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慧律法师语录精华全集(三)▪P2

  ..续本文上一页,听再多的经,还是没办法!

  922.放下,是不离自己的责任跟义务,完成心地的解脱。

  923.用空性思想去修习忍辱,那么我们的忍辱,才能够与佛陀所说的忍辱相应。

  924.重复训练正念,才是了生死的第一正法。

  925.心灵没有智慧比瞎了眼睛更可怕。

  926.一个道场如果没有正法,就如同一个人只有躯壳没有灵魂。

  927.内心不开悟叫做末法,内心证悟有证量它叫做正法。

  928.如果你个人有什么委屈或者道场有什么争执,要想想看整个佛教的兴盛为重要。

  929.今天我们受到天大的委屈乃至于牺牲生命,都要想到整个佛教兴盛,这是最重要的考量。

  930.我们是佛的弟子,应当时时刻刻以整个佛教的兴盛为考量。

  931.出家人攻击出家人是佛门的不幸,在家人毁谤三宝是佛门的不幸,居士、念佛团跟念佛会互相攻击是佛门的不幸,这个出家人自立门户,清理门户、山头主义、门户之见、自赞毁他是佛门的不幸。出家互相攻击,出家攻击在家,在家攻击出家,统统是佛门的不幸。

  932.我们要互相的扶持,互相的呵护,互相的赞叹,互相的鼓励,牺牲自己都要让佛教兴盛。

  933.色身是臭皮囊,可是它是即心即佛,臭皮囊就是道场,无常的色身它就是道场;没有这个色身你怎么修假成真,怎么借着这个假的色身悟入清净的本性呢?!所以健康是第一财富。

  934.悟道的人就是于刹那间见永恒。

  935.修行是二六时中保持正念,彻底的放下。

  936.所有的行住坐卧在作用当中不要夹杂任何的我执、我见,这就是本来的面目。

  937.你如果不改变自己,你十年前修行到二十年后都一样,因为你从你的心流露出来的,都是无明的种子。

  938.禅是动态里面的解脱,不是静态里面的休息。它很活跃的,有无量的妙用,在瞬息万变里面它悟到空性,而当下就可以运用六根、六尘、六识转为自性的东西,那个才是本来的面目。

  939.心安住在绝对的平等,这个才是大修行人。

  940.禅是绝对自由,是生命的究竟解脱。

  941.妙有就是将大智慧运用在每一个生命的动点上。

  942.在底下(境界)的人他不能了解上面的心境,所以诽谤、攻击、伤害一定会发生。

  943.虽然修行,你只是拼命一直拜佛,不能斩断内在里面以法的执著、对我的执著,你绝对跳不出去。

  944.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再庄严,也是假相,真正的佛是什么呢?觉悟的心,一颗觉性,我们这一颗清净的心,举凡每一个人,如果找到这颗清净的心,当下我们就是佛。

  945.所谓开悟,就是彻底的认识自己,彻底的认识宇宙,这就叫做开悟。

  946.放下的意思是叫我们要面对现实、透视现实,放下不必要的执着跟妄想。

  947.光用钱布施是不能成佛的,要回光返照我们这颗心,去除妄想、去除执着,证入不生不灭的清净的智慧,才能够成佛作祖。

  948.自己觉得很行,就是一种负担。

  949.执着自己的见解,认为是最殊胜的,叫做偏见。

  950.当你要开口说话时,你所说的话必须比你的沉默更有价值才行。

  951.地狱不为苦,不了自心为最苦。

  952.机智不过是夏天的衣服,而真理却是任何季节都适穿的。

  953.恶就像山顶的滚石般,刚开始时连小孩子都能推动,一旦想要阻止它时,即使是巨人也挡不住了。

  954.做出伟大行为的人,不见得会被所有的人喜欢。

  955.我执就如同流脓的暗疮,使我们受苦的就是这个「我」。

  956.学佛除了智慧之外还要有勇气。

  957.我们制造了幸与不幸并称它为命运。

  958.这世上对某些人来说,是为了要爬升的梯子;对某些人则是为了要下降的梯子。

  959.人生就像尾巴一样,长度并不重要,好才是最重要的。

  960.永远不要安住在一个念头认为自己很有修行。

  961.信仰是人生意义的悟得,由此悟得而诞生各种任务的认识。

  962.有智慧的忍辱是一种甘露,而无智慧的忍辱是一种压抑。

  963.佛法不离方便法,我们要给众生无限的希望。

  964.真理并不需要标签,它不是任何人的专利品。

  965.佛教的「信」,其重点是建立在知见与了解上,这是由确知而生的坚心,由智慧而生的正见,并不是从盲信而生的信仰。

  966.切记,我们只是世间的管理者,并非世间的拥有者,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一切皆是梦幻泡影,不要执著在这虚妄不实的国度里。

  967.我们要感恩逆境,逆境就是我们的名师,是我们成就佛道的增上缘。

  968.学佛是让你认识人生的真理,而从我们的心里彻底的去觉悟进而透视境界,能于一切境界中皆放得下。

  969.强摘的水果不甜,强求的姻缘不圆,万事若能随缘,离解脱的日子已经不远。

  970.无我就是凡是所有的事情皆以全体性的利益为主。

  971.心若清净无执,就能离开所有相的束缚。

  972.当你跌倒的时候不要白白的爬起来,任何一种磨炼,都是宝贵的经验。

  973.若你心中有一念强而有力的执著,你就没有别的空间去接受更好的意见。

  974.佛陀是发现真理的觉者,而不是去创造真理的人。凡是能创造的东西并不能永久,因为他并不是发自本性的东西。

  975.文字是心声的写实,心声是文字的思想。

  976.「空」不是否认万物的存在性而是透视它的不永恒性。

  977.吃素并不就是代表修行,吃素是一种慈悲心的培养。

  978.不要把放下当成放弃,放下是尽全力但随缘尽分。

  978.给你最大痛苦的人,也是你最要感恩的人。

  979.最高超的修养就是随顺众生。

  980.执著是生命中最大缺陷。

  981.我们虽拥有肉体但并不是拥有生命,真正的生命是来自那永恒的智慧。

  982.我们常常用自己的模式来过生活,起初我们制造了习惯,后来习惯却变成了我们的主人。

  983.透过本性,一切的造作皆是无量妙有、任运自如,完全是第一念的自然反应,一切随缘而不变,不变而随缘。

  984.没有分别心和执著心才是真正的苦行(悟必依智)。

  985.圣人无心亦无境,境界的产生只是为了方便度众。

  986.般若智慧的前提乃是大慈大悲之心,若只单修慧而没有悲心的话,你的智慧中就会夹杂著傲慢。

  987.若心不依法修行,名为佛门外道。

  988.学佛最重要正思惟,我们的念力就是决定业报的因,所以我们要时时观照自己的念头,不让它起业因。

  989.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990.明明是恶念的习气却误认为洒脱自在,是最要不得的。

  991.执著若未从实相上去磨炼是难能成就的;一切法若是理论而未去实际磨炼、体会,也只是空谈而已,如何悟后起修才是最重要的工作。

  992.若落入数量、对立等观念,所有的起心动念都是业。

  993.吃苦是修行的助缘并不代表佛道,佛道是要以大智慧照破无明。

  994.一切法不受则妙用常现前。

  995.功德智慧乃万行之初,功德智慧从无相而来。

  996.修行要有志气,乃在于肯与不肯之间(放下即是)。

  997.复杂的宗教仪式,把佛教伟大的「觉性教育」变成一种形式,无益于知见的启发。

  998.我们要把生命化做功德,不要把生命拿来造恶。

  999.空性的极至就是一切法无生。

  1000.欲入如来圆觉妙地,当处发生,当处寂灭。

  1001.无念乃是没有凡夫染著之念,而有圣人清净妙有之念。

  1002.所有的工作若能配合觉性,则所有的工作皆是佛法。

  1003.若战胜习气成佛就有希望。

  1004.菩萨常提起正念而不执著于正念。

  1005.经典的教化只是方便令我们明心见性,不是要你对文字执著。

  1006.境来不拒,境去不留,一切随缘,能得自在,放下即得解脱。

  1007.愚痴的代名词就是假设两个字,因为你不能如实知如实证,所以每件事都是假设如何如何

  

  。如此就会落入一种怀疑、推测的观念当中,如蚕吐丝般作茧自缚。

  1008.文字不碍实相,见性万事皆圆。

  1009.禅乃融于生活中,产生无量的妙有。

  1010.法不离当处,在这每一念中,皆是你的觉性。

  1011.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而最好的依靠也是自己。

  1012.本性是随著因缘而显示出来的妙有。

  1013.佛法的真正精神,并不是在外在的宗教仪式上打转,而是来自于内在的自我觉悟,内观自在。

  1014.若于清净心中加上任何一种见(我见、法见等)束缚在某种范围内,即是无明。

  1015.若你破坏境界,即是破坏你的清净心(境即是心),所以我们要学习心与境界调和。

  1016.悟道之人,唯心无境。任何六根的作用,皆无执著。

  1017.要离开文字的执著,就要将文字当成一种真理的观照。

  1018.若透过文字,则会产生执著文字的假相,而加层揣测、便偏离了真如。

  1019.执著有如生命的休止符。

  1020.「法」是一切善行的来源,是一切德行的矿脉。

  1021.我们要以不惜生命的精神受持真理、求法不懈,并护持正法,让佛陀教化的甘露能普洒一切众生。

  1022.我们要常提起正念,于正念中磨炼。就如航海员一样,他方向理论虽然很清楚,但若没有磨炼的经验,也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要感恩逆境,人的修行要逆境中才会更进步。

  1023.开悟的人并不否认生灭而是当下将这一分生灭,转变为不生不灭的本性。

  1024.觉悟,必须从心下手,修心才能悟;因为「悟」是一个心部再加上一个吾字,这代表是用我们的心去悟,而非用身体去悟。

  1025.众生的思想是瞬息万变的,每天都在增加或减少,改进或懊恼,因此强烈的对抗,恶缘的对立,变成一种的习惯性的错觉,时间一久,这种错觉产生了很强而有力的批判力…

《慧律法师语录精华全集(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