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棒喝截流 六、曲折多方(下)——试说曹洞《宝镜三昧》▪P3

  ..续本文上一页体万物。如此,方能不论有句无句。“有句无句”者,即前之“意不在言,来机亦赴”,“虽非有为,不是无语”之纯熟境界也。“婆婆和和”,乃能即一切事而离一切事;“有句无语”乃能即;切理而离一切理。理事泯契无二,能所浑然非一。一大圆藏,恒寂常照。正当此时,尚有何求,尚有何得哉!《心经》云: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万法本空,实无一法可得,若以语言文辞求之,是知其谬矣。故洞山云:“终不得法,语未正故。”语必有所出,出必了境。我语之时,语果我耶

  非我耶

  汝闻之时,语果汝耶

  非汝耶

  其间曲折,实非语言之可以明而唯问其心。且历代祖师多有垂示,若以语言文字范围大道,无异扪空击响,落二落三关。请看祖师提持;麻谷问:“十二面观音,哪个是正面

  师(临济)下禅床,擒住曰:“十二面观音甚处去也

  速道。速道!”

   (《五灯会元·卷十一》)

   道吾问:“大悲千眼,哪个是正眼

  ”师(云岩)曰:“如人夜里摸枕子。”吾曰:“我会也。”师曰:“作么生会

  ”吾曰:“遍身是眼。”师曰:“道也太煞道,只道得八成。”吾曰:“师兄作么生

  ”师曰:“通身是眼。”

   (《五灯会元·卷五》)

   此两则公案,一紧棗松,要在拶出“真相”,使人“返老还童”。婴儿姹女,人人本具,动静出入,无不与焉。只因业识茫茫,了无归处。猛烈如临济,真刀真火,为人不惜性命,再看:

   临济上堂,云:“有一无位宾人,常从诸等诸人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时有僧出问:“如何是无位真位

  ”师下禅床,把住云:“道道!”其僧拟议,师托开云:“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

   (《古尊宿语录·卷四》)

   这个“不来不去,不起不住”的,有人识么

  再看:

   师(大慧宗呆)至天宁,一日闻悟(圆悟克勤)开堂,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

  云门曰:“东山水上行。”若是天宁则不然。忽有人问:“如何是诸佛出身处

  ”只向他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师于言下,忽然前后际断,虽动相不生,却坐在净裸裸处。悟谓曰:“也不易,你得到这步田、地。可惜死了不能得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须信有这个道理。”遂令居择木堂,为不麓务侍者,日同士大夫入室。悟每举“有句无句,如藤倚树”问之,师才开口,悟便曰:“不是,不是。”

   此公案曲折往还,两大宗匠一阵一啄,而“有句无句”亦因之得彰。数举公案,俾令灯灯相照,镜镜互融。若会得意,则皆成废纸,何用啰嗦。

   回互

   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如草味,如金刚杵。

   此洞山借周易离卦之象,而立偏正五位之说也。先将离封之六爻分为三叠,即“叠而为三”也。初爻、二爻为一叠、是谓初叠。曹洞宗贵乎“回互”,初叠阳阴回互,以象“正中偏”,是为一变。二三两爻阴阳回互,以象“偏中正”,是为二变。三四两阳天为中叠,虽两艾纯阳无阴,然四爻阳居阴位,亦回互也,名“正中来”,是为三变。四爻五爻阳阴回互,且四爻阳居阴位,五爻阴居阳位,各又自成回互,故名“兼中至”,是为四变。五六阴阳两爻为一叠,是为上叠。上叠亦阴阳回互,且阳居阳位,阴居阴位,故名“兼中到。”是为五变。

   按:此二图本清代僧行策所著《宝镜三昧本义》。千载以来,言《宝镜三昧》者仅三四家而已。而论“三叠五变”者则代有其人,余以为唯行策所说为确,细考它人之说,则难通矣。

   “偏正五位”之说与《宝镜三昧》同为曹洞之根本。且“偏正五位”亦由《宝镜三昧》所衍出,此图明矣。于此当简说其要。洞山自有“君臣五位颂”:

   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旧日嫌。

   偏中正,失晓老婆逢古镜。分明觌面别无真,休更迷头犹认影。

   正中来,无中有路隔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辩舌才。

   兼中至,两刃交锋不须避。好手犹如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志。

   兼中到,不落有无谁敢和。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还归炭里坐。

   五位乃曹洞宗人自养之五层境界,亦为堪验学人乏五种尺度。前三位为“自受用之昧,即见性时所现的三种层次,或此或彼,用以自照。后两位乃“他受用三昧”,乃入世度人之境界,自觉觉他。何以然

  因其能多一层回互也。三则由渐入顿、五则由顿入渐,要在行者当体自用之际。

   曹洞虽分五位,实则一位,乃至一位也无。若于五位妄生分别,私智卜度,则南辕北辙,永不到家。须知“物从因缘,故不有;缘起,故不无”之理,故正也、中也、偏也,皆对境之言,均非的旨。以故,正亦寓其中矣,偏亦寓其中矣,于中亦寓其中矣。曹洞五位尽皆回互,无一偏纯之位。学者于此定须留心,今说五位者,归摄一位;才涉一位者,五位全赅。非此不能尽五位回互之妙用。如下文云“如草味,如金刚杵”,草者,五味子也,一籽而五味俱足。金刚杵者,首尾俱阔而中狭,首尾俱虚而中实,恰似重离之卦。知味者,乃知自养养人;金刚杵,则可杀人活人,其间妙用无穷。“君臣五位”于曹山时又衍有“王子五位”,“功勋五位”,涉题虽广,但亦会宗于此。

   回互者,照应也。有阴有阳,有柔有刚,有君有臣、有主有宾,有凡有圣,有心有境,有体有用,尽皆涵融交互,变动不居,不即不离,不二之义也。然回互乃实地功夫,非口辩玄学之资。此日用之火候,若是义理会之,则圣凡有别;互之道大矣,苟非其人,孰能践履之。回互之说,首出石头之《参向契》,其间经药山、云岩、洞山数代相传,更化为缜密如是之《宝镜三昧》,其为法也大矣,兹举公案说明:

   吉祥元实禅师,自到天衣(聪禅师),蚤夜精进,肋不至席。一日,偶失笑喧众,衣摈之。牛夜宿田里,睹星月突然,有省。晓归趋方丈,衣见乃问:“洞山五位君臣,如何话会

  ”师曰:“我这里一位也无。”衣令参堂,谓侍僧曰:“这汉却有个见处,奈不识宗旨何

  ”入室次,衣预令行者五人分序而立,师至,俱云:“实上座!”师于是密契奥旨,述偈曰:一位才彰五位分,君臣叶处紫云屯。夜明帘卷无私照,金殿重重显至尊。

   (《五灯会元·卷十五》)

   此公案生动活泼,于“君臣五位铺述有致。其间天衣与元实孰君孰臣

  五位一位又在何处

  此唯明者乃识。再看:

   僧问:“指即不问,如何是月

  ”师(法眼)曰:“啊哪个是汝不问的指

  ”僧又曰:“月即不问,如何是指

  ”师曰:“月。”僧曰:“学人问指,和尚为什么对月

  ”师曰:“为汝问指。”

   (《五灯会元·卷十》)

   此即运用“回互”之一例也,《坛经》六祖之三十六对皆回互也,然不得以义学之分别视之,因其乃心行之概说也。心能行乎此,则处处皆可回互,处处均为照应,乃能腾腾任运,一体万物也。回互之例多矣,沩仰、云门、法眼诸宗,亦多用回互,前后所引用之公案,亦多有回互于机用之间,望读者审之。

   知权

   正中妙挟,敲唱双举。通宗通塗,挟带挟路。错然则吉,不可犯忤。

   此段续言回互,且详而实之也。菩提般若之性,正也、中也,然又非中非正,妙而挟焉。世人皆从中正视道,不知道虽非偏邪,亦非中正。端居中正者,亦为偏也,未能见道。何耶

  一有落处,即非菩提,故须妙而挟之。

   敲者,击节也;唱者,和节而歌也。敲之以待唱,唱之而节明,敲唱和合,律吕协矣。接人之机有独有众,临机之人有深有浅,故可敲唱以赴之。敲者,惊天动地,旋乾转坤,将万劫迷雾,一扫而尽;唱则广大悉备,春风和雨,万类皆被。唯此双举,堪与佛祖携手而行矣。敲唱与临济“一喝中具三玄三要”有同工异曲之妙,一为自家作规范,二为勘验学人之机诀。曹洞后世于“银盌盛雪,明月藏鹭”用功深矣,而于“敲唱”,反拱手让于临济门下,使其独擅其美,是可惜也。

   能“敲喝双举”,则能“通宗通塗”,宗通说通无不赅备。圆满菩提必也通宗,圆满功德必也通塗。如此,方能六度备而万行修。古之大德,视世间为一圆满解脱法门。六祖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塗之不通者,焉能通宗。划地自守者,遁居山林者,不问世事者,自救未了,岂能度人。此菩萨行也,故洞山申之再三,必明暗、挟带、回互;敲唱等处处兼带双举,方能挟路而行,以趋完满。一类学人,习禅止于口舌,再勇猛者,毕于心志,均未到家。必挟带挟路,身语意一体,修与行无别,我与他相合,错之然之则吉也。所谓悟后境界,修与不修,于此皆为多语。下此语者,自身更在何处

  此处不是是非之地,故洞山戒之云:“不可犯忤。”

   综而要之,以上诸说皆回互也,自性豁然,自然流露之权用也。若往而不返者,是知其不能也。兹举两则公案,以明妙挟、敲唱、挟带,错然等回互之功用权施。

   石头(希迁)参礼,师(青原)曰:“子何方来

  ”迁曰:“曹溪。”师曰:“将得什么来

  ”曰:“未到曹溪亦不失。”师曰:“若怎么用,去曹溪作么

  ”曰:“若不到曹溪,争知不失。”迁又曰:“曹溪大师还识和尚否

  ”师曰:“汝今识吾否

  ”曰:“识,又争能识得。”师曰:“众角虽多,一路足矣。”迁又问:“和尚自离曹涣,什么时至此

  ”师曰:“我却知汝早晚离曹溪。”曰:“希迁乏不从曹溪来”师曰:“我亦知汝去处也。”曰:“和尚幸是,”大人莫造次。”他日,师复问迁:“汝什么处来

  ”曰:“曹溪。”师乃举起拂子,曰:“曹溪还…

《棒喝截流 六、曲折多方(下)——试说曹洞《宝镜三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