困難。

  第二種法忍是接受修持叁摩地特殊法門的艱辛。叁摩地有許多種,包括各種一般的禅定,例如,依據大手印系統的“止”和“觀”。此外,還有特殊的金剛乘修法,包括不共的“生起次第(梵文utpattikrama)”及“圓滿次第(梵文sampannakrama)”。生起次第涉及在持誦咒語時觀想本尊形相,圓滿次第是特殊形式的“止”和“觀”。忍受修習這些不可思議之勝妙法門的艱辛和困難,是第二種法忍。

  第叁種法忍是教導他人佛法所需的耐心與堅忍。在已進入佛法的大門,研習法教並付諸實修許多年,在叁摩地方面已得獲某種程度的實際體驗之後,不論我們是否已經産生特殊的功德特質,我們都應該具有將修學所得的成果用于利益其他衆生的動機。我們應該樂于和其他衆生分享我們的收獲,並教導他們。在這麼做當中,有時候他們會相信我們所說的話,有時候則不相信;我們所說的佛法,有時候似乎能利益他們,有時候則不能——各式各樣不同的情形都可能應運而生。然而,不論遇見何種情況——不論人們相信或不相信,不論他們受益或沒有受益——我們都應該能忍受發生的狀況。這種忍受力即是此章所提及的第叁種法忍。

  當我們和他人在往來時,有些人有時會試圖欺騙我們、隱瞞我們、傷害我們的感情,或不尊重我們,或漠視我們。當這些情形發生時,我們或許會充滿憤怒,無法忍受如此的逆境,但是,試著去忍受是至爲重要的。爲什麼如此?因爲這是衆生相。衆生並不是全然開悟的佛,他們也不是偉大的菩薩,由于是平凡的輪回衆生之故,他們具有執著、貪欲、憤怒、妄想、欺瞞及嫉妬等不善的情緒,所以,他們的自私及虛假多僞是必然的結果。而且,我們不能期望他們具有如佛或菩薩般的舉止,他們會試圖傷害或欺騙我們,或做出其他對我們不利的行爲,這沒有什麼不尋常的,這只不過是輪回的自然特性。當我們面臨被他人傷害的情景時,我們不應該陷入“那個人在傷害我”、或“那個人欺騙了我”、或“那個人對我發怒”的念頭,因爲我們會無法控製此種念頭而産生瞋恨心;反之,我們應該盡力忍受別人加諸于我們的傷害——這就是忍辱的訓練。

  如同大菩薩寂天(Shantideva)所說的:“如果某個人把他的手放入火中,那會發生什麼情形?他的手被灼傷了。這是火焰的錯嗎?不,燃燒是火的自然本性,對火感到憤怒並沒有幫助,錯在于把手放入火中的那個人。”因此,如果我們——佛法的修行者——和輪回中尚未開悟、自然具有負面或不善性格的其他衆生往來,我們應該了解,這就是輪回的現象;我們應該能認知,這就是輪回的現象、輪回的特徵,而不要落入我們被傷害了,或他人在與我們作對的想法。我們所具有的任何以自我爲中心的憤恨,都是我們自己的錯,而不是他們的錯。我們必須訓練自己去忍受這種情形,這就是第叁種法忍。

  以上就是第七章所涵蓋的要義。若你們有任何問題或疑惑,現在可以提出來。

  問答

  學員:關于第叁種法忍,您提到火和手的例子。您說,邪惡是輪回中人的本性,這和我們對其他佛法修持者應該具有的清淨觀有何關聯?

  仁波切:這裏所提到的原則是接受其他人具有煩惱或不善的情緒的事實——他們會變得很憤怒或驕傲等……。這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這只是認識事情的顯相。另一方面,清淨觀或“聖觀”是察知根本狀態、現象的真實情形,也就是:如來藏或開悟的本質或佛性,存在于所有每一位衆生之內。從這個角度來看,即使是被瞋怒、傲慢、嫉妬或其他煩惱所障蔽的人,在那一刹那,他們的根本自性仍然和諸佛菩薩完全相同。我們應該從如此的觀點來看待所有的人,視一切男性爲勇父,視一切女性爲空行母,這就是清淨觀的訓練。

  若能謹記經典所說“一切衆生皆具有佛性、皆具有開悟之潛力”的知見,我們自然能消除五種過失。第一種過失是失志,即是沮喪地想:“我無法成就佛的果位;我無法如同過去的大師一樣地修行;我無法做到密勒日巴所做的——只有密勒才做得到。”像這樣沮喪失志的情形可能會出現,但是,我們並不須要如此。爲什麼?不論我們談論到的是密勒日巴尊者或馬爾巴大譯師,每一位衆生都具有佛性是不變的事實。由于我們的本性都一樣、都是佛性,他們經由修持而于一生之內即身得到無上成就的事實,證明我們也能如此。如果我們真正精進不懈、專一不二地修持,我們能在此生即身獲得共與不共、世俗與究竟的成就。因此,我們永遠都不必要覺得沮喪或氣餒,每一位衆生都具有相同的潛力。

  第二種過失是忘卻每一位衆生都具有佛性,因而犯了貶損或蔑視他人的過失。有時候,我們可能會覺得某人非常沒有用,他什麼都不知道,也不做任何佛法的修持。然而,如果我們了解這個人具有和我們、和諸佛菩薩完全相同的佛性,我…

《月燈·叁摩地之本質·第七章 法忍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