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棒喝截流 六、曲折多方(下)——試說曹洞《寶鏡叁昧》▪P4

  ..續本文上一頁有這個麼

  ”曰:“非但曹溪。西天亦無。”師曰:“子莫到西天麼

  ”曰:“若到則有也。”師曰:“未在,更道。”曰:“和尚也須道取一半,莫全靠學人。”師曰:“不辭向汝道,恐已後無人承當。”

   (《五燈會元·卷五》)

   曹洞回互之綱宗,其淵源亦久矣。青原石頭二祖于此公案中,硬鞭軟劍,纏綿堅實,與馬祖——一臨濟一脈雄健激揚之禅風,自有別矣。此公案層層回互,曲盡挾帶、錯然之妙,傍敲側擊,以襲中軍,固大手筆也。再看:

   大顛撣師初參石頭,頭問:“那個是汝心

  ”師曰:“見言語者是。”頭便喝出。經旬日,師卻曰:“前者既不是,除此外何者是心

  ”頭曰:“除卻揚眉瞬目,將心來。”師曰:“無心可將來。”頭曰:“元未有心,何言無

  無心皆同謗。”師于言下大悟。異日侍立次,頭問:“汝是參禅僧

  是州縣白踏僧

  ”

   師曰:“是參禅僧。”頭曰:“何者是禅

  ”師曰:“揚眉瞬目。”頭曰:“除卻揚眉瞬目外,將你本來面目呈看。”師曰;“請和尚除卻揚眉瞬目外鑒。”頭曰:

   我除盡。”師曰:“將呈了也。”頭曰:“汝既將呈,我心如何

  ”師曰:“不異和尚。”頭曰:“不關汝事。”師曰:“本無物。”頭曰:“汝亦無物。”師曰:“既無物,即真物。”頭曰:“真物不可得,汝心見量意旨如此,大須護持。”

   (《五燈會元·卷五》)

   大顛禅師後來啓蒙韓愈,使之得用,實唐代禅宗一巨匠也。與石頭問答往返,亦皆是明暗、挾帶、回互之發明。再如前引洞山:雲岩師真”公案,更使人“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若于此處得力,放明眼光,此之體用亦不虛設也。

   入微

   天真而妙,不屬迷悟。因緣時節,寂然昭著。細入無問,大絕方所。毫忽之差,不應律呂。

   知權則當明變,明變必先入微,入微而後得體,得體則妙用生矣。般若之性,如是而己,何勞修持,何須文飾。本天之真,純性之樸。若有絲毫附會,即屬汙染而失其真矣。唯真而能妙。唯直乃能曲,否則僞也。離道遠矣。此真妙之性,不爲迷,不爲悟;不因迷而有減,不因悟而有加;不因迷而有染、不因悟而得淨。獨行獨來,即事而真,隨緣而明,遇機而顯。因緣時節,錯落而致,一一應酬,——一照了。何耶

  因其直往,見了就做,做時亦不著于事理,己入理無礙,事無礙矣。故寂然,故昭著。不舍一物,不著一物,寂然空寥而萬化順應。是順亦順、逆亦順、無細不入,無大不周,而入文殊普賢之境界,緣華藏世界而卷舒自在。若有毫忽之差,則宮商亂矣。此無相之圓融也,學人自當省鑒,于己如是,于人亦如是。若有絲毫未安穩在,定須善自調伏。不爾功虧一篑,是爲憾矣。古德雲:一翳在目,空花亂墜。當張商英初悟入,兜率悅曰:“參禅只爲命根不斷,依語生解。如是之說,公已深悟,然至細微處,使人不知不覺,墮在區宇。”今人之習禅更應以此爲戒,乾乾而惕欤!且看一代大師雪峰的曆程。

   雪峰初與岩頭至澧州鳌山鎮阻雪頭每日只是打睡;師一向坐禅。一日喚曰:“師兄,師兄,且起來。”頭曰:“作什麼

  ”師曰:“今生不著,便共文邃個漢行腳,到處被他帶累。今日至此,又只管打睡。”頭喝曰:“噇!眠去。每日床上坐,恰似七村裏的土地,他時後日魔魅人家男女去在。”師自點胸日:“我這裏末穩在,不敢自謾。”頭曰:“我將謂你他日向孤峰頂上盤結草庵,播揚大教,猶作這個語話

  ”師曰:“我實未安穩在。”頭曰:“你若實如此,據你見處一一通來。是處與你證明,不是處與你劃卻。”師曰:“我初至鹽官,見上堂舉色空義,得個入處。”頭曰:“此去叁十年,切忌舉著。曰:“又見洞山過水渴曰:

   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頭曰:“若麼舉,自救也末徹在。”師又曰:“後問德山:“從上宗乘中事,學人還有分也無

  ”德山打一棒曰:“道什麼!我當時如桶底脫落相似。”頭喝曰:

   “你不聞道,從門入者不是家珍”。師曰:“他後如何即是

  ”頭曰:“他後欲播揚太教,一一從自己胸襟中流出,將來與我蓋天蓋地去。”師于言下大悟,便作禮起,連聲叫曰:“師兄,今日始是鳌山成道。”

   (《五燈會元·卷七》)

   岩頭與雪峰劃卻了什麼

  又證據了什麼

  “一一從自己胸襟中流出,將來與我蓋天蓋地去。”此即“天真而妙”欽

  此爲迷、爲悟欽

  均不相涉。然其間時節因緣,卻也寂然昭著。雪峰未安穩時,不敢自肯,不敢以少得爲足,乃有鼈山成道之功。其後門人開雲門、法眼二宗,其功亦偉矣。

   宗趣

   今有頓漸,緣立宗趣。宗趣分矣,即是規矩。宗通極趣,真常流注。

   宗者,家也,歸也;趣者,取也,至也。宗趣合稱,言何以歸至其家也。此宗趣即申明曹洞之家法也,故洞山鄭重拈出,以示其宗人。直而言之宗趣緣何而立

  因人有頓漸,未能立地菩提,佛祖以大悲故,因而設立之。

   六祖雲:“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和利鈍。迷人漸修,悟入頓契。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頓漸既是假名,自性又無差別,故人人皆可自悟而得解脫。然人有萬殊,情識各別,因緣時節,各各不同,安能盡隨指而知月哉!故必廣設方便,善爲接引,以待來機。初悟之人,自受用尚可,他受用未熟,接人度衆,未免生澀。洞山既爲一方祖師,自當爲其兒孫留下典範,故將平生心得熔爲一爐,而立此曹洞之宗趣。俾今後世兒孫手腳寬裕,于法無礙也。

   曹洞之宗趣何在!此《寶鏡叁昧》即宗趣也。宗趣即總綱,對己對人,悟前悟後,皆有憑據。其法推衍開來。則有君臣、偏正、明暗、背觸、敲唱、五位、挾帶、回互等種種規矩,其後還有“叁滲漏”等權施以待來人。

   此處當知,非通“通宗”無以“極趣”,非“極趣”無以“通宗”。通宗,頓也;極趣、漸也。然頓漸又非有二也,要人當人之時節因緣契而會之。此中規矩,非大機大用者無以盡之,須有常流注而不滯之真如湧出方能荷擔。反之,其人果能“通宗極趣”,其真如即可常流注。注,磅礴無礙矣。

   若人尚未到此地步,萬莫自是,須當精進不怠。苦透得出,得大自在,此宗趣亦爲多語。恰如過河須用船,若已過河,船即無用矣。其後尚有來者,此船雖于己無用,然菩薩用心,安能棄船而絕他人之渡哉!且船無人舵之亦爲無用,故尚須親與把舵渡人,方爲菩薩。《寶鏡叁昧》之宗趣、切矩仍在,且千年矣。是船也,無人把其舵,其宗趣,規矩亦死方耳。故通宗極趣,真常流注其在人乎

  古德雲:“道在得人,人能弘道。當今修持佛法者,于此當留意焉。今于曹洞之宗趣,舉其緊要之處:

   師(洞山)又曰:“末法時代。人多乾慧,若要辨驗真僞,有叁種滲漏。一曰見滲漏:機不離位,墮在毒海。二日情滲漏:滯在向背,見處偏枯。叁曰語滲漏:究妙失宗,機昧始終,濁智流轉。”

   (《五燈會元,卷十叁》)

   此爲“叁滲漏””洞山還有“向、奉、功、共功、功功之說,見下:

   上堂:“向時作麼生

  奉時作麼生

  功時作麼生

  共功時作麼生

  功功時作麼生

  ”曰:“如何是奉

  ”

   師曰:“背時作麼生

  ”曰:“如何是功

  ”師曰:“放下撅頭時作麼生

  ”曰:“如何是共功

  ”師曰:“不得色。”曰:“如何是功功

  ”師曰:不共。”

   (同上書)

   再看曹山:

   師(曹山)因僧問“五位君臣”旨訣,師曰;“正位即空界,本來無物。偏位即色界。有萬象形。

   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舍事入理。兼帶者冥應衆緣,不墮諸有,非染非淨。非正非偏,故曰虛玄大道,無著真宗。從上先德,推此一位最爲玄妙,當詳辯明。君爲正位,臣爲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視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帶語。”曰:“如何是君

  ”師曰:“妙德尊環宇,高明朗太虛。”曰:“如何是臣

  ”師曰:“靈機宏聖道,真智利群衆。”曰:“如何是臣向君

  ”師曰:“不墮諸異趣,凝情望聖容。”曰;“如何是君視臣

  ”師曰:“妙容雖不動,光燭本無偏。”曰:“如何是君臣道合

  ”師曰:“混然無內外,和融上下平。”師又曰:“以君臣偏正言者,不欲犯中,故臣稱君,不敢斥言是也。此吾法宗要。”乃作偈曰:“學者先須識自宗,莫將真際雜頑空。妙明體盡知傷觸,力在逢緣不借中。出語直教燒不著,潛行須與古人同。無身有事超歧路,無事無身落始終。”複作五相:○,渴曰:“白衣須拜相,此事不爲奇。曆來簪纓者,休言落魂時。”○渴曰:“子時當正位,明正在君臣。未離兜率界,烏雞雪上行。”

   ⊙偈曰:“焰裏寒冰結,揚花九月飛。泥牛吼水面。木馬逐風嘶。”○,偈曰:“王宮初降日,玉兔不能離。未能無功旨,人天何太遲。”●,偈曰:“渾然藏理事,朕兆卒難明。威音王未曉,彌勒豈惺惺。”曹山尚有“四種墮”,“四禁偈”等,均爲曹洞宗趣要旨:其接人功用如:

   僧問:“五位對賓時如何

  ”師(曹山)曰:“汝即今問哪個位

  ”曰:“某甲從偏位中來,請師向正位中接。”師曰:“不接。”曰:“爲什麼不接

  ”師曰:“恐落偏位中去。”師卻問僧:“只如不接是對賓

  不對賓

  ”曰:“早是對賓了也。”師日:“如是,如是。”

   (《五燈會元·卷十叁》)

   此公案與前元實之公案,可見曹洞五位接人之一般作略,與臨濟之“四賓主”,“四照用”,“四料簡”等有同工異曲之妙。《人天眼目》中“曹洞門庭”曰:

   曹洞宗者,家風細密,言行相應。隨機利物,就語…

《棒喝截流 六、曲折多方(下)——試說曹洞《寶鏡叁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