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接人。看他來處,忽有偏中認正者,忽有正中認偏者,忽有兼帶,忽同忽異。示以偏正五位、四賓主、功勳五位、君臣五位、王子五位,內外紹等事。偏正五位者:正中偏者,體起用也;偏個正者,用歸體也;兼個至者,體用並至也;兼中到者,體用俱展也。
四賓主不同臨濟。主中賓。體中用也;賓中主,用中體也;賓中賓,用中用,頭上安頭也;主中主,人法俱泯,不涉正偏位也。功勳五位者,明。參學功位,至于非功位也。君臣五位者,明有爲無爲也。王子五位者,明內紹本自圓成,外紹有終有始也。大約曹洞家風,不過體用偏正賓主,以明向上一路。要見曹洞麼
佛祖未生空劫外,正偏不落有無機。
因明曹洞宗趣綱要,故以上之舉不厭其多。今曹洞衰微已久,國內殊乏龍象,故細列之以待有心者也。
權用
外寂中搖,系駒伏鼠。先聖悲之,爲法檀度。隨其顛倒,以紹爲素。顛倒心滅,肯心自許。
知權不知用、非權也。權非實,無權則無以顯實,是權中有實,其用大矣。
能從師學道者,其善根因緣亦深厚矣,然無始以來煩惱集聚,自非一日之可能廓清,是當以宗趣接引之。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俱寂然示人,耳目所觸,無非菩提。然煩惱于中動搖,則難以契會矣。或有行者,參禅打坐,貌似清寂,而心中煩惱妄想,未曾一刻少息。不得以,故以系駒伏鼠之法攝伏其心。雖然,駒不忘馳,首蹄不安,雖系之亦不忘馳;鼠不忘偷,齒爪蠢動,以籠囚之亦不忘偷。此對治之法或一時有效,然如石壓草,未及根本;先聖悲之,爲法檀度,令其搖心安穩,馳心歸靜。偷心得泯。此法度者何
即前之規矩也。此種種規矩,不外隨其顛倒妄想而分其黑白,變以淄素。而再顛倒之,即所謂“轉”也。然菩提般若人人本具,非從“轉”而有得也,必因“轉”而得明也,是謂取用。
前面所引公案中。如雲岩、洞山、雪峰、香嚴等(此數則公案不再引用)均有“未安穩在”之時,而不敢自肯自許,必經“懸崖撒手”,“絕後再蘇”之境,方得徹底豁然。未能正已,焉能正人。佛法不是小道,安可自欺欺人哉!
宗教
要合古轍,請觀前古。佛道垂成,十劫觀樹。如虎之缺,如馬之。以有下劣,寶幾珍禦。以有驚異,貍奴白枯。界以巧力,射中百步。箭鋒相直,巧力何預。
宗者。佛心是也;教者,佛說是也。必先有佛心而後有佛說。然佛之心量無限,而佛之說有限。經雲;“佛所說法,如恒沙之一粒,而未說之法,如大幹恒沙。禅宗者,教外別傳,直指人心之事也。歸其本,實乃無法之法,無用之用。雖有古轍,亦爲之不行。石頭雲:“甯可永世受沈淪,不向諸佛求解脫。”趙州雲:“有佛前不得住,無佛前急走過。”慈明雲:“無佛處成佛”,均道出此境。
《法華》雲:“有大通智勝佛,十小劫跏趺生,身心不動,而佛法猶不現前。諸天花雨供養,過十小劫,諸佛之法乃現在前,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宴坐十小劫,謂之垂成,而彼佛先曾修五百四十億那由他劫。此天文數字之年代也。教下修持,鹹言成佛須叁大阿僧祗劫。
禅宗不爾,乃反其道而行之。佛與衆生本無差別,自心本來是佛,現在即佛,何須修持,何待叁大阿僧抵劫
故只問當下之迷悟。而不計其他。當下頓悟,立地成佛;當下迷惑,不得解脫,是以有叁大阿僧祗劫。只此當下頓超之事.敢否承當而已。故百丈雲:“劫者、滯也,亦雲住也。住一善而滯于十善。西國雲佛,此土雲覺。自己鑒覺。滯著于善。善根人無佛性。故雲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百丈之旨深矣。虎缺,古謠雲:“虎之傷人一度,耳生一缺,傷人愈多,耳如鋸齒,弁者,馬之後左足白,且離地也。左尚吉,古以爲道德之驗。虎缺馬弁,俱言其漸也。
《法華》雲:佛爲一大事因緣應現世間。所謂大事因緣者欲令一切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此徑開權顯實,開迹顯本。會叁乘爲一乘,要在自悟悟他,且立地成佛也。佛祖教人,皆爲此大事,故開示悟入必矣。彈宗爲上乘根器者說,爲勇猛精進者說。故不循故轍,不依古道,處處皆是解脫門,念念俱是菩提心。來者之意如何,自擇扶可也。叁藏經論,佛祖之說亦廣矣、悉矣。爲有情舍識者說,爲無情無識者說、爲非有情非無情,非有識非無識者說。權說實說,正說反說,直說曲說。說而不說。不說而說,盡皆隨緣而發,王界普超,六道鹹度。爲下者說上。爲上者說下。爲凡者說聖,爲聖者說凡,爲苦者說樂。爲樂者說苦,塵塵刹刹,無盡無盡。然皆回互照用之方便,而引導其自悟也。“以有下劣,寶兒珍禦,以有驚異,鍵奴白枯”,皆此之喻也。
人之自性本自清淨。與佛無別,一念返照即得解脫。但人情濁雜,識性偏執,皆曲折往返,不肯直道而行。譬如射箭,鋒的之間,一線之直而已,箭鋒直往,則中的矣,與巧力何幹
說巧者,去其多余無用之力也。若箭出如蛇行,吾不知的在何方矣。修道之人亦複如是。六祖雲:“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六祖所言,處處不離自性、何嘗令人于自性之外而別生增減哉!此禅宗之根本大法,赤顯亦密,即是平常心,亦爲如來藏。亦是祖師禅,修行者其省之。
故教外別傳者,不爲他事,唯示之以其道而已,故曰直指人人心。是以無法之法,太用之用,無心之心示之。不即一法,不舍一法。宗與教何殊何同
若同,幹聖不一義;若別。萬聖同此心。佛法傳布中國,至洞山時已近千載,堂堂皇皇,巍哉偉哉。而信者溺于神異,行者恥于殊榮。禅宗起,切于時弊,而唱導“平常心是道”,異類中行”。如馬祖雲:“著衣吃飯、長養聖胎,任運過時,更有何事
”南泉雲:“道個如如早已變了也,今時師僧須向異類中行。”此類公案亦多見于燈錄之中。如:
南泉上堂:“王老師賣身去也,還有人買麼
”一僧出曰:“吾甲買。”師曰:“不作貴,下作賤。汝作麼生買
”僧無語。
南泉將順世,第一座曰:“和尚百年後向什麼處去
”曰:“山下作一頭水牯牛去。”座曰:“某甲隨和尚去,還得也無
”師曰:“汝若隨我,須禦取一莖草來。”
(《五燈會元·卷叁》)
此類公案不少,一是破學人好聖求異之心,二是自淨其好聖求異之心,用心良苦。此風一開,後世禅人多以牧牛爲修行之喻,洋洋而可觀矣。
入化
木人方歌,石女起舞。非情識到。甯容思慮。
古德雲:山河大地皆識所變現。又雲:大人者,與天地萬物爲一體。見性之人。分別思維息,平等性智開,大圓鏡智顯,四智同具。此時亦分別亦無分別,般若如意而行。己已成佛。一切衆生,有情無情悉皆成佛。正是:人逢喜事精神爽,耳目所觸盡是春。非唯己之煩惱化爲菩提,一切衆生煩惱亦皆化爲菩提。此不可思議境地,非唯本人方歌。石女起舞,乃至一切有情無情,過去未來,十方上下,皆同時宣唱佛法。四祖雲:“境緣無好醜,好醜起于心。”有如是之情識,必有如是之境遇。一念煩惱,一切境皆化爲煩惱,一念菩提,一切境皆化爲菩提。智者大師一念叁千之說,賢首大師境智一如之說.皆標明此境。然此境實非情識之所能到。更非思慮之所能得。必“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方得以契之。此即《金剛經》所雲:“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也。
入此境甚難,入此境亦甚易。若人發大菩提心,遇大善知識,锲而不舍,因緣得合,必有豁然之時,若自甘沈溺,或耽于小道末技,則難見花開之日矣。茲舉如下公案:
有僧問忠國師:“如何是古佛心
”師日:“牆壁瓦礫是。”僧曰:“牆壁瓦礫,豈不是無情
”師曰:“是。”僧曰:”“還解說法不
”師曰:“常說熾然,說無間歇。”僧曰:“某甲爲什麼不聞
”師曰:“汝自不聞,不可妨他聞者也。”僧曰:“未審什麼人得聞
”
師曰:“諸聖得聞。”僧曰:“和尚聞否
”師曰:“我不聞。”僧曰:“和尚既不聞,爭知無情解說法
”師曰:“我不聞,我若聞,則齊于諸聖,汝即不聞我說法也。”僧曰:“衆生聞後如何
”師曰:即非衆生。”
僧曰:“無情說法,據于何典
”師曰:“灼然,言不該典,非君子之所談。汝不見《華嚴經》雲:刹說衆生說.叁世一切說。”
(《五燈會元·卷十叁》)
此即著名的“無情說法”公案,河山曾于此起疑,先參沩山未就,後參雲岩得明,當時有偈雲:“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時始得知。”此後“無情說法”爲禅家廣爲提持,如:
僧問香嚴:“如何是道
”嚴曰:“枯木裏龍吟。”曰:“如何是道中人
”嚴曰:“骷髅裏眼睛。”僧不領,乃問石霜:“如何是枯木裏龍吟
”霜曰:“猶帶喜在。”曰:“如何是骷髅裏眼睛
”霜曰:“猶帶識在。”又不領,乃問師(曹山),曰:“如何是枯木裏龍吟
”師曰:“血脈不斷。”曰:“如何是骷髅裏眼晴
”師曰:“乾不盡。”曰:“未審還有得聞者麼
”
師曰:“盡大地未有一人不聞。”曰:“未審枯木裏龍吟是什麼章句
”師曰:“不知是何章句,聞者皆喪。”
遂示偈曰:“枯木龍吟真見道,骷髅無識眼初.明。喜識盡時消息盡,當人那辨濁中清。”
(同上書)
此兩則公案,爲“木人方歌、石女起舞、非情識到、甯容思慮”之最貼切注腳,識麼
護持
臣奉于君,子順于父。不順非孝,不奉非輔。
洞山之《寶鏡叁昧》,權說實說,皆爲申其宗趣也。今又以君臣父子之…
《棒喝截流 六、曲折多方(下)——試說曹洞《寶鏡叁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