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二 第一则 圣谛第一义之上▪P3

  ..续本文上一页门教。在老佛爷诞生前这么一千多年,就有婆罗门教,佛陀是在婆罗门教的基础上搞革命而创立了佛教。尽管创立了佛教,但是整个佛教是建立在婆罗门的这么一个汪洋大海之中,哪怕是佛教最盛的时候,不管是阿育王的时候也好,孔雀王朝的时候也好,佛教虽然兴盛,仍然只是高级知识分子、高级贵族在学,虽然也有穷苦老百姓的参与。但是,整个印度仍基本都是婆罗门教。后来,受到了伊斯兰教的冲击,婆罗门后来演变成现在的印度教。而佛教在伊斯兰教的强势冲击下,被赶出了印度。以前是到中国北传了一支;后来,印度佛教就进入了西藏,也就是五代的时候传入了西藏。

  在佛陀灭度后的千年间,印度的部派佛法的时代先估传到斯里兰卡,东南亚的缅甸、泰国这些国家,这些东南亚的国家没有大乘器象。梁武帝见达磨的时候,那个时候西藏是什么呢?西藏还是还是原始分散的游牧社会,直到唐太宗时,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文成公主嫁过去以后,才开始有文字,才开始有佛经,才开始有这样那样的东西。所以,在达磨祖师的时代,西藏一盘散沙,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藏族的概念,没有一个统一的社会。所以,那个时候只有中国有大乘器象,达磨就泛海到中国来。唐末有位诗僧贯休,因为躲避中原的战乱,到四川来,因为那个时候四川还比较太平,王健在四川称帝,就是前蜀王的皇帝,他就送蜀帝一首诗“万水千山得得来”。因为圆悟祖师是四川人,是对贯修的诗读得很熟,顺手就把这个“得得来”用上了。“遂泛海得得而来,单传心印,开示迷途,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个就把禅宗的宗旨标在这了。在达磨来中国之前,中国不知道有禅宗这么一套传承,禅宗这么一套无上的法统。

  “若恁么见得,便有自由分,不随一切语言转,脱体现成,便能于后头与武帝对谈,并二祖安心处,自然见得”这个就谈到了禅宗的好处,达磨的好处。因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个是很简单的,要见便见。什么叫顿悟?顿悟没有时间没有空间的,有时间有空间就不叫顿,就是叫渐。他没有内容的,有内容,你就二了,一个能知一个所知,你就马上二了,顿就不是不二,不二里面哪有什么时间?哪有什么前后因果之类种种闲家具啊!没有的。如果能这样的话,看得到便有自由分。那么你在法上、在事上、在命上才自由自在,才能够不随一切语言转,脱体现成。

  我们经常随语言转,对《六祖坛经》大家都是很熟的,“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我们诵《法华经》本来是好事,被《法华经》拖着团团转,这个不是一个道人的气象。但很多人诵经、抄经,你说有没功德呢?有,下面都说有功德,但是这个功德和《六祖坛经》里面讲的功德是两回事,六祖大师在《坛经》里头也引用了这则公案来谈。“不随一切语言转”,我们心里面来来去去的念头,也是语言,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思维是无声的语言,念头就是无声的语言。我们不仅不能随着外边的声尘去转,也不能根据我们的法尘去转啊!“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嘛,还有一个法尘嘛。法尘就是思维语言上的东西了,包括我们念头上的东西都是法尘。所以“不随一切语言转”,也不要随着自己的念头转啊!包括张三李四的,魔说的,佛说的什么什么的,他都是属于这里面的转,都随着他转。“脱体现成”,什么叫脱体现成呢?明心见性了,一切放下了,见到自己的主人翁了,那么你就脱体现成了。

  “便能于后头与武帝对谈,并二祖安心处,自然见得。”达磨祖师的事迹,我们从《高僧传》里面,从《灯录》里面见到两个最经典的故事,一个是达磨见梁武帝,包括了一苇渡江;第二个就是面壁九年,就把二祖大师接引过来。达磨祖师的事迹在《高僧传》里面并不多,但在《五灯会元》里面就说的比较详细,但是实实在在的,就是与梁武帝的会谈,并给二祖传心,这两个方面才见了达磨的功夫。你说明心见性表现在什么地方?禅宗的精彩,禅宗的光辉表现在什么地方?就在这两处。至于只履西归,则是一则美丽的传说,与禅宗的宗旨没有多少关系,也就无须我们去深究了。

  “无计较情尘,一切截断,洒洒落落,何必更分是分非,辨得辨失!虽然恁么,能有几人?”我们经常落在计较情尘上。当年,我在学三祖大师《信心铭》的时候,包括在云门寺也讲,北京也讲,在成都也讲。“至道无难,惟嫌拣择”,《碧岩录》的第二则公案也谈这个,就是“至道无难”。计较情尘,我们情是什么,第七识里面的嘛,第七识里面根深蒂固的我执就是情。而法执是第六识上的,但是根子是在第七识,没有我执,那来法执。所以计较情尘,就是我们在第七识上的这么一个东西,这么一个病根。要一刀截断,虽然恁么,能有几人?

  要截断众流,言语道断,只有这样才能洒洒落落,何必更分是分非啊!我在举赵州老和尚的公案的时候,他见了俩个坐庵的,其中一个庵主,赵州老和尚把头一伸过去,就开口说:“有么?有么?”这个庵主就把拳头一举,就什么意思呢?赵州老和尚说:“水浅不是泊船处啊!”水太浅了,不是我抛锚的地方,不是我歇脚之处。到了第二个庵主那里,赵州老和尚又把头伸进去:“有吗?有吗?”这个庵主又是把拳头一伸,赵州老和尚说:“哦,了不得!能杀能活,能纵能夺”。同样的一个公案,同样的一种表现,前面是贬,后面是扬。这是怎么回事?你能在里面说是说非吗?好象第一庵主不适应赵州老和尚,说他水浅嘛,不是泊船处嘛。第二个庵主则能纵能夺,能杀能活,这是表扬他吗?那就错了,那你就是在是非上去计较。这些公案,不是幼儿园里面的小孩子玩的游戏,“听话”就乖,“不听话”就不乖。不是这样的,禅宗哪跟你讲是非啊!没有这些是非的。所以要一刀截断,洒洒落落,何必更分是分非,我们经常在是非两头忙个不停,能不能敢于把是非两头一下放下,不去“辨得辨失”!什么得失?都是两头转。

  “虽然恁么,能有几人”?所以,我们说一个时代有那么一、二个祖师就已经不得了了,我们也不能说遍地都是祖师,尽管我们说遍地都是佛,一切众生都是佛,《法华经》里常不轻菩萨大家未来都是佛。是,大家都是佛,但是大家又都是地狱里面的种子,都是要下地狱的,这也是。大家都是烦恼众生红嘛既是烦恼众生,又都是在未来的佛土里绿卡已经拿到手了的。所以,我们要看到,我们一只脚在地狱里面,一个身子又在人间红尘之中,我们的脑袋也许到了天堂,我们的另外一个身子也许到了极乐世界。我们也是分身无量啊,为什么分身无量?你的业麻,有的时候干的这件事是地狱业,有的时候干了那件事有了功德了,有了阴功了,可以上天堂。有的时候,玉皇大帝那里存了一个折子;有的时候,阎王老子那,地狱里面存了一个折子;有时念了几声“阿弥陀佛”,又到极乐世界里面挂了一个号,先预定了一个房间。我们人就是这个样,怎样能够使这些东西通通的一刀两断,能有几人啊?出家人那么多,象我们老和尚的有几位啊?象虚云老和尚的有几位啊?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二 第一则 圣谛第一义之上》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