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出了“思量”的牢笼,而进入了常人不知所云,不知所之的境界。
这里的境界是什么
既然是“顿悟”,那就“成佛”了,也就是进入和达到了佛的境界了。佛的境界是什么
是“三身四智”,八十种好呢
还是“三十二相”,或“常乐我净”呢
这一切是佛教内“教”的说法,不是禅宗的说法。若以这个问题请教古代的祖师们,他们全都会摇头,并异口同声地说“不可说,不可说”。
在禅宗内,一是方法“不可说”,若要追问,得到的常常是“当头棒喝”;二是目的“不可说”,“顿悟成佛”也是妄念,——经显露出来得到的也常常是“当头棒喝”;三是开悟后的境界“不可说”,一经说出,你那个“开悟”便是十足的假冒伪劣产品,恰恰证明你没有“开悟”,所以得到的必然是更为严厉的“当头棒喝”。
那么禅宗是不许进行思维活动,排斥一切语言文字的吗
也不是。若以这个问题去质问老禅师,他们会愤愤地说:“语言文字又没有得罪你,与你无冤无仇,你为什么要刻意与之过不去呢?”用南泉禅师的话说,道当然“不属知”,但也“不属不知”。“知”、思维、语言文字不是道,但“不知”,排斥思维、排斥语言文字也不是道。禅宗的作为和方法,真有点像孔夫子所说的,“扣其两端,空空如也”。这虽是《论语》记载的孔夫子的原话,奇怪的是,这句话放在佛经里,放在惮师门那里,却也水乳交融,丝丝人扣,看不到半点儒释的区别。也如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明白了这个道理,当然可以在其中逍遥自在,左右逢源了。若不明白这个道理,在其中则是左右为难,八方受气了。
所以,禅是不可捉摸的,不可表述的。据说释迦牟尼佛在晚年自我总结时说,说法四十九年,未曾说着一个字。许多禅师也说一些法,当人们寻迹而来询问时,他们往往又会推得一干二净;如赵州禅师有个著名的“庭前柏树子”话头,他的弟子慧觉禅师行脚到法眼文益大师那里时,法眼大师问他:"听说你的老师在回答”如何是佛
”时说过“庭前柏树子”。是否有这一个公案呢
"慧觉禅师却赖得一干二净,说:“先师实无此语,和尚莫谤先师好”——请你不要诽谤我那过世的老师,行行好吧!结果慧觉得到了法眼大师极高的赞誉,认为他真正继承了赵州禅师的衣钵。
禅宗公案,说出来热闹,但往往是以已之昏昏,使人昭昭,弄不好就成了“南辕北辙”。本书的题目赫然是“棒喝截流”,这在禅宗内认为是“千圣不传”的“恶辣钳锤”。“棒喝截流”,是“不立文字”中的“不立文字”,是禅宗内的禅宗,是“宗”中之“宗”,岂是语言文字可以表述的——这个题目本身是反语言文字的,何况写成一部书。
这个题目原非笔者所敢承当的而另有高明,而承担这个题目的作者因故不能成稿,为了不影响这套丛书出版的进度,四川省社科院和四川人民出版社的朋友要我滥竽充数,推辞不掉,加之"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冲动,于是就鼓起勇气,用禅师门"悬崖敢撒手“的精神,闭上眼睛,往下一跳但愿能取得“肉体下降,灵魂飞升”的效果。懂行的朋友说:“你不要命了
”没有办法,只好不要命了,或许这恰恰能和那个合拍呢。
“棒喝截流”这样的题目是不能写的,的确是不能写的;但这样的题目又是应该写的,而且是完全应该写的。作为禅宗的门径,“棒喝截流”有点像武侠小说中描写的少林寺罗汉堂,要想出去,就必须闯过罗汉堂中的“罗汉阵”一样,少林武功的秘密是绝不允许外泄的。何况一经文字表述,就失去了“棒喝截流”的作用和意义,宋代圆悟克勤禅师著了那部有名的《碧岩录》,他的弟子大慈宗杲禅师认为泄了"禅机",会瞎天下修行的人“法眼”,所以敢于不顾老师的情面而把刻版付之一炬。另一方面,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这个题目是应该写,值得写的-——我们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宝,总不能放在他人的几案上向我们炫耀吧!禅宗同禅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精神现象,对文化现象和精神现象作一番介绍和表述也是应该的。在东西方文化大交融的今天,欧美各国对禅宗的研究已经形成阵容,并运用禅宗的方法参与到其它一些科学领域(如心理分析、管理科学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国是禅宗的故乡,禅宗——禅文化在当代中国近些年来,有关禅宗的典籍和著述出版不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我国的文化事业——包括传统文化中的禅文化必然也会蘩荣起来,并有所发展和提高。所以“棒喝截流”这样的韪目是应该写、值得写的,并且应该有人写的。
去年上旬,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和四川人民出版社拟定了这套丛书十部作品的题目,当时笔者就感到《棒喝截流》之难,因而“接受了《心灵锁钥》这一选题。《心灵锁钥》主要是运用佛学来解释人的多层次的精神和心理现象乃至生命现象。佛教唯识学是一门庞大精深而且严密的精神现象学,虽然庞杂艰涩,毕竟有路径可循,并且有其合理的体系结构。在唯识学的基础上,通过《大乘起信论》来沟通印度和中国两大文化体系的差异,从而进入天台宗和华严宗,这样,对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所表述的精神——心理现象,包括其各自的特点就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最后,结合这一切来介绍禅因为《心灵锁钥》的重点在于佛教的精神现象观,所以该书对禅宗的介绍,也多侧重于精神现象学这个特定的领域内。而《棒喝截流》是专谈禅宗的,禅宗就是主题,所以对禅宗的那些主要方面都应有所介绍,在精神——心理这一层上,就难免出现冲撞和某些重复,也是笔意所到,就在所难免了,这里先行向读者和编者致意。同时要强调一点是,欲读《棒喝截流》,最好先看《心灵锁钥》,看了《心灵锁钥》,也应再看《棒喝截流》因为《心灵锁钥》是随着唯识学的理性路途在走,有点累人,但得到的是清晰;而《棒喝截流》则力图表现祥宗的神韵,可能清爽,但得到的很可能是模糊。两书若能合璧,笔者不误行其意,读者不误会其意,那就深感万幸了。
;十五年前,为帮助自己在对禅宗的追求上有所突破,曾一度以古诗词的方式来进行自我的催化,当时习作了一些。这里选出一首,作为这篇“无可奈何的自诉状”的总结吧。
木兰花慢·读《五灯会元》
问拈花底事
笑非是,亦情真。
得禅院钟砧,
悠依晓暮,深染苔痕。
取香柏燃蕙草,
且随他玄雾驾光尘。
三界何须细认,
眼中一叶飘零。
冥冥,莫怨空泯,
知误了,月中人。
取窄帽青衫,
松窗素酒,一意孤行。
堪寻旧时影迹
被西风卷尽漫无凭。
还守东皋翠树,
且呼瑞鹤为邻。
《棒喝截流 引言——从“一从大地起风雷”说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