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門說寶鏡 之叁 全提向上祖師禅
1、“寶鏡叁昧”的妙句
臨濟祖師接著說:“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手執捉,在足運奔。心若不生,隨處解脫。山僧見處,坐斷報化佛頭,十地滿心,如客作兒。等妙二覺,如擔枷鎖。羅漢辟支,如著泥土。菩提涅槃,如系驢橛。何以如斯?蓋爲作佛念經,縱然自在還爲妄。渡生心切,須信慈悲也是貪。”這段話說簡單也不簡單,臨濟祖師的這一段法語說明了什麼?說明了這個就是寶鏡,就是叁昧。
我們本來要講《寶鏡叁昧》的,但是看到前邊臨濟祖師的這段法語,我覺得把它當成《寶鏡叁昧》的題解是很恰當的。我看各位同學和各位法師聽得都很專注,我心裏也很歡喜。這個就是如是之法。下面看《寶鏡叁昧》的正文:
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宜善保護。銀碗盛雪,明月藏鹭。類之弗齊,混則知處。
意不在言,來機亦赴。動成窠臼,差落顧伫。背觸俱非,如大火聚。但形文彩,即屬染汙。
夜半正明,天曉不露。爲物作則,用拔諸苦。雖非有爲,不是無語。如臨寶鏡,形影相睹。
汝不是渠,渠正是汝。如世嬰兒,五相完具。不去不來,不起不住。婆婆和和,有句無句。
終不得物,語未正故。重離六爻,偏正回互。疊而爲叁,變盡成五。如荎草味,如金剛杵。
正中妙挾,敲唱雙舉。通宗通途,挾帶挾路。錯然則吉,不可犯忤。天真而妙,不屬迷悟。
因緣時節,寂然昭著。細入無間,大絕方所。毫忽之差,不應律呂。今有頓漸,緣立宗趣。
宗趣分矣,即是規矩。宗通趣極,真常流注。外寂中搖,系駒伏鼠。先聖悲之,爲法檀度。
隨其顛倒,以缁爲素。顛倒想滅,肯心自許。要合古轍,請觀前古。佛道垂成,十劫觀樹。
如虎之缺,如馬之馵。以有下劣,寶幾珍禦。以有驚異,狸奴白牯。羿以巧力,射中百步。
箭鋒相直,巧力何預。木人方歌,石女起舞。非情識到,甯容思慮。臣奉于君,子順于父。
不順非孝,不奉非輔。潛行密用,如愚若魯。但能相續,名主中主。
2、禅宗是金屎法
“如是之法,佛祖密付”,爲什麼要“密付”呢?佛法叁藏十二部是公開的,所有的典籍、語錄,全都是公開的,在流通處裏都能夠請到啊。但是,請到了,打開看了,你未必就得到了什麼。佛法的密意要用自己的心作鑰匙,才能開啓自己內心無始以來封閉的門。無始以來封閉的是什麼門呢?就是真如這道門。但是又是什麼把這道真如之門封閉了呢?是我執、我慢、我見把它封閉了。所以,放下我執、我慢,這把鑰匙就會打開真如之門。這個是曆代祖師代代相授的,從達摩初祖到二祖、叁祖、四祖、五祖、六祖,一代只傳一個的,所以說它是佛祖密付。盡管說一切現成,但真正的說一切現成的時候就不值錢了。
所以啊,以前有人又說禅宗的法是“金屎法”。沒有開悟的人覺得它比黃金還貴,開了悟以後就把它視如狗屎,甚至比狗屎還賤。爲什麼呢?一切現成,每個人都有,于是就不會覺得它珍貴。就像沒有當老板,沒有當百萬富翁的時候覺得一百萬多好啊,真正當了百萬富翁以後,手裏有一百萬也就這麼一回事,在廣東這邊買一套房子都不夠,這一百萬也就顯得不值錢了。
佛祖爲什麼要密付呢?如果不是秘密地傳承,那麼就沒有人會相信。心想我都是佛了,那我每天磕頭、燒香不是多事嗎?如果是秘密的話,讓大家覺得這是達摩傳二祖、二祖傳叁祖⋯⋯這麼一代一代傳下來的,這個法了不得啊,比華嚴、唯識都高明,這樣子給大家造成一種懸念,造成一種落差,大家才會相信這個法,才會去追求這個法。如果不崇高,大家就會覺得這個白毛豬兒家家有,沒勁。
盡管如是之法,盡管《寶鏡叁昧》不過如是之法而已,但“佛祖密付,汝今得之,需善保護。”大家得到了這個法,從師父那裏得到了認證,師父就會告訴你要善自護念,要好好地檢點它、護持它。如果不護持,就應了禅宗裏的一個說法——頂墮。好像開悟了,明心見性了,非常了不起,可過兩天又忘了。這是爲什麼呢?就是頂墮——從頂上又落下來了,貪嗔癡全部現前他都不管。有人說貪嗔癡慢都是菩提,道理上是這樣,煩惱即菩提,菩提即是煩惱,沒錯。但是你要修到、證到才行啊,你沒有證到位或者你放棄了修行的護念,去殺盜淫妄,地獄自然會找到你。在那裏是沒有道理可講的,所以“需善保護”。
我們都知道孔夫子是中國的聖人,他說“叁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人活到七十歲了,自由自在了,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但是還有一個“不逾矩”,還得規規矩矩不能爲所欲爲。出家人在寺院裏要“不逾矩”,在家人在社會上也要“不逾矩”。盡管貪、嗔、癡都是菩提,但是貪、嗔、癡不犯,才更是菩提。殺、盜、淫、妄也是菩提,殺、盜、淫、妄也不犯,更是菩提。因爲只有在道理上和實踐上同時修,我們才能真正明白是怎麼回事。
3、甯靜祥和中的一點禅心
“銀碗盛雪,明月藏鹭”,從做詩的角度說,這兩句的意境是非常美妙的。但是大家想一想,它到底說的是什麼意思呢?什麼是“銀碗盛雪”?什麼是“明月藏鹭”?以前,四川有很多人都在研究,說這個是大密法,其密意必須有秘密傳承才會知道。究竟是不是這樣呢?《莊子》裏有一句話:“澡雪精神”。就是說要用冰雪把我們這個熱鬧的心、汙濁的心洗幹淨。我們的心力、我們的精神都要內外透徹,才能叫做“澡雪精神”。“銀碗盛雪”實際上就是一塵不染。銀碗是白色的,雪也是白色的,很規整,很晶瑩,所以它就是內外澄徹,一塵不染。那麼“明月藏鹭”又是什麼意思?好比讓一個畫家命題作畫,畫一張叫做“明月藏鹭”的寫意畫或是花鳥畫——你們想想,明月當空,那個白鹭藏在什麼地方?藏在我們佛學院裏邊嗎?藏在樹上嗎?藏在水裏邊嗎?它在睡覺嗎?還是在幹什麼?畫家完全可以自由發揮。那麼,這個“明月藏鹭”跟我們的禅心,跟我們的真如又是什麼關系呢?是心嗎?是境嗎?是心境不二嗎?所以,這個只能自己去感覺。這裏曹洞祖師用詩一樣的、最美麗的語言把我們的真如自在之性點化出來。“明月藏鹭”透出的是一片甯靜祥和之境。我們的心能不能進入這麼甯靜、這麼祥和的狀態,同時又充滿了生機呢?有的人修行修得死水一潭,死人一個,這樣不行。沒有生機不行,爲什麼呢?了悟生死,弘揚佛法,若修成死水一潭,你還怎麼去弘揚佛法,怎麼去普度衆生?
“類之弗齊,混則知處。”大家都知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天地、宇宙、自然、萬物、人類、社會、好人、壞人、東方、西方、是非、善惡,太多的種類了,太多“弗齊”的東西了。爲什麼“弗齊”呢?只要我們的分別心一打開,它就有“弗齊”的東西,就有分類。看到差別是分別心的天性,自然分類也是分別心的天性。怎麼消掉我們的這個分別心呢?那就需要我們把這個分別心變成妙觀察智。第一步得把我們的第七識變成平等性智,即把煩惱識變成平等性智。只有把煩惱的第七識變成了平等性智,才能使我們的第六識變成妙觀察智,也唯有這樣,前五識才能變成成所作智,第八識才能變成大圓鏡智。
“類之弗齊,混則知處”,實際上也是在講“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的這個道理。要說分別無窮無盡,要說無分別那就沒有分別了。大家想一想,晚上躺在床上兩腿一伸、兩眼一閉還管它什麼?睡覺。就像小孩子們玩累了,一上床很快就睡著了。睡著了,如果不做夢,東方、西方、天上、地下便什麼分別都沒有了。我們要鍛煉自己進入一種無分別的狀態,只有進入這種狀態我們才能進入真如境界;只有進入這種境界我們才能“善能分別諸法相”,並在“善能分別諸法相”的同時,“于第一義而不動”。這動和不動是不二的,它在分別諸法相的時候,同樣是一動也不動的。
實際上,我們經常能進入這種狀態。比如我們每天散步,每天望著遠處的山,心裏有什麼分別嗎?沒有,一點都沒有。看習慣了便沒有什麼分別,每天都花開鳥叫的還動心嗎?不動心。如果是北方人來到這裏,看到雲門寺這麼美,一下子就動心了,不想走了。老修行的人在這裏呆久了,他看到此處的風景還會動心嗎?他不會動心的,太熟悉了。我們怎麼樣從不熟悉到熟悉,怎麼樣從不懂到懂,並在這個過程中品嘗出思維的妙處,品味出真如的妙處呢?以上舉了一個現實、簡單的例子,大家感覺一下,給這句“類之弗齊,混則知處”一個落腳處。
4、我爲什麼沒選擇密宗
我們學習佛法,要有擇法眼、要有正眼。佛陀在八正道裏邊就教導我們要有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就是八正道。近年來,寺院裏邊流行的各種修學方法,整個來說是比較混亂的。我們看“類之弗齊”,古代有這樣的現象,現在也有這樣的現象。
有些學佛的人禅宗祖師的不學、叁藏十二部不看,卻說學習、修行一定要去西藏、要去東南亞,包括念佛都要到新加坡。這裏不是談別人的是非,而是強調剛才臨濟大師所說的,要有自信啊!中國佛教的實際在什麼地方?就是在寺廟。寺廟的實際又在什麼地方?就是在座的各位出家師父、各位法師們。
我曾坐了八年監獄,其中有六年是在藏區,跟多位活佛喇嘛關在一起。因爲有這樣的經曆,很多人見到我就問:“馮老師你爲什麼不學藏傳佛教呢?”說實在的,當時那些活佛喇嘛都非常關心我,但之前我一直在海燈法師、本光法師那裏學漢傳佛教,積累了一定的資糧。再者,我想與其花上幾年的功夫去學藏文、學藏語,不如把我這幾年的時光放在學漢傳佛教上,豈不更好?我關監獄裏時已經二十六歲了,到藏區快叁十了,學語言、學經典不像小孩子那樣快,所以再學藏文、再學藏傳佛教的經典,未必能夠學好。我的漢語水平…
《雲門說寶鏡 之叁 全提向上祖師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