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二 第一则 圣谛第一义之上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献给佛源老和尚(二)

  第一则 圣谛第一义之上

  “师住澧州夹山灵泉院,评唱雪窦显和尚颂古语要。”

  这是开编的一个交代,《碧岩录》是圆悟祖师在北宋末期住持夹山灵泉禅院,就是今天明禅大和尚住持的地方,圆悟祖师在那个地方当方丈的时间也不长,估计也就是一年半截的时间,但是就给我们留下了精妙绝伦的《碧岩录》,也就是对雪窦祖师“颂古百则”的评唱。

  下面的“垂示”可以说是《碧岩录》里面很精彩的提持,我们在学《碧岩录》时,凡是有“垂示”的地方一定要留意,圆悟祖师对这些公案的提持、评唱、总纲全在垂示里面,禅宗里面的机关、禅宗里面的窍门也全在垂示里面埋下了伏笔。我们有的人只看公案,看评唱,忽视了垂示,那不行。你看,在这则垂示里面,首先就把几重境界都点出来了。

  “垂示云:隔山见烟,早知是火;隔墙见角,便知是牛。举一明三,目机铢两,是衲僧家寻常茶饭。”人都有天生的是非判断能力,什么叫是非判断能力?不是我们说长道短的是非,不是人世间的烦忧是非。这里是什么?这里是云门佛学院;那是什么?那是山那是水;今天晚上天上有星星和月亮,星星是星星,月亮是月亮;月亮不是星星,星星不是月亮,这个就是是非。是非严格地说是我们对外在事物进行的判断的这么一个先天的能力,这个能力在佛教里面就叫“本觉”,也可以说叫“根本智”。我们平常说要“破参”,要得“根本智”,好艰难啊!在禅堂里面十年、二十年,蒲团坐穿好几个,草鞋都穿破几百双,你都不能“破参”,为什么呢?本来现现成成、本自具足的本觉、根本智,为什么不能现前呢?就是颠倒妄想把我们遮盖了。另外,有的事物在是与不是之间,对于人的认识和判断,就必须演变、延伸我们的逻辑能力,不管是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它都是在是和不是等是非之间运行,我们的思维才能这样一步一步的发展下去,我们的理性的运行就这样展开了,这个在佛教里面是作为“比量”。眼睛看见,耳朵听见的那是“现量”,对于现量境,比量境,我们一定要把它区分开来。

  “隔山见烟,早知是火。”我们在云门山中经常看到,那边山背后烟了,也是农民家里面煮饭,炊烟袅袅的;也可能是烧田,烧秸秆,把杂草烧了肥田。为什么会有烟?有烟是因有火。现在有烟幕弹,舞台上固态二氧化碳化的烟,并不是有火才有烟。在古代来说,有火就有烟,有火就有光,有光肯定有火。这是因为我们现量经验的积累,而形成比量。我们通过比量,即通过逻辑的分析,有此即彼。“隔墙见角,便知是牛。”大家都是见过牛,见过羊的。看见牛角,看见黄牛角就知道是黄牛;看见水牛就知道是水牛;看到山羊的角就知道是山羊;看到时绵羊的角就知道是绵羊。男人也好,女人也好,老人也好,小孩也好,这个举一反三,这是经验的积累。然后通过逻辑的分析,通过比量的判断,而得出应有的结论。

  佛教的经论上有很多说理的,不论是中观的、唯识的——这是印度佛教的两大系统。天台的、华严的,它也讲究理性的思维,理性的推导。什么是苦?什么是集?什么是灭?什么是道?它都有一系列有现量证验,都有比量的推演,更是通过语言形式、文字的形式来摄受大众、开示大众。我们通过语言文字来了解道,来了解佛、祖给我们留下的这么一些开示,对我们来说这些都是比量,不是现量。祖师说的是他们在所证的果位上跟我们说的,对祖师而言是现量。

  有一次,我在成都遇见了一些学佛的居士,说佛法说的头头是道。我说:“什么是道?什么是佛法?你们干净利索的讲解来听听。”噢!涛涛不绝。我说:“不是,不是”。然后拿了个苹果“请你尝尝苹果。”他就把苹果吃了。我说:“你说这个苹果是什么味?”他:“嗳,这苹果味还不好说吗?这个苹果甜吗,还有点酸吗,脆脆的。”我说:“我再拿个梨子给你,你再品尝这个味,你再说。”他在说吃梨子的语言和说苹果的差不多。他在说吃梨子和说吃苹果表达语言差不多。我们再吃柑子、吃橘子,你说这语言表达的区别有多大?没有多太区别的。但是我们自心呢?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吃苹果时,苹果的滋味绝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苹果的滋味绝不等于梨子的滋味。但是要用语言说出来的时候,你要把梨子的滋味和苹果的滋味说的真正的,说得别人一下就明白了,那不简单,不容易。那位学佛的朋友想了半天,越说越糊涂,越说越不明白,自己说了半天,“哎呀!说不出来”。我说:“好了,一个苹果的味你都说不清楚,你还把佛法的味给我说清楚啊!”所以没那么容易。

  尽管如是,但是“举一反三,目机铢两,是衲僧家寻常茶饭。”我们进入佛门,学经学论,了解佛教内这些现量比量的事,的确是出家人本份事。出了家不学经论干什么?不在禅堂打坐干什么?不出坡又干什么?象我们一天十二时辰,常住规定的要干什么,大家习以为常。每天,敲钟,打板,上殿,过堂,坐香,常住里面该做事的做事,佛学院里面该上课的上课,这个都是寻常茶饭。这寻常茶饭为的是什么呢?为的是我们养道,是为我们解脱。什么是解脱?那么我们就必须要明心见性,要开示悟入佛的知见。

  “至于截断众流,东涌西没,逆顺纵横,与夺自在,正当恁时,且道是什么人行履处?”这里面,圆悟祖师就把禅宗的精神一下就透露出来了,就展示出来了。这跟前面的不一样,前面的是资粮,是我们学修过程中必须具备的。隔山见烟,隔墙见角,举一反三,目机铢两,这些都是日用动静中的日常用心。这个日常用心是基础,作为我们明心见性而奠定的基础。但我们要向上提持,那么,就得过截断众流这一关,大家都知道截断众流是我们云门宗的纲宗。昨天我已经讲了我们的心非常的大,竖穷三界,圆裹十虚;念念相续,生死相续。就是在这个相续不断的,意根不断,念根不断的烟笼雾绕之中,你怎样见本来面目啊?我们见到的东西都是烦恼知见啊!

  我经常用这个作比喻,拿到镜子一看,里面这个是我吗?拿自己的照片来看,是不是我?是我。但是我是不是那个镜中的影像,不是那个照片中的影像。我们心里思维的内容,并不是我们的心——心可以有无穷的内容展现。学净土的天天念阿弥陀佛,我们的念中,心里的内容就是阿弥陀佛,净土宗的内容。学天台,学华严,学维识的,内容也就是其中相应的内容。我天天参禅,心中多是禅的内容,这一切都是心的内容。那赤裸裸、净洒洒的是什么?那就必须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我反复说过,什么叫语言道?思维就是言语之道,也叫思维流。心行处是什么?我们的烦恼就是心行处。言语道,就是第六识的运行的轨迹,第七识运行的就是心行处。所以要言语道断,如果不通过截断众流,把我们的思维这么一种惯性把它斩断,一刀给断干净怎么行!我们的心,天天不是这个的念头,就是那个的念头,没有一刻稍停。要清静下来,不起一念,谁能不起一念啊?八识田中的种子,不是菩萨,谁作得了主啊!那面对念头,应该怎样调理呢?功夫怎么用呢?我跟一些打坐的人说:“试试放慢思维的频率看看”。

  为什么呢?我们的思维频率很快,聪明的人那个脑袋一晃,一秒钟,几十个念头,乃至几百个念头一下就来了;说话也快,脑袋转动也快。我说你能不能够放慢你的思维念头,慢慢慢,慢到什么程度?慢到一秒钟不起一个念头,慢到一分钟不起一个念头。并不是说不起念头,不起念头那不行的,我们八识田里的种子就象水田里头的沼气,东一个泡起来了,西一个泡起来了,你也不知道什么方位会冒一个泡起来,说不清楚。所以通过一个慢的节奏,让我们的心念慢慢慢、慢慢慢,如果一分钟起一个念头,那么前念和后念之间已经得定了。如果你一小时才起一个念,那么你这一个小时之间前念后念之间已经得定了,已经入定了。所以,这个叫善巧方便。怎样使我们这个烦燥、狂乱的心安定下来,所以这个是曹洞宗默照禅里面用功之处,使我们思维频率慢下来。

  但临济云门用逼拶的方法,对念头层层剥剔,象剥笋一样,一层层剥,剥到最后是个“空”。云门宗的纲宗之要就是截断众流,当头一棍,或者一喝,使你在失魂落魄之中,前念失落,后念不生,也能够达到这种状态。虽然到了这种状态,但很多人就稀里糊涂就过了,他就没有回光返照。功夫用得紧的人,就在这么一刹那间,就体会到了言语道断的光景,一下就品到了法味,他就欢喜雀跃。

  明白了其中的机关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知道,平常自己的念头起落,要主动的去感受,其实我们经常可以感受到处于被截流时的状态。昨天,我在老和尚那里,很多人来看老和尚。面对众多的参叩者,老和尚依然无一语示人,仅用一顾一喝。在老和尚面前,众人都被老和尚的顾与喝弄得颤慄不安,想说的话全都没了,这就是截断众流了,但是他们就没有回光返照。

  另外,“东涌西没”,你想我们的念头是不是东涌西没,特别是用功的,“哎呀,我又打妄想了”,“啪”一下把它按下去,这个妄想按下去了,那个妄想起来了,就象以前坐的跷跷板一样,这边压下去,那边起来;那边压下去,这边起来。要把它弄平不容易,一碗水端平不容易。东涌西没,作为一个没有开悟的人,念头是东涌西没。作为接机的人,他又不一样,他要截断众流,他的方法就是要让你东涌西没,你东边起来了,他要把这打下去;西边来了,我要把你西边弄下去,这就跟临济祖师的夺与不夺一样,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实际上都是一回事,所以是“逆顺纵横”。

  有的人过着顺境,吹捧他几下“你日子过的好啊!很顺利啊!”他就很了然。有的人在逆境之中不觉难过,天天被板子敲打着、被别人欺负着,他淡然处…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二 第一则 圣谛第一义之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