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持松大师年谱▪P9

  ..续本文上一页,以“第五十一裔孙”身份于1927年所撰书,落款时间分别为“小春”、“四月”、“十月初五”、“冬初”、“初冬”等。1953年,静安寺建立真言宗密坛时,大师将此偈赞书于坛内八大祖师法像之上。

  大师精研书法,1927年时集字撰一对联:(见照片)

  梁武师释氏,

  汉明梦金人。

  冬,大师为蒋竹庄(维乔)居士等授“十八契印”于清凉寺。“十八契印”乃四度次第中十八道念诵次第,其中须结诵十八种契印真言,是为修习金刚界或胎藏界正行之前方便。

  是年,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举行第三届会议,修订林章,改革机构,推选王一亭为林长,分设文化部、宣传部、慈善部、行持部、总务部、监察委员会、佛学研究会等,恭请太虚、兴慈、持松、常惺等法师任佛学研究会指导员。

  三十五岁至四十二岁(1928-1935)

  

  1928年,民国17年,戊辰,35岁

  春,大师传法于沪上净业社,为常惺法师、赵恒锡(炎午)、叶荃(香室)、陈圆白、李开侁、欧阳任、欧阳振声等居士结坛授法,加行半载,受明灌顶,共历时一载有余。其间,太虚法师致函相商成立中国佛学会事宜,并附寄《佛学会章程》。因大师已预先有约:“修法期内不会客,不看报,不预闻外事,任何团体概不加入”,乃回书婉拒。

  4月,大师译著《佛教概论》载于《晨钟特刊》第三期,此书为日本金子大荣著。

  4月10日,《四分律行事钞撷要序》载于《海潮音》。

  5月,所撰《扶桑重游记》开始连载于《海潮音》,记述了大師二次东渡过程及观感,。

  大师与太虚等同受聘于世界佛教居士林,任民佛学研究会指导,研《大乘起信论》、《解深密经》、《大乘入楞伽经》、《五蕴百法沦》、《八识规矩颂贯珠解》、《唯识方便谈》等。

  大师为汉阳张仲如居士所著《国学阐微》作叙,载于《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国学阐微叙》云:“学必求致于微,凡学之微,皆佛法也,岂特国学为然哉?夫胜论、数论之辈,声生、声显之流,在其创始之祖,未尝不欲致其学于微也,唯其智有所不能。故佛因其学而阐之,遂令祀火、拜天之教,六师、四吠之文,皆成妙谛。又若无极太极之分,守一得一之论,在其祖述宪章之人,又未尝不欲致其学于微也,然穷神竭虑,终未能彻了心源,妙悟缘生。其后程朱陆王之辈,颇思剽窃胜义,补圆其阙,但用心既乖,知见亦谬,适足以增其糟粕,焉能诣其微哉?汉阳张仲如居士,近著《国学阐微》,以其谛智,诠世俗理,曲譬妙吟,务使其偏者趋于圆,粗者造其精,将使习儒者流,皆因其学而见于微,可谓善巧方便,辨才无碍者矣!”

  《贤密教衡》刊于《海潮音》第九年第四、五、六期。此文乃大师第一次由日本归国后挂锡兴福寺时开始撰述,因当时意有末尽,纳于笥中,备他日整理真言密教之资。1925年夏,常惺法师在上海见到大师时取而读之,带至闽南,后将文稿交还大师,不料已有人抄去,投于《海潮音》。在此著述中,大师对贤首及真言两宗教义之差别,略剖十门以衡之,并为真言宗判教。兹引《贤密教衡》第十章“衡所立之教门”云:

  古德云:“森罗万象,至空而极;百川众流,至海而极;一切圣贤,至佛而极;一切教法,至圆而极;诸祖判教,贤首而极。”盖以前代诸德,各述一门,五祖笼络,结成教网。开合自在,卷舒无碍,故华严五祖而后,无复判教之人。今欲仰钻前规,且宗五教。若将密宗根本两部大经用五教判摄,悉是同圆。与《法华》同为开权显实、摄末归本之教。但《法华》为显一类机,两部为密一类机也。盖以《华严》先转山王,极唱根本一乘,信者绝希,于是从本起末,说小始终顿诸乘法门,渐渐引权令归实门,四十九年,调练方熟,于是以《法华》摄显机,令从开示悟入,证于法界。以真言摄密机,令从阿啊暗恶,证于法界,及乎各从一门深入之后,仍同归于《华严》根本法界。其门虽别,其入则同。

  判教是一件大事,是将各类佛典按事段、意义、地位进行归类,以便学者了解探究,乃入门之方便进取,非有力透纸背之功不能为也。大师认为,《法华》及密宗两部根本大经只是显密各机不同、方便各异,无所谓浅深差别,均为同圆一乘之教。显密汇流,最后都归于别圆一乘《华严》这个根本*轮。对此判教,太虚法师评曰:“持松法师据贤首义以争为判教之最胜者”(《十五年来海潮音之总检阅》,载于《海潮音》十六卷一号) 。

  5月26日(阴历四月初八,佛诞日),设于湖北省武昌莲溪寺内的“中华佛教湖北省华严大学”正式开学,大师应邀到校授课,自此始,每年来校讲课两月。该校由时任湖北省佛教会理事长的莲溪寺方丈体空法师创办。

  大师编辑的《悉昙入门》一卷由北京佛学书局印行(石印本)。这是民国以来仅存的一本悉昙梵文入门书。此书分五部分,第一“悉昙之意义”,释“悉昙”(siddham)之义为“完成”,分梵语四十九字母为“不藉他声之配合而自身即完成”的十四韵与“必配韵呼之”始能完成的三十五声。第二“悉昙之本源及切接”,评述梵字起源的四种说法,即梵天说、龙宫说、释迦说及毗卢遮那佛说,复以悉昙离合之法为切接。第三“梵语字母之书体及声韵”,分梵字为摩多与体文,并以悉昙体书之。第四“悉昙之意义”,释梵字取义之法,并迻录《金刚顶经释字母品》字义,此节论及真言家以佛教义理解释梵字之法。第五“悉昙之建立”,列悉昙十八章字母拼转表,除第十六章依狄原云来《实习梵语学》外,其余各章皆一准《悉昙字记》。《悉昙入门》虽仅为学习悉昙梵字的入门之作,但由于大师吸收了东西方学者对梵语及梵字的研究成果,此书兼具了现代学术著作的科学与严谨。在接受东西梵语学者的研究成果时,大师并没有简单地否定传统的说法,而是明其源委,察其流变,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一道理解与沟通的桥梁,甚便于初学梵字者。

  是年,除《悉昙入门》外,大师还编撰有《菩提心论纂注》、《理趣经释》、《四度加行口诀》等,共计十余万言。

  1929年,民国18年,己巳,36岁大师为屈文六(映光)等居士灌顶。因政局多变,李隐尘亦息心从大师学密。

  一日,向弟子略述“阿字观”:为什么要用阿字?因阿字乃第一声,婴儿离开母胎时的第一哭声。悉昙摩多(梵文)第一声及许多国家之第一字均为阿字,阿字本不生简明之,即“非空之空,非有之有。”“本来本有(自母胎来),非今始生。无生无灭,无来无去,生即无生、无生即生。其心寂灭,生死即涅槃。”诸识如达到此际,即人类对生命运动特殊的处理办法,此即佛教真言宗的生死观也。

  4月,大师之著作《释尊一代记》开始连载于《佛化周刊》。《释尊一代记》主要讲述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的整个过程,共分12部分,2万余字。

  大师所撰《贤密教衡释惑》载于《海潮音》第十年第四期。《贤密教衡》刊于《海潮音》后,广东王弘愿居士(1873-1937,潮安人,1924年6月,日本新义真言宗权田雷斧大僧正来华弘传密法,王弘愿于潮洲受两部传法灌顶)对文中的部分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撰《衡贤密教衡》一文载于《潮州佛化季刊》以诘之。为此,大师又撰《贤密教衡释惑》作答,就《华严》与密宗的关系作了进一步阐述,云:

  “居士命吾于华严中求得印相之法以相告,吾应之,曰有,华严之印,有总有别,总则曰法界印、曰海印、曰弥勒弹指印、曰文殊摩顶印。别则执笔印、按纸印、乃至泉流印、风动印、行住坐卧取舍屈伸印等。凡此诸印,皆一切凡圣天龙鬼神所不能越者也。以执笔印、召请金刚笔,入我心莲花台,从一一羊毛、一一兔毛中,放无量光,照触十方法界、灭一切众生苦,还来收一聚,成金刚笔三昧耶形,而加持我,令我于一刹那间,即得华严中金刚笔三昧,我承此如来执笔誓教法印,得于弥勒楼阁中自在行走,无人阻挠,乃至大日如来法界宫中,金刚萨埵铁塔之内,亦皆能自在行走,无人阻挠。”

  由于上述之论述,佛界诸仁便从此称大师有枝“金刚笔”。《贤密教衡》及《释惑》两文收入于右任题签之《海潮音文库》。嗣后大师仅用三旬时间撰就《密教通关》一书,更是赢得赞叹。

  大师学习真言,欲呵护原始真言之义,故有《贤密教衡》之作。又判摄密教两部根本大经悉是同圆,摄密一类机,从阿啊暗恶证入法界;而《法华》亦是同圆,摄显一类机,从开示悟入证入法界。如果说大师传回千载失传之密宗――唐密是一项伟大的业绩,那么他为密教判教,又是一项突出的贡献。大师在《贤密教衡释惑》之末指出“以贤首、真言并重而弘密教”,自另有深义。因《华严经》所述乃生命至于至善的境界,是生命处于果地佛果境界,是生命无生无灭常乐我净的真理境界。该经亦述因地成佛之道,是愿望众生对生命觉醒(佛),充满活力光明到达大方广一真法界的境界。数十年后,重读此文此语,庶几明白:修学显教,由信解行证入法界需三大阿僧衹劫,而真言密教有即身成佛之说,便捷异常也。近十年来,大师之再传弟子,精勤行持真言密教三密相应法等,由此一门深入,契入华严果海法界,有几位亦已窥见华严妙海端倪。此即大师称“贤首、真言并重而弘密教”之原因所在,系大师之又一特殊胜惠功德也,如铁塔明灯,普照堪能,同证正觉,共入毗卢性海一真法界也。大师于《贤密教衡》及《释惑》中发挥阐明贤密并重、阐述密乘,使得华严、真言金玉焕然,相应相澈,大法大教各不沉没而入果海。大师于《贤密教衡》中云:龙树阿阇黎宗《金刚顶》造《菩提心论》,云即身成佛之三摩地法于诸教中阙而不书。而籍由大师所传授之三摩地法,后辈弟子现已依此修证而证实之。故由大师之《贤密教衡》,进而已得贤密教澈之效也…

《持松大师年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心经阐秘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