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宗法脉(衍真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印宗长老处听《涅槃经》,寺里风吹幡动,当时就有两个出家人争论得很厉害:“是风动,还是幡动呢?”慧能大师就插了句话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印宗长老听到了,感到不可思议,并且知道弘忍大师衣钵南传,是一个在家人所得,赶紧问,衣钵南传就是尊者了?确定是慧能,就给他在光孝寺剃度出家,这个时候他才现了比丘相。他在广东弘法,底下得法四十多人,大彻大悟。传下来是南岳、青原两大系,后面再出五家七宗。

  禅在我们中华大地上广为弘传,唐宋元明清,禅寺遍布中国。大家现在到寺院参访,还会看到“某某禅寺”。古代禅宗在中国是特别兴盛的,直传佛的心印,特别契合东土众生的根器。西天般若多罗尊者讲,震旦有大乘气象,禅法会在震旦大兴,这是言之有据的,因为我们汉民族的根性是直观透彻能力强,而逻辑思维能力弱,这点与西方不同。所以,我们的文字内涵很丰富,但文字与文字之间边缘不是很明晰,不像西方的文字条条块块很精确。

  因为我们的直观能力强,所以我们古代圣贤,儒家道家在佛教未传过来前,所有的经典,《周易》、《论语》都只是一点点文字,初学的人觉得很有味道,但是你一辈子钻研它,也不一定能全部透彻它。西方人逻辑性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搞全集,都是那么多文字,我们中国人现在跟在西方后面走,搞的也是全集,但是中国古代圣贤并不是这样,这说明:我们民族的根性是直截了当的,是一个圆顿的根性,通过一定的方法,一下子能够全面透彻把握生命的根本。不是西方分析、推理、判断的路子,而是比较直接,跟西方的不同。

  佛教传了很多宗派,大小乘的宗派在中国弘传的有十几个,比如唯识宗是玄奘大师千辛万苦从印度请来,但是在大师之后70年,就无人来继承,这是有原因的,因为我们民族的逻辑能力不强。相反,禅却广为弘传,源远流长,后来又传到日本、朝鲜。这个法到了近代,有虚云老和尚、来果老和尚、也开(?)老和尚几位长老,得到了禅的心髓,但现在却真是祖庭秋晚,非常寥落。

  禅呢,它是一门直接让我们走到无上智慧的法门,通过一定的方法,就能契入我们无上圆满的智慧,它直接继承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那一悟。三藏十二部全是由那一悟里来。佛是什么,佛就是觉悟的人,不是普通的人,是觉悟的人,他与神和上帝是不同,跟普通人也不同。这一悟,就是佛法的根本,禅直接继承的就是这一悟,到达这一悟。禅是从“疑”上下手的,“疑”不是我们平时的“怀疑”。我们看,那个公案上,慧可大师要让达摩祖师帮他安心,祖师说,你把心拿来,我给你安。再看,南岳怀让禅师,最先亲近的是嵩山安国师,又教他去亲近六祖,六祖就问“你从哪里来”“我从嵩山来”,六祖大师又问:“什么物,恁么来”,南岳禅师用他7年来的体悟就说“说似一物则不中”。我们今天是参“念佛是谁”,这是一个问题,我们不明白,在这个不明白的上面来参究,就是参禅。就像赵州老和尚说:“天下人都站在明白处,独有老僧一人站在不明白处”。这个不明白处,就是这个“疑“,疑念,疑情,疑团,站在“念佛是谁”这个不明白处参究,就是用功了。这个疑念是能够契入禅的,大家在平时行住坐卧时,都可以把这个话头提起来参究——“念佛是谁”。要紧的是“谁”,也可参讲话的是谁,吃饭穿衣的是谁,虚云老和尚参的“拖死尸的是谁”,也是这个“谁”。都在这个“谁”上,这个“谁”下面的疑念在话头上有所相应,就能在心印法门中慢慢有所契入。

  昨天晚上有位同修问到禅修能带来什么体验,参禅用功就能够帮我们打开我们从未见过的生命另外一个广阔的天地,不是我们过去的生活所能理解的。历代以来,禅大部分都在山林出家人之间传承,当然在家人也有得法的,比如宋时宰相张商英,元时宰相耶律楚材,清朝雍正皇帝,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禅的智慧和受用。但是在中国,“禅”大部分时间没有成为社会文化的主体,中国古代文化主体是儒家,学习儒家经典,走上当官这条路,禅的智慧一直封存在山林间,没能进入世间用,禅的智慧进入世间用,在中国取得成功的是寥寥无几。

  在日本,禅的智慧进入世间应用是很普遍很成功的,日本在唐之前没有自己的文化,都是从中国学去的。日本的禅也是从中国直接承接过去的,曹洞、临济二宗禅法到日本以后,塑造了日本的民族性格,应用的比较成功,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日本这个民族,他的集体凝聚力很强,比如他的一个小职员进入一个公司,他的归属感会一下子升起来,比如他今天到索尼公司打工,做清洁工,他立即会感到,自己是索尼公司的一员,自己要为这个公司负责任。他在外面坐车,如果有人来说他的公司不好,产品不好,他就会站出来不遗余力地维护。若论他是公司的什么人,他只是一名清洁工,也许几天后就会被解聘,这种精神他来源于哪里呢

  他为什么能这么快升起这种归宿感呢?如果你留心一下中国古代的禅宗寺院,你就会很容易理解的.那时中国没有什么社会团体。

  中国古代是血缘和地缘的社会,以姓氏为单位,你就会看到,姓李的人,姓张的人,通过各自祠堂以此为核心,通过血缘的关系聚拢来,不会有不同姓的人组成团体。禅宗寺院恰恰是由不同姓氏五湖四海参学的人在一起的,像我们今天的一些公司,不同地方的,不同血缘的人聚拢在一起,流动性很大的团体,僧人是可以随时到别处安住的。要维持这个团体的一个法脉传承,还有平时的事务,不是很简单的。所以马祖大师和下面百丈大师,订立一部清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作为一个个体,你跨进山门,你就是这个寺院里常住的人,就是寺院常住的主人,这个寺院的事就是你的事,你就有一份责任,所有供养也同老的常住是平等的,这个个体就会很迅速的产生一种归宿感。这是清规里所蕴含的一个重要的宗旨,这个宗旨,我们中国并没有继承到,我感到,日本社会是继承到了,现在来说就是团队精神。这里细节很多,时间所限,不能多说。

  如果大家看日本索尼、松下公司一些介绍,再来看我们的禅,就会感到中间有很多的东西,息息相关。松下公司总裁松下幸之助先生在晚年,95岁答记者问说: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之所以有今天的一点成就,就是禅给他带来的一些启悟。它的公司是有一种文化,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深层责任,很不简单,西方公司是有一种基督教的文化,而日本则是这种禅的精神。日本索尼公司,1996年《参考消息》刊登有它的18条原则,我看到后很感慨,他们真有禅味。第一条原则,“生产对顾客有用的东西,不生产顾客喜欢的产品”。

  今天,祖师禅虽然衰微,但我们参禅的人很希望这个历代禅师传承的珍贵的法脉不断在僧团里接续,能不断地传承,而且希望它的智慧能进入大众,为世间所用。因为有智慧才有文明呀!

  而法是需要用心去契入的,佛陀的法如果依靠理解性的思维,那么所能了解的只是外围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佛陀经历的过程,我们一样也要千辛万苦的经历,才能达到他的成就。

  佛陀的法的根本作用是熄灭苦,“苦”的特质是逼迫性。佛陀初转*轮时说,老病死,这个苦,还有求不得苦,爱别离苦等,“法”的特质在于熄灭苦,你不熄灭苦,这个法就是无用的。

  法通过戒定慧的行持去契入,他不是一个学问。不是通过1+1=2,这样思维就行。如果是这样,佛陀留下那么多经典,都看完是不是就可以开悟了呢?没有!六祖大师听到《金刚经》就有所悟。我们听《金刚经》不会一下子就开悟,通过戒定慧的行持,烦恼慢慢平息下来,才会契入法。就像我们很饿,或者我们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甜,你就要亲自去喝它,没有去吃去尝,只是看关于甜的描述和关于糖的论文,就这个问题讨论很多,这个还是不会了解甜。

  我们发心来参加生活禅夏令营,说明你背后有一个动机,对你前面的问题就会有解答了,真会有苦吗?佛教没有否定这些,佛说处于无明状态上,总体上说,是苦的,但却并不自知。就像我们夏天点一个灯,飞蛾会往上扑,在扑上去之前,它是不会觉得苦的,一个掉下来,两个掉下来,对它是伤害的,很苦。后面的飞蛾还是会扑上来,它的背后有一个力量推动它,它是有一股业力,佛陀看我们处于无明状态的人,也会像我们看飞蛾一样,我们的火炕也是很多的,我们也会乱扑,也会把翅膀、脚烧坏。跟飞蛾一样。有智慧的人会遵循一个更有智慧的人的教导,解决不对的驱动,来保护好自己的慧命。

  

《禅宗法脉(衍真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