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碧岩錄》十五則講記 第二 第一則 聖谛第一義之上▪P3

  ..續本文上一頁門教。在老佛爺誕生前這麼一千多年,就有婆羅門教,佛陀是在婆羅門教的基礎上搞革命而創立了佛教。盡管創立了佛教,但是整個佛教是建立在婆羅門的這麼一個汪洋大海之中,哪怕是佛教最盛的時候,不管是阿育王的時候也好,孔雀王朝的時候也好,佛教雖然興盛,仍然只是高級知識分子、高級貴族在學,雖然也有窮苦老百姓的參與。但是,整個印度仍基本都是婆羅門教。後來,受到了伊斯蘭教的沖擊,婆羅門後來演變成現在的印度教。而佛教在伊斯蘭教的強勢沖擊下,被趕出了印度。以前是到中國北傳了一支;後來,印度佛教就進入了西藏,也就是五代的時候傳入了西藏。

  在佛陀滅度後的千年間,印度的部派佛法的時代先估傳到斯裏蘭卡,東南亞的緬甸、泰國這些國家,這些東南亞的國家沒有大乘器象。梁武帝見達磨的時候,那個時候西藏是什麼呢?西藏還是還是原始分散的遊牧社會,直到唐太宗時,松贊幹布統一了西藏,文成公主嫁過去以後,才開始有文字,才開始有佛經,才開始有這樣那樣的東西。所以,在達磨祖師的時代,西藏一盤散沙,還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藏族的概念,沒有一個統一的社會。所以,那個時候只有中國有大乘器象,達磨就泛海到中國來。唐末有位詩僧貫休,因爲躲避中原的戰亂,到四川來,因爲那個時候四川還比較太平,王健在四川稱帝,就是前蜀王的皇帝,他就送蜀帝一首詩“萬水千山得得來”。因爲圓悟祖師是四川人,是對貫修的詩讀得很熟,順手就把這個“得得來”用上了。“遂泛海得得而來,單傳心印,開示迷途,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個就把禅宗的宗旨標在這了。在達磨來中國之前,中國不知道有禅宗這麼一套傳承,禅宗這麼一套無上的法統。

  “若恁麼見得,便有自由分,不隨一切語言轉,脫體現成,便能于後頭與武帝對談,並二祖安心處,自然見得”這個就談到了禅宗的好處,達磨的好處。因爲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個是很簡單的,要見便見。什麼叫頓悟?頓悟沒有時間沒有空間的,有時間有空間就不叫頓,就是叫漸。他沒有內容的,有內容,你就二了,一個能知一個所知,你就馬上二了,頓就不是不二,不二裏面哪有什麼時間?哪有什麼前後因果之類種種閑家具啊!沒有的。如果能這樣的話,看得到便有自由分。那麼你在法上、在事上、在命上才自由自在,才能夠不隨一切語言轉,脫體現成。

  我們經常隨語言轉,對《六祖壇經》大家都是很熟的,“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我們誦《法華經》本來是好事,被《法華經》拖著團團轉,這個不是一個道人的氣象。但很多人誦經、抄經,你說有沒功德呢?有,下面都說有功德,但是這個功德和《六祖壇經》裏面講的功德是兩回事,六祖大師在《壇經》裏頭也引用了這則公案來談。“不隨一切語言轉”,我們心裏面來來去去的念頭,也是語言,語言是有聲的思維,思維是無聲的語言,念頭就是無聲的語言。我們不僅不能隨著外邊的聲塵去轉,也不能根據我們的法塵去轉啊!“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嘛,還有一個法塵嘛。法塵就是思維語言上的東西了,包括我們念頭上的東西都是法塵。所以“不隨一切語言轉”,也不要隨著自己的念頭轉啊!包括張叁李四的,魔說的,佛說的什麼什麼的,他都是屬于這裏面的轉,都隨著他轉。“脫體現成”,什麼叫脫體現成呢?明心見性了,一切放下了,見到自己的主人翁了,那麼你就脫體現成了。

  “便能于後頭與武帝對談,並二祖安心處,自然見得。”達磨祖師的事迹,我們從《高僧傳》裏面,從《燈錄》裏面見到兩個最經典的故事,一個是達磨見梁武帝,包括了一葦渡江;第二個就是面壁九年,就把二祖大師接引過來。達磨祖師的事迹在《高僧傳》裏面並不多,但在《五燈會元》裏面就說的比較詳細,但是實實在在的,就是與梁武帝的會談,並給二祖傳心,這兩個方面才見了達磨的功夫。你說明心見性表現在什麼地方?禅宗的精彩,禅宗的光輝表現在什麼地方?就在這兩處。至于只履西歸,則是一則美麗的傳說,與禅宗的宗旨沒有多少關系,也就無須我們去深究了。

  “無計較情塵,一切截斷,灑灑落落,何必更分是分非,辨得辨失!雖然恁麼,能有幾人?”我們經常落在計較情塵上。當年,我在學叁祖大師《信心銘》的時候,包括在雲門寺也講,北京也講,在成都也講。“至道無難,惟嫌揀擇”,《碧岩錄》的第二則公案也談這個,就是“至道無難”。計較情塵,我們情是什麼,第七識裏面的嘛,第七識裏面根深蒂固的我執就是情。而法執是第六識上的,但是根子是在第七識,沒有我執,那來法執。所以計較情塵,就是我們在第七識上的這麼一個東西,這麼一個病根。要一刀截斷,雖然恁麼,能有幾人?

  要截斷衆流,言語道斷,只有這樣才能灑灑落落,何必更分是分非啊!我在舉趙州老和尚的公案的時候,他見了倆個坐庵的,其中一個庵主,趙州老和尚把頭一伸過去,就開口說:“有麼?有麼?”這個庵主就把拳頭一舉,就什麼意思呢?趙州老和尚說:“水淺不是泊船處啊!”水太淺了,不是我抛錨的地方,不是我歇腳之處。到了第二個庵主那裏,趙州老和尚又把頭伸進去:“有嗎?有嗎?”這個庵主又是把拳頭一伸,趙州老和尚說:“哦,了不得!能殺能活,能縱能奪”。同樣的一個公案,同樣的一種表現,前面是貶,後面是揚。這是怎麼回事?你能在裏面說是說非嗎?好象第一庵主不適應趙州老和尚,說他水淺嘛,不是泊船處嘛。第二個庵主則能縱能奪,能殺能活,這是表揚他嗎?那就錯了,那你就是在是非上去計較。這些公案,不是幼兒園裏面的小孩子玩的遊戲,“聽話”就乖,“不聽話”就不乖。不是這樣的,禅宗哪跟你講是非啊!沒有這些是非的。所以要一刀截斷,灑灑落落,何必更分是分非,我們經常在是非兩頭忙個不停,能不能敢于把是非兩頭一下放下,不去“辨得辨失”!什麼得失?都是兩頭轉。

  “雖然恁麼,能有幾人”?所以,我們說一個時代有那麼一、二個祖師就已經不得了了,我們也不能說遍地都是祖師,盡管我們說遍地都是佛,一切衆生都是佛,《法華經》裏常不輕菩薩大家未來都是佛。是,大家都是佛,但是大家又都是地獄裏面的種子,都是要下地獄的,這也是。大家都是煩惱衆生紅嘛既是煩惱衆生,又都是在未來的佛土裏綠卡已經拿到手了的。所以,我們要看到,我們一只腳在地獄裏面,一個身子又在人間紅塵之中,我們的腦袋也許到了天堂,我們的另外一個身子也許到了極樂世界。我們也是分身無量啊,爲什麼分身無量?你的業麻,有的時候幹的這件事是地獄業,有的時候幹了那件事有了功德了,有了陰功了,可以上天堂。有的時候,玉皇大帝那裏存了一個折子;有的時候,閻王老子那,地獄裏面存了一個折子;有時念了幾聲“阿彌陀佛”,又到極樂世界裏面挂了一個號,先預定了一個房間。我們人就是這個樣,怎樣能夠使這些東西通通的一刀兩斷,能有幾人啊?出家人那麼多,象我們老和尚的有幾位啊?象虛雲老和尚的有幾位啊?

  

《《碧岩錄》十五則講記 第二 第一則 聖谛第一義之上》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