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说宝镜 之三 全提向上祖师禅
1、“宝镜三昧”的妙句
临济祖师接着说:“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心若不生,随处解脱。山僧见处,坐断报化佛头,十地满心,如客作儿。等妙二觉,如担枷锁。罗汉辟支,如著泥土。菩提涅槃,如系驴橛。何以如斯?盖为作佛念经,纵然自在还为妄。渡生心切,须信慈悲也是贪。”这段话说简单也不简单,临济祖师的这一段法语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这个就是宝镜,就是三昧。
我们本来要讲《宝镜三昧》的,但是看到前边临济祖师的这段法语,我觉得把它当成《宝镜三昧》的题解是很恰当的。我看各位同学和各位法师听得都很专注,我心里也很欢喜。这个就是如是之法。下面看《宝镜三昧》的正文:
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宜善保护。银碗盛雪,明月藏鹭。类之弗齐,混则知处。
意不在言,来机亦赴。动成窠臼,差落顾伫。背触俱非,如大火聚。但形文彩,即属染污。
夜半正明,天晓不露。为物作则,用拔诸苦。虽非有为,不是无语。如临宝镜,形影相睹。
汝不是渠,渠正是汝。如世婴儿,五相完具。不去不来,不起不住。婆婆和和,有句无句。
终不得物,语未正故。重离六爻,偏正回互。迭而为三,变尽成五。如荎草味,如金刚杵。
正中妙挟,敲唱双举。通宗通途,挟带挟路。错然则吉,不可犯忤。天真而妙,不属迷悟。
因缘时节,寂然昭著。细入无间,大绝方所。毫忽之差,不应律吕。今有顿渐,缘立宗趣。
宗趣分矣,即是规矩。宗通趣极,真常流注。外寂中摇,系驹伏鼠。先圣悲之,为法檀度。
随其颠倒,以缁为素。颠倒想灭,肯心自许。要合古辙,请观前古。佛道垂成,十劫观树。
如虎之缺,如马之馵。以有下劣,宝几珍御。以有惊异,狸奴白牯。羿以巧力,射中百步。
箭锋相直,巧力何预。木人方歌,石女起舞。非情识到,宁容思虑。臣奉于君,子顺于父。
不顺非孝,不奉非辅。潜行密用,如愚若鲁。但能相续,名主中主。
2、禅宗是金屎法
“如是之法,佛祖密付”,为什么要“密付”呢?佛法三藏十二部是公开的,所有的典籍、语录,全都是公开的,在流通处里都能够请到啊。但是,请到了,打开看了,你未必就得到了什么。佛法的密意要用自己的心作钥匙,才能开启自己内心无始以来封闭的门。无始以来封闭的是什么门呢?就是真如这道门。但是又是什么把这道真如之门封闭了呢?是我执、我慢、我见把它封闭了。所以,放下我执、我慢,这把钥匙就会打开真如之门。这个是历代祖师代代相授的,从达摩初祖到二祖、三祖、四祖、五祖、六祖,一代只传一个的,所以说它是佛祖密付。尽管说一切现成,但真正的说一切现成的时候就不值钱了。
所以啊,以前有人又说禅宗的法是“金屎法”。没有开悟的人觉得它比黄金还贵,开了悟以后就把它视如狗屎,甚至比狗屎还贱。为什么呢?一切现成,每个人都有,于是就不会觉得它珍贵。就像没有当老板,没有当百万富翁的时候觉得一百万多好啊,真正当了百万富翁以后,手里有一百万也就这么一回事,在广东这边买一套房子都不够,这一百万也就显得不值钱了。
佛祖为什么要密付呢?如果不是秘密地传承,那么就没有人会相信。心想我都是佛了,那我每天磕头、烧香不是多事吗?如果是秘密的话,让大家觉得这是达摩传二祖、二祖传三祖⋯⋯这么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这个法了不得啊,比华严、唯识都高明,这样子给大家造成一种悬念,造成一种落差,大家才会相信这个法,才会去追求这个法。如果不崇高,大家就会觉得这个白毛猪儿家家有,没劲。
尽管如是之法,尽管《宝镜三昧》不过如是之法而已,但“佛祖密付,汝今得之,需善保护。”大家得到了这个法,从师父那里得到了认证,师父就会告诉你要善自护念,要好好地检点它、护持它。如果不护持,就应了禅宗里的一个说法——顶堕。好像开悟了,明心见性了,非常了不起,可过两天又忘了。这是为什么呢?就是顶堕——从顶上又落下来了,贪嗔痴全部现前他都不管。有人说贪嗔痴慢都是菩提,道理上是这样,烦恼即菩提,菩提即是烦恼,没错。但是你要修到、证到才行啊,你没有证到位或者你放弃了修行的护念,去杀盗淫妄,地狱自然会找到你。在那里是没有道理可讲的,所以“需善保护”。
我们都知道孔夫子是中国的圣人,他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人活到七十岁了,自由自在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还有一个“不逾矩”,还得规规矩矩不能为所欲为。出家人在寺院里要“不逾矩”,在家人在社会上也要“不逾矩”。尽管贪、嗔、痴都是菩提,但是贪、嗔、痴不犯,才更是菩提。杀、盗、淫、妄也是菩提,杀、盗、淫、妄也不犯,更是菩提。因为只有在道理上和实践上同时修,我们才能真正明白是怎么回事。
3、宁静祥和中的一点禅心
“银碗盛雪,明月藏鹭”,从做诗的角度说,这两句的意境是非常美妙的。但是大家想一想,它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什么是“银碗盛雪”?什么是“明月藏鹭”?以前,四川有很多人都在研究,说这个是大密法,其密意必须有秘密传承才会知道。究竟是不是这样呢?《庄子》里有一句话:“澡雪精神”。就是说要用冰雪把我们这个热闹的心、污浊的心洗干净。我们的心力、我们的精神都要内外透彻,才能叫做“澡雪精神”。“银碗盛雪”实际上就是一尘不染。银碗是白色的,雪也是白色的,很规整,很晶莹,所以它就是内外澄彻,一尘不染。那么“明月藏鹭”又是什么意思?好比让一个画家命题作画,画一张叫做“明月藏鹭”的写意画或是花鸟画——你们想想,明月当空,那个白鹭藏在什么地方?藏在我们佛学院里边吗?藏在树上吗?藏在水里边吗?它在睡觉吗?还是在干什么?画家完全可以自由发挥。那么,这个“明月藏鹭”跟我们的禅心,跟我们的真如又是什么关系呢?是心吗?是境吗?是心境不二吗?所以,这个只能自己去感觉。这里曹洞祖师用诗一样的、最美丽的语言把我们的真如自在之性点化出来。“明月藏鹭”透出的是一片宁静祥和之境。我们的心能不能进入这么宁静、这么祥和的状态,同时又充满了生机呢?有的人修行修得死水一潭,死人一个,这样不行。没有生机不行,为什么呢?了悟生死,弘扬佛法,若修成死水一潭,你还怎么去弘扬佛法,怎么去普度众生?
“类之弗齐,混则知处。”大家都知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天地、宇宙、自然、万物、人类、社会、好人、坏人、东方、西方、是非、善恶,太多的种类了,太多“弗齐”的东西了。为什么“弗齐”呢?只要我们的分别心一打开,它就有“弗齐”的东西,就有分类。看到差别是分别心的天性,自然分类也是分别心的天性。怎么消掉我们的这个分别心呢?那就需要我们把这个分别心变成妙观察智。第一步得把我们的第七识变成平等性智,即把烦恼识变成平等性智。只有把烦恼的第七识变成了平等性智,才能使我们的第六识变成妙观察智,也唯有这样,前五识才能变成成所作智,第八识才能变成大圆镜智。
“类之弗齐,混则知处”,实际上也是在讲“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的这个道理。要说分别无穷无尽,要说无分别那就没有分别了。大家想一想,晚上躺在床上两腿一伸、两眼一闭还管它什么?睡觉。就像小孩子们玩累了,一上床很快就睡着了。睡着了,如果不做梦,东方、西方、天上、地下便什么分别都没有了。我们要锻炼自己进入一种无分别的状态,只有进入这种状态我们才能进入真如境界;只有进入这种境界我们才能“善能分别诸法相”,并在“善能分别诸法相”的同时,“于第一义而不动”。这动和不动是不二的,它在分别诸法相的时候,同样是一动也不动的。
实际上,我们经常能进入这种状态。比如我们每天散步,每天望着远处的山,心里有什么分别吗?没有,一点都没有。看习惯了便没有什么分别,每天都花开鸟叫的还动心吗?不动心。如果是北方人来到这里,看到云门寺这么美,一下子就动心了,不想走了。老修行的人在这里呆久了,他看到此处的风景还会动心吗?他不会动心的,太熟悉了。我们怎么样从不熟悉到熟悉,怎么样从不懂到懂,并在这个过程中品尝出思维的妙处,品味出真如的妙处呢?以上举了一个现实、简单的例子,大家感觉一下,给这句“类之弗齐,混则知处”一个落脚处。
4、我为什么没选择密宗
我们学习佛法,要有择法眼、要有正眼。佛陀在八正道里边就教导我们要有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就是八正道。近年来,寺院里边流行的各种修学方法,整个来说是比较混乱的。我们看“类之弗齐”,古代有这样的现象,现在也有这样的现象。
有些学佛的人禅宗祖师的不学、三藏十二部不看,却说学习、修行一定要去西藏、要去东南亚,包括念佛都要到新加坡。这里不是谈别人的是非,而是强调刚才临济大师所说的,要有自信啊!中国佛教的实际在什么地方?就是在寺庙。寺庙的实际又在什么地方?就是在座的各位出家师父、各位法师们。
我曾坐了八年监狱,其中有六年是在藏区,跟多位活佛喇嘛关在一起。因为有这样的经历,很多人见到我就问:“冯老师你为什么不学藏传佛教呢?”说实在的,当时那些活佛喇嘛都非常关心我,但之前我一直在海灯法师、本光法师那里学汉传佛教,积累了一定的资粮。再者,我想与其花上几年的功夫去学藏文、学藏语,不如把我这几年的时光放在学汉传佛教上,岂不更好?我关监狱里时已经二十六岁了,到藏区快三十了,学语言、学经典不像小孩子那样快,所以再学藏文、再学藏传佛教的经典,未必能够学好。我的汉语水平…
《云门说宝镜 之三 全提向上祖师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