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二 第一则 圣谛第一义之上▪P2

  ..续本文上一页之,不觉得有什么麻烦。但有的人趾高气扬,受不得批人评。有的人穷得富不得,你要他从逆境中走到顺境,他就生病了,没有福报,中了一个彩,得了一百万,就成神经病了。有的人过得顺境,过不得逆境,今天升官了发财了,雄赳赳气昂昂的在上面报告,还领导,一下被“双规”了,到监狱里面去了,你看他非常精神的眼神啊,当公安局、检察院、纪委的找他的时候,他就象斗败了的公鸡一样,眼神一下就跌下去了。本来翘得很高的尾巴,一下就耷下去了。

  真正的道人,他逆顺纵横而自在。逆顺可以说我们在社会生活之中,寺庙之中,有顺有不顺;另外,有一个在我们心境之中,也有顺有不顺,外面的环境无论怎么变,承受的是我们的心啊!外面的环境不论是顺利、还是是非,都要用我们心里的喜怒哀乐来承担它。那怕是法上的,今天我们在一块学修佛法,“哎呀!我学的法是不是?我现在的见地怎么样?”遇见一个老参说你错了,一板子、一棒子给你敲过来,你又进入逆境了,尾巴又下去了,不舒服。如果说:“哎呀!你高明啊!见解非凡啊!你大彻大悟啦!这是顺境。怎样在顺逆两难的情况下,真正的得自在。

  “与夺自在”,与,给予;夺,夺去。什么是与?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是与。什么是夺?有的人一肚皮的知见要把它夺掉,因为知见成了障碍,成了法障,要把它夺掉,这就是禅宗高明处。有的人发了财了,不得了,骄傲。叫他布施,他不愿意,就样要把他的傲慢,把他的贪婪的心夺掉。当然在《碧岩录》里面谈的还不是世间的东西,因为它谈到最高的法。所以我们再看“东涌西没,逆顺纵横,与夺自在”,他都是在机上,我们在参禅悟道的这个过程中,所遇见的种种状态,他能自主把控“东涌西没,逆顺纵横,与夺自在”。他是自在的,他在接人的时候自在,在接机的时候自在,在自受用的时候更自在。

  下面,圆悟祖师就紧一句,“正恁么时,且道是什么人行履处?”我说,不论你学问有多高,什么教授?博士导师?他们是学者而不是道人,对佛法、对禅只是参观者,不是参与者。有的人才气纵横,富贵有余,但是他们不是道人。我们要看一个人首先要看他有没有道人气相,道人气相表现在什么地方?表现在他行履处。行履处很简单,就是咱们的行住坐卧,语默之间,举手投足之间,我们就可以看破一个人。有些眼光犀利的人,真正的过来人,饱经风霜的人,深黯世事的人,他看你一眼,就知道你的来历,知道你的深浅。下面就“看取雪窦葛藤”,什么是葛藤?就是指言不及义的废话。当然这是正话反说,在禅宗公案里,正话反说的比比皆是,这个“葛藤”,就是雪窦祖师所举的公案。

  举梁武帝问达磨大师(说这不唧溜汉):“如何是圣谛第一义?”(是甚系驴橛)磨云:“廓然无圣!”(将谓多少奇特!剑过新罗,可杀明白)帝曰:“对朕者谁?”(满面惭惶强惺惺,果然摸索不着)磨云:“不识。”(咄!再来不值半文钱)帝不契,(可惜许,却较些子)达磨遂渡江至魏。(这野狐精!不免一场懡椤。从西过东,从东过西)帝后举问志公,(贫儿思旧债,傍人有眼)志公云:“陛下还识此人否?”(和志公赶出国始得!好与三十棒!达磨来也)帝云:“不识。”(却是武帝承当得这则公案)志公云:“此是观音大士,传佛心印。”(胡乱指注,臂膊不向外曲)帝悔,遂遣使去请,(果然把不住,向道不唧溜)志公云:“莫道陛下发使去取,(东家人死,西家人助哀,也好一时赶出国)阖国人去,他亦不回。”(志公也好与三十棒,不知脚跟下放大光明)

  这就是公案的正文,公案的正文中间括弧里面就有雪窦祖师的下语义,雪窦祖师,咱们云门宗的祖师,我们要明白括弧里面的语是什么意思,这也是禅机,是祖师表明他境界的这么一个风光。举梁武帝问达磨大师,括弧说“这不唧留汉”,什么叫唧留?就是精精神神的,我们看电视里少林武僧出来的时候,全身结束,很光鲜。师父们在做法事的时候,一身法相庄严;出坡时又干净利索。不唧留就是不风光,失魂落魄的样。这不唧留汉,流汤滴水的。祖师才有这样的派头说话啊!

  “如何是圣谛第一义?”“是甚系驴橛?”我们如果看《五灯会元》都知道,船子和尚接夹山善会和尚时说了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呢?“一句合头语,万世系驴橛”,我们有很多的人被真理所迷惑,陷入所知障、知见障里面。这是老佛爷说的,祖师说的,老和尚说的,善知识说的,终身奉持,对不对?对,也没错。但是就这句话,就生生世世把你象毛驴一样的拴在那个木桩上啊!把你拴死了。大家都读《金刚经》,都知道金刚三句:“佛所说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很多学佛法的人,都落在第一句之中,一辈子都进入不了第二重境界——“即非佛法”。他是对学佛法很精进,很虔诚,但是他永远都是在“佛所说法”的这个圈子里面,他没有进入“即非佛法”的层次。“丈夫自有冲天智,不向如来行处行” 啊!要打破知见障,还我自由身,见自己的主人翁,然后你才明白“是名佛法”。

  经过这一番转身,你才明白那个系驴橛。“圣谛第一义”——透了见了自己的本来面目,知道并体证了佛法的最高真理,你就解脱了。如果你是一个书呆子,你只知道做学问,象大学里面的教授一样做学问,看看文字过去,看看文字过来,不知道佛法的本味是什么?有的人做了一辈子的佛教的学问。不管中观的、唯识的,但是连蒲团都没有沾过,禅堂也没有进过,连什么叫禅悦都没有感受到。你说他学了些什么?也就是一个书呆子,书虫,那没用。我们要在法上活过来,所以圣谛第一义,它是开启我们智慧之门的钥匙,这智慧之门就是我们自身本具的,我们天天诵经诵论,该不该诵?该诵。这是初入门的小学生,中学生应该这样,乃至大学生、博士生也该这样,但是,你不能总是当学生吗,你是要毕业当老师嘛。要在学问上得自由、得自在,得解脱嘛。所以我们看“如何是圣谛第一义?”雪窦祖师下了一句“是什么系驴橛啊!”达磨就说:“廓然无圣”。梁武帝一辈子修庙、印经、度僧,功德无量;学问也大,编写了不少大部头的经论集子,并在后面都有解释,现在就不多表了。在《碧岩录》里,圆悟祖师评唱里面还多,这里就不多说了。

  “廓然无圣”,就把梁武帝的知见与功德一笔钩销,因为梁武帝是一个菩萨皇帝,自己三次舍身出家,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出家的皇帝还只有他。后来,他的皇后、丞相又花了几亿的人民币把他从庙里面赎回来,哎呀!你还是给我们当皇帝。三次在瓦光寺出家,三次被朝廷从寺庙里面把他赎回来。他是一个真正学佛的、信佛的这么一个皇上。但是,他执著于他的这些事相之中。达磨祖师就是用了禅宗的方法,给他一笔抹掉——“廓然无圣。这边也不多解释,因为后面还有评说的。括弧里面说:“满面惭惶强惺惺。果然摸索不著啊!”讥讽梁武帝被达磨祖师打趣了一下。但梁武帝还有威风,故达磨又说:“廓然无圣”。

  那么“对朕者谁啊?”与我打交道的是谁啊?听说你是南天竺来的,是传佛心印的圣人啊!我是皇上,皇上也是圣人啊!你怎么能够说是廓然无圣呢?我们俩个难道不是圣人吗?你不圣人我就是圣人,我不圣人你就是圣人。所以说梁武帝还陷入在这个上。但是达磨祖师更进一步说:“不识。”我们看老和尚经常用这个话,有的人来参,参了若干次,和尚说,“你是谁呀?什么时候来的?来干吗?”“我都来了好多次了,跟老和尚见了、谈了几次了。”“不认识,不认识,不知道。”老和尚也是用这种禅机来,但是很多人不会,以为老和尚真的年纪大了,记性不好了,耳朵听不见,眼睛看不见。是不是呢?不是,老和尚心里明白得很,他是用这种方法来接人,但是呢?很多人就不会老和尚的意。

  达磨祖师说:“不识。”梁武帝也不会啊!“帝不契”,括弧里面“可惜许!却较些子”。不契是好事,如果他什么都会了,达磨祖师何须到中国来呢?就没必要嘛。大家都会祖师西来意了,那就不用达磨祖师来了。于是,达磨祖师遂渡江到魏。因为那时候南北分据,梁武帝是南北朝的时代。因为东汉以后,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了梁武帝的时候,北魏已经分成了东魏和西魏,他就到北边的东魏去了。“这野狐精!不免一场懡罗。从西过东,从东过西。”我们以后再来感觉这些语句。如果这些语句我们都讲的话,一年也讲不完。

  达磨祖师渡江到了北魏,梁武帝就把这个事情告诉志公老和尚。志公老和尚就问梁武帝“陛下还认识这个人吗?”这个括弧里面很有趣,“和志公赶出国始得,好与三十棒!达磨来也!”志公也应该显示一下达磨祖师的威风啊!祖师得自在以后,还可以在这公案里面纵横自在。我们就不行,我们还得老老实实地看公案。帝云:“不识。”的确是不识。第一,他不认识达磨祖师;第二,他根本不知道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这么一套东西。志公又说:“这个是观音大士啊,传佛心印来了,了不得,不得了啊!”当然啦,梁武帝听到这么大的来头,是观音大士啊!哎呀!我怎么能让他走呢?于是,赶快派人去把他请回来。志公又说:“哎呀!陛下晚了,请不到了,还别说你去请,就是全中国人去请也把他请不回来的。”这个公案说明什么呢?当然也不用我说,因为下面圆悟祖师的评唱就说得很清楚。

  “达磨遥观此土有大乘根器,遂泛海得得而来,单传心印,开示迷途,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达磨,据《达磨传》和《五灯会元》里面说,他在南天竺的时候,遥观东方,感觉在震旦之地有大乘根器。在印度,尽管是佛的故土,但是学佛教史的人都知道,哪怕是在佛教最兴盛的时候,他的基本的群众都是婆罗门,就象现在伊斯兰的国家,他全民信教,全民信的都是回教,是伊斯兰教。在印度,全民信的都是婆罗…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二 第一则 圣谛第一义之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