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體萬物。如此,方能不論有句無句。“有句無句”者,即前之“意不在言,來機亦赴”,“雖非有爲,不是無語”之純熟境界也。“婆婆和和”,乃能即一切事而離一切事;“有句無語”乃能即;切理而離一切理。理事泯契無二,能所渾然非一。一大圓藏,恒寂常照。正當此時,尚有何求,尚有何得哉!《心經》雲: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萬法本空,實無一法可得,若以語言文辭求之,是知其謬矣。故洞山雲:“終不得法,語未正故。”語必有所出,出必了境。我語之時,語果我耶
非我耶
汝聞之時,語果汝耶
非汝耶
其間曲折,實非語言之可以明而唯問其心。且曆代祖師多有垂示,若以語言文字範圍大道,無異扪空擊響,落二落叁關。請看祖師提持;麻谷問:“十二面觀音,哪個是正面
師(臨濟)下禅床,擒住曰:“十二面觀音甚處去也
速道。速道!”
(《五燈會元·卷十一》)
道吾問:“大悲千眼,哪個是正眼
”師(雲岩)曰:“如人夜裏摸枕子。”吾曰:“我會也。”師曰:“作麼生會
”吾曰:“遍身是眼。”師曰:“道也太煞道,只道得八成。”吾曰:“師兄作麼生
”師曰:“通身是眼。”
(《五燈會元·卷五》)
此兩則公案,一緊棗松,要在拶出“真相”,使人“返老還童”。嬰兒姹女,人人本具,動靜出入,無不與焉。只因業識茫茫,了無歸處。猛烈如臨濟,真刀真火,爲人不惜性命,再看:
臨濟上堂,雲:“有一無位賓人,常從諸等諸人面門出入,未證據者看看。”時有僧出問:“如何是無位真位
”師下禅床,把住雲:“道道!”其僧擬議,師托開雲:“無位真人,是什麼幹屎橛。”
(《古尊宿語錄·卷四》)
這個“不來不去,不起不住”的,有人識麼
再看:
師(大慧宗呆)至天甯,一日聞悟(圓悟克勤)開堂,舉:“僧問雲門:“如何是諸佛出身處
雲門曰:“東山水上行。”若是天甯則不然。忽有人問:“如何是諸佛出身處
”只向他道: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師于言下,忽然前後際斷,雖動相不生,卻坐在淨裸裸處。悟謂曰:“也不易,你得到這步田、地。可惜死了不能得活,不疑言句,是爲大病。不見道:“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後再蘇;欺君不得。須信有這個道理。”遂令居擇木堂,爲不麓務侍者,日同士大夫入室。悟每舉“有句無句,如藤倚樹”問之,師才開口,悟便曰:“不是,不是。”
此公案曲折往還,兩大宗匠一陣一啄,而“有句無句”亦因之得彰。數舉公案,俾令燈燈相照,鏡鏡互融。若會得意,則皆成廢紙,何用啰嗦。
回互
重離六爻,偏正回互。疊而爲叁,變盡成五。如草味,如金剛杵。
此洞山借周易離卦之象,而立偏正五位之說也。先將離封之六爻分爲叁疊,即“疊而爲叁”也。初爻、二爻爲一疊、是謂初疊。曹洞宗貴乎“回互”,初疊陽陰回互,以象“正中偏”,是爲一變。二叁兩爻陰陽回互,以象“偏中正”,是爲二變。叁四兩陽天爲中疊,雖兩艾純陽無陰,然四爻陽居陰位,亦回互也,名“正中來”,是爲叁變。四爻五爻陽陰回互,且四爻陽居陰位,五爻陰居陽位,各又自成回互,故名“兼中至”,是爲四變。五六陰陽兩爻爲一疊,是爲上疊。上疊亦陰陽回互,且陽居陽位,陰居陰位,故名“兼中到。”是爲五變。
按:此二圖本清代僧行策所著《寶鏡叁昧本義》。千載以來,言《寶鏡叁昧》者僅叁四家而已。而論“叁疊五變”者則代有其人,余以爲唯行策所說爲確,細考它人之說,則難通矣。
“偏正五位”之說與《寶鏡叁昧》同爲曹洞之根本。且“偏正五位”亦由《寶鏡叁昧》所衍出,此圖明矣。于此當簡說其要。洞山自有“君臣五位頌”:
正中偏,叁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識,隱隱猶懷舊日嫌。
偏中正,失曉老婆逢古鏡。分明觌面別無真,休更迷頭猶認影。
正中來,無中有路隔塵埃。但能不觸當今諱,也勝前朝辯舌才。
兼中至,兩刃交鋒不須避。好手猶如火裏蓮、宛然自有沖天志。
兼中到,不落有無誰敢和。人人盡欲出常流,折合還歸炭裏坐。
五位乃曹洞宗人自養之五層境界,亦爲堪驗學人乏五種尺度。前叁位爲“自受用之昧,即見性時所現的叁種層次,或此或彼,用以自照。後兩位乃“他受用叁昧”,乃入世度人之境界,自覺覺他。何以然
因其能多一層回互也。叁則由漸入頓、五則由頓入漸,要在行者當體自用之際。
曹洞雖分五位,實則一位,乃至一位也無。若于五位妄生分別,私智蔔度,則南轅北轍,永不到家。須知“物從因緣,故不有;緣起,故不無”之理,故正也、中也、偏也,皆對境之言,均非的旨。以故,正亦寓其中矣,偏亦寓其中矣,于中亦寓其中矣。曹洞五位盡皆回互,無一偏純之位。學者于此定須留心,今說五位者,歸攝一位;才涉一位者,五位全赅。非此不能盡五位回互之妙用。如下文雲“如草味,如金剛杵”,草者,五味子也,一籽而五味俱足。金剛杵者,首尾俱闊而中狹,首尾俱虛而中實,恰似重離之卦。知味者,乃知自養養人;金剛杵,則可殺人活人,其間妙用無窮。“君臣五位”于曹山時又衍有“王子五位”,“功勳五位”,涉題雖廣,但亦會宗于此。
回互者,照應也。有陰有陽,有柔有剛,有君有臣、有主有賓,有凡有聖,有心有境,有體有用,盡皆涵融交互,變動不居,不即不離,不二之義也。然回互乃實地功夫,非口辯玄學之資。此日用之火候,若是義理會之,則聖凡有別;互之道大矣,苟非其人,孰能踐履之。回互之說,首出石頭之《參向契》,其間經藥山、雲岩、洞山數代相傳,更化爲缜密如是之《寶鏡叁昧》,其爲法也大矣,茲舉公案說明:
吉祥元實禅師,自到天衣(聰禅師),蚤夜精進,肋不至席。一日,偶失笑喧衆,衣擯之。牛夜宿田裏,睹星月突然,有省。曉歸趨方丈,衣見乃問:“洞山五位君臣,如何話會
”師曰:“我這裏一位也無。”衣令參堂,謂侍僧曰:“這漢卻有個見處,奈不識宗旨何
”入室次,衣預令行者五人分序而立,師至,俱雲:“實上座!”師于是密契奧旨,述偈曰:一位才彰五位分,君臣葉處紫雲屯。夜明簾卷無私照,金殿重重顯至尊。
(《五燈會元·卷十五》)
此公案生動活潑,于“君臣五位鋪述有致。其間天衣與元實孰君孰臣
五位一位又在何處
此唯明者乃識。再看:
僧問:“指即不問,如何是月
”師(法眼)曰:“啊哪個是汝不問的指
”僧又曰:“月即不問,如何是指
”師曰:“月。”僧曰:“學人問指,和尚爲什麼對月
”師曰:“爲汝問指。”
(《五燈會元·卷十》)
此即運用“回互”之一例也,《壇經》六祖之叁十六對皆回互也,然不得以義學之分別視之,因其乃心行之概說也。心能行乎此,則處處皆可回互,處處均爲照應,乃能騰騰任運,一體萬物也。回互之例多矣,沩仰、雲門、法眼諸宗,亦多用回互,前後所引用之公案,亦多有回互于機用之間,望讀者審之。
知權
正中妙挾,敲唱雙舉。通宗通塗,挾帶挾路。錯然則吉,不可犯忤。
此段續言回互,且詳而實之也。菩提般若之性,正也、中也,然又非中非正,妙而挾焉。世人皆從中正視道,不知道雖非偏邪,亦非中正。端居中正者,亦爲偏也,未能見道。何耶
一有落處,即非菩提,故須妙而挾之。
敲者,擊節也;唱者,和節而歌也。敲之以待唱,唱之而節明,敲唱和合,律呂協矣。接人之機有獨有衆,臨機之人有深有淺,故可敲唱以赴之。敲者,驚天動地,旋乾轉坤,將萬劫迷霧,一掃而盡;唱則廣大悉備,春風和雨,萬類皆被。唯此雙舉,堪與佛祖攜手而行矣。敲唱與臨濟“一喝中具叁玄叁要”有同工異曲之妙,一爲自家作規範,二爲勘驗學人之機訣。曹洞後世于“銀盌盛雪,明月藏鹭”用功深矣,而于“敲唱”,反拱手讓于臨濟門下,使其獨擅其美,是可惜也。
能“敲喝雙舉”,則能“通宗通塗”,宗通說通無不赅備。圓滿菩提必也通宗,圓滿功德必也通塗。如此,方能六度備而萬行修。古之大德,視世間爲一圓滿解脫法門。六祖雲: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塗之不通者,焉能通宗。劃地自守者,遁居山林者,不問世事者,自救未了,豈能度人。此菩薩行也,故洞山申之再叁,必明暗、挾帶、回互;敲唱等處處兼帶雙舉,方能挾路而行,以趨完滿。一類學人,習禅止于口舌,再勇猛者,畢于心志,均未到家。必挾帶挾路,身語意一體,修與行無別,我與他相合,錯之然之則吉也。所謂悟後境界,修與不修,于此皆爲多語。下此語者,自身更在何處
此處不是是非之地,故洞山戒之雲:“不可犯忤。”
綜而要之,以上諸說皆回互也,自性豁然,自然流露之權用也。若往而不返者,是知其不能也。茲舉兩則公案,以明妙挾、敲唱、挾帶,錯然等回互之功用權施。
石頭(希遷)參禮,師(青原)曰:“子何方來
”遷曰:“曹溪。”師曰:“將得什麼來
”曰:“未到曹溪亦不失。”師曰:“若怎麼用,去曹溪作麼
”曰:“若不到曹溪,爭知不失。”遷又曰:“曹溪大師還識和尚否
”師曰:“汝今識吾否
”曰:“識,又爭能識得。”師曰:“衆角雖多,一路足矣。”遷又問:“和尚自離曹渙,什麼時至此
”師曰:“我卻知汝早晚離曹溪。”曰:“希遷乏不從曹溪來”師曰:“我亦知汝去處也。”曰:“和尚幸是,”大人莫造次。”他日,師複問遷:“汝什麼處來
”曰:“曹溪。”師乃舉起拂子,曰:“曹溪還…
《棒喝截流 六、曲折多方(下)——試說曹洞《寶鏡叁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