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道郑重嘱咐,视其道至正至大,不可以儿戏视之也。洞山、曹山二祖,于君臣之道,所说已见前述,即偏正五位,君臣五位也。以五位观君臣。“君为正位,臣为偏位。”君者,“妙德尊环宇,高明朗太虚”也。臣者,“灵机宏圣道,真智利群生”也。然无臣则无君,无君亦无臣,故须“兼带”,使其“君臣道合”,曹山称“兼带”为“虚玄大道,著真宗”,且“最为玄妙。”故此“臣奉于君,子顺于父”亦兼带也、回互也。行道不失其宗者,必兼带回互也。
虽然,五位之说多矣,任其万变,臣须奉于君,子须顺于父。只此脚跟一稳,临机致用自无碍矣。再者,洞山于此重申君臣五位乃《宝镜三昧》总纲,嘱其子孙奉之、顺之,如是修,如是行。否则即非孝非辅矣。三者,此《宝镜三昧》乃曹洞之宗旨,家法在焉,后人必当奉顺,切忌乱攀门庭,坏我规矩,否则非我儿孙。曹洞得此护持,方延绵至今欤
护持之道大矣,修行佛法,在家者必守三归五戒,三归五戒即持持。进而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余戒,皆为其修行,之护持也。无护持,其道则入鬼域,安可入大道之堂奥。
禅宗于中唐后,一花五叶,故有的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诸宗并秀。与教下之天台、华严、唯识、净土、密律宗均各有其立宗之门库规矩;以接引学人。是条条大路皆通长安也。修行者亦不必率天下而路之,择与已有缘而行之可也。既入其室,必当守其教,安可无规矩哉。前引吉祥之实公案:其师惜其“奈不识宗旨何!”乃方便接引,使之“密契奥旨。”是以百川虽同归于海、仍须泾渭分明,江河有别。
宋代大慧宗果禅师,大宗匠也,十七落发受具,虽少年亦知有宗门中事。遍阅诸家语录,尝疑五家宗派原初只是一个达磨,甚处有许多门庭。及其遍参尊宿,发明大事,始信有这般事。
到家
潜行密用,如愚如鲁;若能相续,名主中主。
到家者,大事了也,辛苦万劫,终到家也,岂不乐哉!然大事何以为了
了犹未了。到家之人方能四海为家处处家,所谓路途即家舍。家舍即路途欤!虽为无事之人。却承担大千世界;虽已成佛作祖,却随六道而轮回。经云: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为烦恼。菩萨成佛时,以烦恼为菩提。何以故。以第一义不二故。不舍世间,所以为佛,不断烦恼,所以为佛。佛者,实非泥塑木雕而居巍巍庙堂者也;佛者,实处六道轮回之中而与众生共沉浮者也。是以潜行密用,若愚若鲁大顺大化而不见其迹。同其尘,合其光也。地藏云: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石头云:宁可永世受沉沦,不向诸佛求解脱。均标明此境。世人以其惑心观佛,诬佛甚矣。然佛虽处轮回之中,却有涅槃之安;虽处烦恼之中,而有菩提之明。若佛均住净土,此世间何人救护。是以经云:众生为成佛之种子。
我辈学人,以佛心为心,以佛行为行。于无上大道,即。当当体而行.所行即道。潜行密用。即道行也。潜行,则可贱可贵,可隐可显。而人不知其迹;密用。则可上可下,可方可圆,而人莫能窥其方。何耶
以其无形无相也。可愚则愚,当智则智;可鲁则鲁,当文则文,而无以辨其踪。当人一经见道,人天仰慕,功德福德,不可算计。然皆舍弃不用,俗人观之,愚且鲁也。虽然,万劫成灰,我于众生实无一点予德,六度万行,只在当念行之,度之,度之,行之。无过去、无现在、无未来,只有一慈悲心与众生。只是不续而续,续而不续。如是之人,则是三世诸佛,同声赞叹,天魔外道,俯首归依,百万人天中,是主中主矣。此不可思议境也,修持《宝镜三昧》,无上佛法之归宗也。无如是之修行,安可有如是之功行:如是之境界哉。下亦举公案明之:
牛头法融禅师,初居牛头小幽栖寺北岩之石室,有石乌衔花之异。唐贞观中,四祖送信遥观气象,知彼有奇异之人,乃躬身寻访,为说法要。法融奉教而行,鸟不衔花,灵异不现。自下山躬负米一石八斗,朝往暮还,供僧三百,二时不阙。
(《五灯会元·卷二》)
牛头得法后,若愚若鲁矣,其中潜行密用,谁能识之。古之大德如牛头者亦多矣。今有人者,稍有殊能,唯恐其不尊荣,去道远关,奈祖师何!再如:
洞山问僧:“名什么
”曰:“某甲。”师曰:“阿哪个是闍黎主人公
”曰;“见。”祗对次,师曰:“苦哉,苦哉!今时人例皆如此,只认得一个驴前马后的,将为自己。佛法平沉,此之是也。宾中主尚未分,如何辨得主中主
”僧便问:“如何是主中主
”
师曰:“闍黎自道取。”僧曰;“某早道得,即是宾中主,如何是主中主
”师曰:“怎么道即易。相续也大难。”
(《五灯会元·卷十三》)
“恁么道即易,相续也大难。”只此一语,”可使三千众退席。何以故
身语意三业一体,眼耳鼻八识一如,于过去现在未来不动。处处圆满,念念菩提。于斯人也。旷劫难逢,岂非大难。然佛祖灯灯相传,一灯能破千年暗,今有百千万亿灯遍照世界,我在什么处,知么
高峰原妙禅师,宋元间三大德也,初参雪岩,雪岩打出。一再往,方得亲近。一日雷岩忽问曰:“阿谁与你拖个死尸来
”声未绝便打。如是其不知其几,师叩愈虔……后入参堂半月,偶梦中忆断桥禅师室中所举“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话,疑情顿发,三昼夜目不交睫。一日少林忌。随众诣三塔讽经次,抬头忽睹五祖演真赞云:“百年三万六千朝,反复原来是这汉。”募然打破拖死尸之疑……,一日雪岩问:“日间浩浩时还作得主么
”师日:“作得主。”又问:“睡梦中时作得主么
”师曰:“作得主。”又问”:“正睡着时,无梦无想,无见无闻,主在什么处
”师无语。雪岩曰:“从今日去,也不要汝学佛法,也不要汝穷古穷今。但只机来吃饭、困来打眠。才眠觉来,却抖擞精神:我这一觉,主人公毕竟在什么地方安声立命
”……师奋志入归安,自誓日:“拼一生作个痴呆汉,决要这一著子明白。起五载,因同宿友推枕堕地有声,廓然大彻。自谓泅州见大圣,远客还故乡。原来只是旧时人,不改旧时行履处。(《高峰原妙禅师行状》)
此则公案,甚有层次,且波澜无穷。观唐宋之时,禅门师僧,或有言下而悟者,或有闻声而悟者,或有触物而悟者……其悟之先,曲折如高峰者多矣。灯录之中,往往仅举其悟时因缘,而省其精进之劳苦,是以后学误以为言下大悟,何须许多周折。实证实悟非同儿戏。观云岩先依百丈二十年,参南泉、归药山,其间几多曲折。香岩亦先依百丈,后依沩山,其问又几多曲折,望学者省之。
《棒喝截流 六、曲折多方(下)——试说曹洞《宝镜三昧》》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