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月灯·确实了悟·第四章 三摩地▪P3

  ..续本文上一页修对象”的意念性禅定是阻碍智慧全知状态的专注。在这种禅修中,有必须谨记于心的事物,也有一个将之谨记于心的“我”,因此,这是一种由意念所造作出来的禅定状态。和一般人心的状态相较之下,这种禅定状态相当好;但是,它也可以说是一种障碍,因为它使修行者无法了悟万法的究竟本质。

  《三摩地王经》及大手印直指教法的基本用意,都是指出真实的情形,所以我们能辨识它;两者的用意都不是给予某种心所造作的禅定状态教法。这种概念性禅定是一种非常真实的经验,甚至可能显得非常“深沈”,因为我们认为,我们已深知铭记万法皆是空性。例如,当我们看着这张桌子时,心想:“这张桌子到底是什么?它不具有任何自性,它是空性的,而且我能了解这点。这就是它的真相!这就是空性。”然后,我们将这个观念铭记于心。这种类型的专注,和一般众生心的状态比较时,相当深沈及重要。但是,就《三摩地王经》中所解释的三摩地状态及大手印口传教法所指出的境界而言,此种概念性专注是一种障碍。在大手印及《三摩地王经》的法教中,我们所要开展的三摩地,并不是一种我们用意造作出来并将之铭记于心的概念,而是去考察心的本性、如实地看著心的本性,然后只是任其自然展现。我们自然地安住于其中,而不是经由思考而建立某种造作的状态,并将之铭记于心。就此而言,任何理智思惟及概念都开展全知智慧的障碍。

  学员:您所说的三摩地,是否就是真实的禅定状态?

  仁波切:是的,可以这么说。在藏文中,“酿(木)夏(格)(nyamshag)”这个字被用来形容禅定的状态,意思是“安住于平等舍中”。心要教法传统概述两种偏离平等舍的作法:一个称为“落入滞钝的本质”,另一种称为“落入泛论空性”。泛论空性的意思是将空性的观念弥漫于现实概念,一味地将一切具体事物都是空性的观念谨记于心。这是一种造作、人为的概念,会障蔽三摩地状态。

  学员:如果心的基本自性是空性,具生的智慧存在哪里?它的来源是什么?

  仁波切:这个问题起于“空性”这个字没有被解说清楚,所以我要加以解说。在正常的用法中,“空”这个字只是表示没有任何东西存在,如同一个空杯子里面,除了空虚的空间之外,什么东西都没有。这种空在心要教法传统中称为“物质性的空性”,意指空无一物;但是,这并不是佛教理论中所指的“空性”。心的空性所指的空性,是心不是由任何具体的物质组成的;但是,这个空性的心同时也能觉知及认知,它与生俱有意识,并能觉知任何存在的事物。你能精确地指出这个觉知者吗?不,你不能,因为它的本质是空性的。认知和空性并不是分开的事物,所以,你可以说这个空性的认知或空性自身,就是智慧的来源。

  学员:愚钝似乎比瞋怒及贪欲微妙许多,因此,我们似乎必须利用同样微妙的对治方法。愚钝是我们体验到的心的正常状态吗?它是一种我们必须消除或看透的自然遮蔽物吗?

  仁波切:早先我们提到愚钝或无明可以是混合的或未混合的。未混合的无明是不了解、误解或觉得有所怀疑,但是,当我们去考察所“不了解的、误解的或怀疑的”是什么时,我们无法找到任何实体。在发现这种缺乏自我实体的当时,昏钝、无明不复存在了,显现的是一种鲜明的明性。这种鲜明的觉醒状态是无明及愚痴的克服者。

  学员:有时我们会瞥见心的本性,但那只是一线了解的微光。那一刹那和开悟的本质之间有什么关系?

  仁波切:根据《宝性论》,觉醒的状态或开悟的本质是全然了悟万法的具生本质——法性(梵文“达磨他(dharmata)”)。在此所用的例子是以躺在房间里的一位新生婴儿为比喻。室外阳光普照,几束阳光从窗户渗入房间内。这个婴儿看见阳光,然而,由于他才刚出生,无法走到室外并看见真正的太阳自身,但是,他确实感受到渗入房间的几束阳光。当他长大一些并走到室外时,将会看见太阳自身。这个新生婴儿所看见的阳光和真正的太阳之间,有任何关联吗?阳光和太阳之间显然有强烈的关联——虽然婴儿并没有看见真正的太阳自身。当他长大之后,能走到室外时,终会看见真正的太阳。

  同样的,一闪的了解——你所谈到的突然闪现在内证,就像是穿过窗户而射入的阳光,这和开悟状态之间有强烈的关联,但是,这并不是开悟状态自身。我们必须精进地做禅定的修持,才能完全证得这种状态,所以,请大家一定要这么做!

  学员:我们能够由“止”或“观”的禅修而达到三摩地吗?还是说:它们只是使我们终究能达到三摩地境界的技巧?

  仁波切:这是一种个人问题,取决于个人的精进程度。有些人非常精进不懈地修持、开展“止”和“观”,并证得三摩地;有些人则有些懒惰,没有尽力地修持,则没有达到三摩地的境界。然而,在未来我们所做过的任何修持和训练,都将成为证悟的助缘。这部经典在稍后的部分,对“止”和“观”都有明显的叙述。我们是否能藉由这些修持而证得三摩地,完全由我们自己决定。

  

  

《月灯·确实了悟·第四章 三摩地》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