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棒喝截流 六、曲折多方(下)——试说曹洞《宝镜三昧》▪P5

  ..续本文上一页接人。看他来处,忽有偏中认正者,忽有正中认偏者,忽有兼带,忽同忽异。示以偏正五位、四宾主、功勋五位、君臣五位、王子五位,内外绍等事。偏正五位者:正中偏者,体起用也;偏个正者,用归体也;兼个至者,体用并至也;兼中到者,体用俱展也。

   四宾主不同临济。主中宾。体中用也;宾中主,用中体也;宾中宾,用中用,头上安头也;主中主,人法俱泯,不涉正偏位也。功勋五位者,明。参学功位,至于非功位也。君臣五位者,明有为无为也。王子五位者,明内绍本自圆成,外绍有终有始也。大约曹洞家风,不过体用偏正宾主,以明向上一路。要见曹洞么

  佛祖未生空劫外,正偏不落有无机。

   因明曹洞宗趣纲要,故以上之举不厌其多。今曹洞衰微已久,国内殊乏龙象,故细列之以待有心者也。

   权用

   外寂中摇,系驹伏鼠。先圣悲之,为法檀度。随其颠倒,以绍为素。颠倒心灭,肯心自许。

   知权不知用、非权也。权非实,无权则无以显实,是权中有实,其用大矣。

   能从师学道者,其善根因缘亦深厚矣,然无始以来烦恼集聚,自非一日之可能廓清,是当以宗趣接引之。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俱寂然示人,耳目所触,无非菩提。然烦恼于中动摇,则难以契会矣。或有行者,参禅打坐,貌似清寂,而心中烦恼妄想,未曾一刻少息。不得以,故以系驹伏鼠之法摄伏其心。虽然,驹不忘驰,首蹄不安,虽系之亦不忘驰;鼠不忘偷,齿爪蠢动,以笼囚之亦不忘偷。此对治之法或一时有效,然如石压草,未及根本;先圣悲之,为法檀度,令其摇心安稳,驰心归静。偷心得泯。此法度者何

  即前之规矩也。此种种规矩,不外随其颠倒妄想而分其黑白,变以淄素。而再颠倒之,即所谓“转”也。然菩提般若人人本具,非从“转”而有得也,必因“转”而得明也,是谓取用。

   前面所引公案中。如云岩、洞山、雪峰、香严等(此数则公案不再引用)均有“未安稳在”之时,而不敢自肯自许,必经“悬崖撒手”,“绝后再苏”之境,方得彻底豁然。未能正已,焉能正人。佛法不是小道,安可自欺欺人哉!

   宗教

   要合古辙,请观前古。佛道垂成,十劫观树。如虎之缺,如马之。以有下劣,宝几珍御。以有惊异,貍奴白枯。界以巧力,射中百步。箭锋相直,巧力何预。

   宗者。佛心是也;教者,佛说是也。必先有佛心而后有佛说。然佛之心量无限,而佛之说有限。经云;“佛所说法,如恒沙之一粒,而未说之法,如大干恒沙。禅宗者,教外别传,直指人心之事也。归其本,实乃无法之法,无用之用。虽有古辙,亦为之不行。石头云:“宁可永世受沉沦,不向诸佛求解脱。”赵州云:“有佛前不得住,无佛前急走过。”慈明云:“无佛处成佛”,均道出此境。

   《法华》云:“有大通智胜佛,十小劫跏趺生,身心不动,而佛法犹不现前。诸天花雨供养,过十小劫,诸佛之法乃现在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宴坐十小劫,谓之垂成,而彼佛先曾修五百四十亿那由他劫。此天文数字之年代也。教下修持,咸言成佛须三大阿僧祗劫。

   禅宗不尔,乃反其道而行之。佛与众生本无差别,自心本来是佛,现在即佛,何须修持,何待三大阿僧抵劫

  故只问当下之迷悟。而不计其他。当下顿悟,立地成佛;当下迷惑,不得解脱,是以有三大阿僧祗劫。只此当下顿超之事.敢否承当而已。故百丈云:“劫者、滞也,亦云住也。住一善而滞于十善。西国云佛,此土云觉。自己鉴觉。滞著于善。善根人无佛性。故云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百丈之旨深矣。虎缺,古谣云:“虎之伤人一度,耳生一缺,伤人愈多,耳如锯齿,弁者,马之后左足白,且离地也。左尚吉,古以为道德之验。虎缺马弁,俱言其渐也。

   《法华》云:佛为一大事因缘应现世间。所谓大事因缘者欲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也。此径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会三乘为一乘,要在自悟悟他,且立地成佛也。佛祖教人,皆为此大事,故开示悟入必矣。弹宗为上乘根器者说,为勇猛精进者说。故不循故辙,不依古道,处处皆是解脱门,念念俱是菩提心。来者之意如何,自择扶可也。三藏经论,佛祖之说亦广矣、悉矣。为有情舍识者说,为无情无识者说、为非有情非无情,非有识非无识者说。权说实说,正说反说,直说曲说。说而不说。不说而说,尽皆随缘而发,王界普超,六道咸度。为下者说上。为上者说下。为凡者说圣,为圣者说凡,为苦者说乐。为乐者说苦,尘尘刹刹,无尽无尽。然皆回互照用之方便,而引导其自悟也。“以有下劣,宝儿珍御,以有惊异,键奴白枯”,皆此之喻也。

   人之自性本自清净。与佛无别,一念返照即得解脱。但人情浊杂,识性偏执,皆曲折往返,不肯直道而行。譬如射箭,锋的之间,一线之直而已,箭锋直往,则中的矣,与巧力何干

  说巧者,去其多余无用之力也。若箭出如蛇行,吾不知的在何方矣。修道之人亦复如是。六祖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六祖所言,处处不离自性、何尝令人于自性之外而别生增减哉!此禅宗之根本大法,赤显亦密,即是平常心,亦为如来藏。亦是祖师禅,修行者其省之。

   故教外别传者,不为他事,唯示之以其道而已,故曰直指人人心。是以无法之法,太用之用,无心之心示之。不即一法,不舍一法。宗与教何殊何同

  若同,干圣不一义;若别。万圣同此心。佛法传布中国,至洞山时已近千载,堂堂皇皇,巍哉伟哉。而信者溺于神异,行者耻于殊荣。禅宗起,切于时弊,而唱导“平常心是道”,异类中行”。如马祖云:“著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

  ”南泉云:“道个如如早已变了也,今时师僧须向异类中行。”此类公案亦多见于灯录之中。如:

   南泉上堂:“王老师卖身去也,还有人买么

  ”一僧出曰:“吾甲买。”师曰:“不作贵,下作贱。汝作么生买

  ”僧无语。

   南泉将顺世,第一座曰:“和尚百年后向什么处去

  ”曰:“山下作一头水牯牛去。”座曰:“某甲随和尚去,还得也无

  ”师曰:“汝若随我,须御取一茎草来。”

   (《五灯会元·卷三》)

   此类公案不少,一是破学人好圣求异之心,二是自净其好圣求异之心,用心良苦。此风一开,后世禅人多以牧牛为修行之喻,洋洋而可观矣。

   入化

   木人方歌,石女起舞。非情识到。宁容思虑。

   古德云:山河大地皆识所变现。又云:大人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见性之人。分别思维息,平等性智开,大圆镜智显,四智同具。此时亦分别亦无分别,般若如意而行。己已成佛。一切众生,有情无情悉皆成佛。正是:人逢喜事精神爽,耳目所触尽是春。非唯己之烦恼化为菩提,一切众生烦恼亦皆化为菩提。此不可思议境地,非唯本人方歌。石女起舞,乃至一切有情无情,过去未来,十方上下,皆同时宣唱佛法。四祖云:“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有如是之情识,必有如是之境遇。一念烦恼,一切境皆化为烦恼,一念菩提,一切境皆化为菩提。智者大师一念三千之说,贤首大师境智一如之说.皆标明此境。然此境实非情识之所能到。更非思虑之所能得。必“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方得以契之。此即《金刚经》所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也。

   入此境甚难,入此境亦甚易。若人发大菩提心,遇大善知识,锲而不舍,因缘得合,必有豁然之时,若自甘沉溺,或耽于小道末技,则难见花开之日矣。兹举如下公案:

   有僧问忠国师:“如何是古佛心

  ”师日:“墙壁瓦砾是。”僧曰:“墙壁瓦砾,岂不是无情

  ”师曰:“是。”僧曰:”“还解说法不

  ”师曰:“常说炽然,说无间歇。”僧曰:“某甲为什么不闻

  ”师曰:“汝自不闻,不可妨他闻者也。”僧曰:“未审什么人得闻

  ”

   师曰:“诸圣得闻。”僧曰:“和尚闻否

  ”师曰:“我不闻。”僧曰:“和尚既不闻,争知无情解说法

  ”师曰:“我不闻,我若闻,则齐于诸圣,汝即不闻我说法也。”僧曰:“众生闻后如何

  ”师曰:即非众生。”

   僧曰:“无情说法,据于何典

  ”师曰:“灼然,言不该典,非君子之所谈。汝不见《华严经》云:刹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

   (《五灯会元·卷十三》)

   此即著名的“无情说法”公案,河山曾于此起疑,先参沩山未就,后参云岩得明,当时有偈云:“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时始得知。”此后“无情说法”为禅家广为提持,如:

   僧问香严:“如何是道

  ”严曰:“枯木里龙吟。”曰:“如何是道中人

  ”严曰:“骷髅里眼睛。”僧不领,乃问石霜:“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霜曰:“犹带喜在。”曰:“如何是骷髅里眼睛

  ”霜曰:“犹带识在。”又不领,乃问师(曹山),曰:“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师曰:“血脉不断。”曰:“如何是骷髅里眼晴

  ”师曰:“乾不尽。”曰:“未审还有得闻者么

  ”

   师曰:“尽大地未有一人不闻。”曰:“未审枯木里龙吟是什么章句

  ”师曰:“不知是何章句,闻者皆丧。”

   遂示偈曰:“枯木龙吟真见道,骷髅无识眼初.明。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那辨浊中清。”

   (同上书)

   此两则公案,为“木人方歌、石女起舞、非情识到、宁容思虑”之最贴切注脚,识么

  

   护持

   臣奉于君,子顺于父。不顺非孝,不奉非辅。

   洞山之《宝镜三昧》,权说实说,皆为申其宗趣也。今又以君臣父子之…

《棒喝截流 六、曲折多方(下)——试说曹洞《宝镜三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