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这个么
”曰:“非但曹溪。西天亦无。”师曰:“子莫到西天么
”曰:“若到则有也。”师曰:“未在,更道。”曰:“和尚也须道取一半,莫全靠学人。”师曰:“不辞向汝道,恐已后无人承当。”
(《五灯会元·卷五》)
曹洞回互之纲宗,其渊源亦久矣。青原石头二祖于此公案中,硬鞭软剑,缠绵坚实,与马祖——一临济一脉雄健激扬之禅风,自有别矣。此公案层层回互,曲尽挟带、错然之妙,傍敲侧击,以袭中军,固大手笔也。再看:
大颠掸师初参石头,头问:“那个是汝心
”师曰:“见言语者是。”头便喝出。经旬日,师却曰:“前者既不是,除此外何者是心
”头曰:“除却扬眉瞬目,将心来。”师曰:“无心可将来。”头曰:“元未有心,何言无
无心皆同谤。”师于言下大悟。异日侍立次,头问:“汝是参禅僧
是州县白踏僧
”
师曰:“是参禅僧。”头曰:“何者是禅
”师曰:“扬眉瞬目。”头曰:“除却扬眉瞬目外,将你本来面目呈看。”师曰;“请和尚除却扬眉瞬目外鉴。”头曰:
我除尽。”师曰:“将呈了也。”头曰:“汝既将呈,我心如何
”师曰:“不异和尚。”头曰:“不关汝事。”师曰:“本无物。”头曰:“汝亦无物。”师曰:“既无物,即真物。”头曰:“真物不可得,汝心见量意旨如此,大须护持。”
(《五灯会元·卷五》)
大颠禅师后来启蒙韩愈,使之得用,实唐代禅宗一巨匠也。与石头问答往返,亦皆是明暗、挟带、回互之发明。再如前引洞山:云岩师真”公案,更使人“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若于此处得力,放明眼光,此之体用亦不虚设也。
入微
天真而妙,不属迷悟。因缘时节,寂然昭著。细入无问,大绝方所。毫忽之差,不应律吕。
知权则当明变,明变必先入微,入微而后得体,得体则妙用生矣。般若之性,如是而己,何劳修持,何须文饰。本天之真,纯性之朴。若有丝毫附会,即属污染而失其真矣。唯真而能妙。唯直乃能曲,否则伪也。离道远矣。此真妙之性,不为迷,不为悟;不因迷而有减,不因悟而有加;不因迷而有染、不因悟而得净。独行独来,即事而真,随缘而明,遇机而显。因缘时节,错落而致,一一应酬,——一照了。何耶
因其直往,见了就做,做时亦不著于事理,己入理无碍,事无碍矣。故寂然,故昭著。不舍一物,不著一物,寂然空寥而万化顺应。是顺亦顺、逆亦顺、无细不入,无大不周,而入文殊普贤之境界,缘华藏世界而卷舒自在。若有毫忽之差,则宫商乱矣。此无相之圆融也,学人自当省鉴,于己如是,于人亦如是。若有丝毫未安稳在,定须善自调伏。不尔功亏一篑,是为憾矣。古德云:一翳在目,空花乱坠。当张商英初悟入,兜率悦曰:“参禅只为命根不断,依语生解。如是之说,公已深悟,然至细微处,使人不知不觉,堕在区宇。”今人之习禅更应以此为戒,乾乾而惕欤!且看一代大师雪峰的历程。
雪峰初与岩头至澧州鳌山镇阻雪头每日只是打睡;师一向坐禅。一日唤曰:“师兄,师兄,且起来。”头曰:“作什么
”师曰:“今生不着,便共文邃个汉行脚,到处被他带累。今日至此,又只管打睡。”头喝曰:“噇!眠去。每日床上坐,恰似七村里的土地,他时后日魔魅人家男女去在。”师自点胸日:“我这里末稳在,不敢自谩。”头曰:“我将谓你他日向孤峰顶上盘结草庵,播扬大教,犹作这个语话
”师曰:“我实未安稳在。”头曰:“你若实如此,据你见处一一通来。是处与你证明,不是处与你划却。”师曰:“我初至盐官,见上堂举色空义,得个入处。”头曰:“此去三十年,切忌举着。曰:“又见洞山过水渴曰: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头曰:“若么举,自救也末彻在。”师又曰:“后问德山:“从上宗乘中事,学人还有分也无
”德山打一棒曰:“道什么!我当时如桶底脱落相似。”头喝曰:
“你不闻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师曰:“他后如何即是
”头曰:“他后欲播扬太教,一一从自己胸襟中流出,将来与我盖天盖地去。”师于言下大悟,便作礼起,连声叫曰:“师兄,今日始是鳌山成道。”
(《五灯会元·卷七》)
岩头与雪峰划却了什么
又证据了什么
“一一从自己胸襟中流出,将来与我盖天盖地去。”此即“天真而妙”钦
此为迷、为悟钦
均不相涉。然其间时节因缘,却也寂然昭著。雪峰未安稳时,不敢自肯,不敢以少得为足,乃有鳖山成道之功。其后门人开云门、法眼二宗,其功亦伟矣。
宗趣
今有顿渐,缘立宗趣。宗趣分矣,即是规矩。宗通极趣,真常流注。
宗者,家也,归也;趣者,取也,至也。宗趣合称,言何以归至其家也。此宗趣即申明曹洞之家法也,故洞山郑重拈出,以示其宗人。直而言之宗趣缘何而立
因人有顿渐,未能立地菩提,佛祖以大悲故,因而设立之。
六祖云:“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和利钝。迷人渐修,悟入顿契。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顿渐既是假名,自性又无差别,故人人皆可自悟而得解脱。然人有万殊,情识各别,因缘时节,各各不同,安能尽随指而知月哉!故必广设方便,善为接引,以待来机。初悟之人,自受用尚可,他受用未熟,接人度众,未免生涩。洞山既为一方祖师,自当为其儿孙留下典范,故将平生心得熔为一炉,而立此曹洞之宗趣。俾今后世儿孙手脚宽裕,于法无碍也。
曹洞之宗趣何在!此《宝镜三昧》即宗趣也。宗趣即总纲,对己对人,悟前悟后,皆有凭据。其法推衍开来。则有君臣、偏正、明暗、背触、敲唱、五位、挟带、回互等种种规矩,其后还有“三渗漏”等权施以待来人。
此处当知,非通“通宗”无以“极趣”,非“极趣”无以“通宗”。通宗,顿也;极趣、渐也。然顿渐又非有二也,要人当人之时节因缘契而会之。此中规矩,非大机大用者无以尽之,须有常流注而不滞之真如涌出方能荷担。反之,其人果能“通宗极趣”,其真如即可常流注。注,磅礴无碍矣。
若人尚未到此地步,万莫自是,须当精进不怠。苦透得出,得大自在,此宗趣亦为多语。恰如过河须用船,若已过河,船即无用矣。其后尚有来者,此船虽于己无用,然菩萨用心,安能弃船而绝他人之渡哉!且船无人舵之亦为无用,故尚须亲与把舵渡人,方为菩萨。《宝镜三昧》之宗趣、切矩仍在,且千年矣。是船也,无人把其舵,其宗趣,规矩亦死方耳。故通宗极趣,真常流注其在人乎
古德云:“道在得人,人能弘道。当今修持佛法者,于此当留意焉。今于曹洞之宗趣,举其紧要之处:
师(洞山)又曰:“末法时代。人多乾慧,若要辨验真伪,有三种渗漏。一曰见渗漏:机不离位,堕在毒海。二日情渗漏:滞在向背,见处偏枯。三曰语渗漏:究妙失宗,机昧始终,浊智流转。”
(《五灯会元,卷十三》)
此为“三渗漏””洞山还有“向、奉、功、共功、功功之说,见下:
上堂:“向时作么生
奉时作么生
功时作么生
共功时作么生
功功时作么生
”曰:“如何是奉
”
师曰:“背时作么生
”曰:“如何是功
”师曰:“放下撅头时作么生
”曰:“如何是共功
”师曰:“不得色。”曰:“如何是功功
”师曰:不共。”
(同上书)
再看曹山:
师(曹山)因僧问“五位君臣”旨诀,师曰;“正位即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色界。有万象形。
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舍事入理。兼带者冥应众缘,不堕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故曰虚玄大道,无著真宗。从上先德,推此一位最为玄妙,当详辩明。君为正位,臣为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视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带语。”曰:“如何是君
”师曰:“妙德尊环宇,高明朗太虚。”曰:“如何是臣
”师曰:“灵机宏圣道,真智利群众。”曰:“如何是臣向君
”师曰:“不堕诸异趣,凝情望圣容。”曰;“如何是君视臣
”师曰:“妙容虽不动,光烛本无偏。”曰:“如何是君臣道合
”师曰:“混然无内外,和融上下平。”师又曰:“以君臣偏正言者,不欲犯中,故臣称君,不敢斥言是也。此吾法宗要。”乃作偈曰:“学者先须识自宗,莫将真际杂顽空。妙明体尽知伤触,力在逢缘不借中。出语直教烧不着,潜行须与古人同。无身有事超歧路,无事无身落始终。”复作五相:○,渴曰:“白衣须拜相,此事不为奇。历来簪缨者,休言落魂时。”○渴曰:“子时当正位,明正在君臣。未离兜率界,乌鸡雪上行。”
⊙偈曰:“焰里寒冰结,扬花九月飞。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偈曰:“王宫初降日,玉兔不能离。未能无功旨,人天何太迟。”●,偈曰:“浑然藏理事,朕兆卒难明。威音王未晓,弥勒岂惺惺。”曹山尚有“四种堕”,“四禁偈”等,均为曹洞宗趣要旨:其接人功用如:
僧问:“五位对宾时如何
”师(曹山)曰:“汝即今问哪个位
”曰:“某甲从偏位中来,请师向正位中接。”师曰:“不接。”曰:“为什么不接
”师曰:“恐落偏位中去。”师却问僧:“只如不接是对宾
不对宾
”曰:“早是对宾了也。”师日:“如是,如是。”
(《五灯会元·卷十三》)
此公案与前元实之公案,可见曹洞五位接人之一般作略,与临济之“四宾主”,“四照用”,“四料简”等有同工异曲之妙。《人天眼目》中“曹洞门庭”曰:
曹洞宗者,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利物,就语…
《棒喝截流 六、曲折多方(下)——试说曹洞《宝镜三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