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道鄭重囑咐,視其道至正至大,不可以兒戲視之也。洞山、曹山二祖,于君臣之道,所說已見前述,即偏正五位,君臣五位也。以五位觀君臣。“君爲正位,臣爲偏位。”君者,“妙德尊環宇,高明朗太虛”也。臣者,“靈機宏聖道,真智利群生”也。然無臣則無君,無君亦無臣,故須“兼帶”,使其“君臣道合”,曹山稱“兼帶”爲“虛玄大道,著真宗”,且“最爲玄妙。”故此“臣奉于君,子順于父”亦兼帶也、回互也。行道不失其宗者,必兼帶回互也。
雖然,五位之說多矣,任其萬變,臣須奉于君,子須順于父。只此腳跟一穩,臨機致用自無礙矣。再者,洞山于此重申君臣五位乃《寶鏡叁昧》總綱,囑其子孫奉之、順之,如是修,如是行。否則即非孝非輔矣。叁者,此《寶鏡叁昧》乃曹洞之宗旨,家法在焉,後人必當奉順,切忌亂攀門庭,壞我規矩,否則非我兒孫。曹洞得此護持,方延綿至今欤
護持之道大矣,修行佛法,在家者必守叁歸五戒,叁歸五戒即持持。進而沙彌十戒比丘二百五十余戒,皆爲其修行,之護持也。無護持,其道則入鬼域,安可入大道之堂奧。
禅宗于中唐後,一花五葉,故有的仰、臨濟、曹洞、雲門。法眼諸宗並秀。與教下之天臺、華嚴、唯識、淨土、密律宗均各有其立宗之門庫規矩;以接引學人。是條條大路皆通長安也。修行者亦不必率天下而路之,擇與已有緣而行之可也。既入其室,必當守其教,安可無規矩哉。前引吉祥之實公案:其師惜其“奈不識宗旨何!”乃方便接引,使之“密契奧旨。”是以百川雖同歸于海、仍須泾渭分明,江河有別。
宋代大慧宗果禅師,大宗匠也,十七落發受具,雖少年亦知有宗門中事。遍閱諸家語錄,嘗疑五家宗派原初只是一個達磨,甚處有許多門庭。及其遍參尊宿,發明大事,始信有這般事。
到家
潛行密用,如愚如魯;若能相續,名主中主。
到家者,大事了也,辛苦萬劫,終到家也,豈不樂哉!然大事何以爲了
了猶未了。到家之人方能四海爲家處處家,所謂路途即家舍。家舍即路途欤!雖爲無事之人。卻承擔大千世界;雖已成佛作祖,卻隨六道而輪回。經雲:菩薩未成佛時,以菩提爲煩惱。菩薩成佛時,以煩惱爲菩提。何以故。以第一義不二故。不舍世間,所以爲佛,不斷煩惱,所以爲佛。佛者,實非泥塑木雕而居巍巍廟堂者也;佛者,實處六道輪回之中而與衆生共沈浮者也。是以潛行密用,若愚若魯大順大化而不見其迹。同其塵,合其光也。地藏雲: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石頭雲:甯可永世受沈淪,不向諸佛求解脫。均標明此境。世人以其惑心觀佛,誣佛甚矣。然佛雖處輪回之中,卻有涅槃之安;雖處煩惱之中,而有菩提之明。若佛均住淨土,此世間何人救護。是以經雲:衆生爲成佛之種子。
我輩學人,以佛心爲心,以佛行爲行。于無上大道,即。當當體而行.所行即道。潛行密用。即道行也。潛行,則可賤可貴,可隱可顯。而人不知其迹;密用。則可上可下,可方可圓,而人莫能窺其方。何耶
以其無形無相也。可愚則愚,當智則智;可魯則魯,當文則文,而無以辨其蹤。當人一經見道,人天仰慕,功德福德,不可算計。然皆舍棄不用,俗人觀之,愚且魯也。雖然,萬劫成灰,我于衆生實無一點予德,六度萬行,只在當念行之,度之,度之,行之。無過去、無現在、無未來,只有一慈悲心與衆生。只是不續而續,續而不續。如是之人,則是叁世諸佛,同聲贊歎,天魔外道,俯首歸依,百萬人天中,是主中主矣。此不可思議境也,修持《寶鏡叁昧》,無上佛法之歸宗也。無如是之修行,安可有如是之功行:如是之境界哉。下亦舉公案明之:
牛頭法融禅師,初居牛頭小幽棲寺北岩之石室,有石烏銜花之異。唐貞觀中,四祖送信遙觀氣象,知彼有奇異之人,乃躬身尋訪,爲說法要。法融奉教而行,鳥不銜花,靈異不現。自下山躬負米一石八鬥,朝往暮還,供僧叁百,二時不阙。
(《五燈會元·卷二》)
牛頭得法後,若愚若魯矣,其中潛行密用,誰能識之。古之大德如牛頭者亦多矣。今有人者,稍有殊能,唯恐其不尊榮,去道遠關,奈祖師何!再如:
洞山問僧:“名什麼
”曰:“某甲。”師曰:“阿哪個是闍黎主人公
”曰;“見。”祗對次,師曰:“苦哉,苦哉!今時人例皆如此,只認得一個驢前馬後的,將爲自己。佛法平沈,此之是也。賓中主尚未分,如何辨得主中主
”僧便問:“如何是主中主
”
師曰:“闍黎自道取。”僧曰;“某早道得,即是賓中主,如何是主中主
”師曰:“怎麼道即易。相續也大難。”
(《五燈會元·卷十叁》)
“恁麼道即易,相續也大難。”只此一語,”可使叁千衆退席。何以故
身語意叁業一體,眼耳鼻八識一如,于過去現在未來不動。處處圓滿,念念菩提。于斯人也。曠劫難逢,豈非大難。然佛祖燈燈相傳,一燈能破千年暗,今有百千萬億燈遍照世界,我在什麼處,知麼
高峰原妙禅師,宋元間叁大德也,初參雪岩,雪岩打出。一再往,方得親近。一日雷岩忽問曰:“阿誰與你拖個死屍來
”聲未絕便打。如是其不知其幾,師叩愈虔……後入參堂半月,偶夢中憶斷橋禅師室中所舉“萬法歸一,一歸何處”話,疑情頓發,叁晝夜目不交睫。一日少林忌。隨衆詣叁塔諷經次,擡頭忽睹五祖演真贊雲:“百年叁萬六千朝,反複原來是這漢。”募然打破拖死屍之疑……,一日雪岩問:“日間浩浩時還作得主麼
”師日:“作得主。”又問:“睡夢中時作得主麼
”師曰:“作得主。”又問”:“正睡著時,無夢無想,無見無聞,主在什麼處
”師無語。雪岩曰:“從今日去,也不要汝學佛法,也不要汝窮古窮今。但只機來吃飯、困來打眠。才眠覺來,卻抖擻精神:我這一覺,主人公畢竟在什麼地方安聲立命
”……師奮志入歸安,自誓日:“拼一生作個癡呆漢,決要這一著子明白。起五載,因同宿友推枕墮地有聲,廓然大徹。自謂泅州見大聖,遠客還故鄉。原來只是舊時人,不改舊時行履處。(《高峰原妙禅師行狀》)
此則公案,甚有層次,且波瀾無窮。觀唐宋之時,禅門師僧,或有言下而悟者,或有聞聲而悟者,或有觸物而悟者……其悟之先,曲折如高峰者多矣。燈錄之中,往往僅舉其悟時因緣,而省其精進之勞苦,是以後學誤以爲言下大悟,何須許多周折。實證實悟非同兒戲。觀雲岩先依百丈二十年,參南泉、歸藥山,其間幾多曲折。香岩亦先依百丈,後依沩山,其問又幾多曲折,望學者省之。
《棒喝截流 六、曲折多方(下)——試說曹洞《寶鏡叁昧》》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