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读《摄大乘论义记》▪P4

  ..续本文上一页无相有功用行补特伽罗。

  B.配释劫数。前六地为第一无数大劫,第七地为第二无数大劫,后三地为第三无数大劫。

  2.明三学殊胜

  以下显菩萨三学,是与二乘等大差别的缘故。

  ①戒学

  A.出说处。《菩萨地正受菩萨律仪》中菩萨戒法。

  B.略辨殊胜。差别殊胜、共不共学处殊胜、广大殊胜、甚深殊胜四种。

  C.指广差别。广说差别,更有无量。

  ②心学

  A.徵列。菩萨定有六种差别。

  B.别释

  a.所缘

  b.种种

  c.对治

  d.堪能

  e.引发

  f.作业

  (1)神通作业。十四差别。

  (2)难行作业。十种难行。

  (3)更明四业。能修一切波罗密多,能善成熟一切有情,能善清净一切佛土,能正修集一切佛法。

  ③慧学。依于慧而起于学,故名增上慧学。前二学,依戒而学,依定而学,非于此中依慧而学,慧即学故。加行慧,依根本学,其根本慧,依后得学,其后得慧,依二无间而起修学。

  A.出体。增上慧,又名无分别智,复有三种,一加行无分别智,谓寻思慧;二根本无分别智,谓正证慧;三后得无分别智,谓起用慧。此中,希求慧是第一增上慧,内证慧是第二增上慧,摄持慧是第三增上慧。无分别智,能通因果,寻思智是此智因,后得智是此智果。

  B.别释。

  a.释相

  (1)正释成立之相

  (a)略显自性。无分别智离五种相以为自性。

  (b)广显诸门。有二十五颂。一颂显自性,二颂显所依,三颂显因缘,四颂显所缘,五六七颂显行相,八颂显任持,九颂显助伴,十颂显异熟,十一颂显等流,十二颂显出离,十三颂显究竟,十四五六颂显胜利,十七八九十颂显三智差别,二十一二颂显二智譬喻,二十三颂显无功用,二十四五颂显甚深

  (c)明三智差别。加行无分别智有三种生起差别:因缘、引发、数习。根本无分别智亦有三种无分别差别:喜足、无颠倒、无戏论。后得无分别智有五种思择差别:通达、随念、安立、和合、如意。

  (d)显分别无义

  (2)证明智同般若

  (a)正明。非处相应,即离五处而修余度波罗密多,令得成就。

  (b)释义。远离五种处:外道我执处、未见真如菩萨分别处、生死涅般二边处、唯断烦恼障生喜足处、不顾有情利益安乐住无余依涅般界处。

  b.差别。声闻等智与菩萨智的差别,有五种相应知差别:无分别差别、非少分差别、无住差别、毕竟差别、无上差别。

  c.答难。既然菩萨成就三学,功德殊胜,财位自在和具足大悲都为拔济一切众生,那又为什么现有众生穷困逼苦,而菩萨不济呢?有一颂,“见业障现前,积集损恼故。现有诸有情,不感菩萨施。”谓见众生有业障故、障生善故、厌现前故、积集恶故、损恼他故,不能感得菩萨布施,所以菩萨不济。

  [卷十]

  第三章、有二分诠究竟果。

  世间诸善尚有其果,何况出世种种诸行,岂得唐捐,故须辨果。无性说,无分别智能治既生,一切所治决定应断。所以现在要来说断之殊胜。《大乘义章》卷十三中说:“烦恼尽处,名之为断。断是智果。”

  一、断果

  1.总出证体。不染不舍生死二种所依止之转依,是菩萨无住涅般之相。

  2.别明转依。略有六种:损力益能转、通达转、修习转、果圆满转、下劣转、广大转。

  二、智果

  1.出体

  ①结前标相。三种佛身应知彼果智殊胜。

  ②释三身之义。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

  2.别释

  ①以颂总标

  ②依标别显

  A.正解所标

  a.相中

  (1)总标

  (2)别释五相。转依为相,白法所成为相,无二为相,常住为相,不可思议为相。

  b.证得。证得法身有四句:有证不得,有得不证,不证不得,亦证亦得。

  c.自在。约五蕴转依,明法身自在。

  d.依止。有三处法以法身为依止。

  e.摄持。有六种佛法能含摄任持此法身。

  f.差别。依止无别故无异,现成正觉故有异。

  g.德

  (1)共德殊胜。十六种功德,虽通大小乘而义殊胜。

  (2)不共德殊胜。与六种不共小乘功德相应,故表殊胜。

  h.甚深。法身自性难觉,非世人能解,法身差别难觉,非声闻能行。十二种甚深。

  i.念。如果菩萨缘法身修习念佛者,有七种圆德能通达法身功德。

  j.业。法身恒时有作五业。

  B.详辨深义。功德圆满相应诸佛法身,不与声闻独觉乘所共,那么为什么佛又说二乘人等同趣一乘,都能成佛呢?

  a.明说法之意。以显义说,以密意说。

  b.显法身一多之相。成佛无有次第前后转成之理,同时应有众多佛。

  c.显涅般不可定执。佛一切障解脱做,毕竟入于涅般;所作应作事无竟期故,诸佛毕竟不入涅般。

  d.明报化非即自性。受用非即六因,变化非即八因。

  e.明三身常无常。如来所依法身是常故常,变化非毕竟住六因无常故无常。

  f.显法身功用。欲求佛果,尚须功用,不应断正勤因,不应断证得因。

  第三科指结分

  一指所释,二结能释。

  持松文末颂曰:

  十相殊胜殊胜语,我已随分略开释。

  回此微因齐法界,皆得圆成福智尊。

  从以上纲目中就可以看出此论名相繁复,含义深刻,不层层剖析,无法解读者所惑。

  持松在著述中,对第八阿赖耶识的存在,广证博引,阐述其功能。因为阿赖耶识是《摄大乘论》中最主要内容,持松指出“唯识法相,异名同宗”,强调“转识成智”之必要。

  他说第八阿赖耶识是藏识,它埋藏着清净、一切由前六识(眼、耳、鼻、舌、身体、意识)参与思维而分别生成的杂染烦恼,以及我执、法执二障杂染种子,所以,第八阿赖耶识既称藏识,又是根本识。

  第七识又称末那识,常跟随第八阿赖耶识,恒审思量不间断,执之成为自内我“我痴、我见、我爱、我慢[4]”这四根本成见烦恼,执着很深的话,便会使第八阿赖耶识成为生死流转之生命原动力。

  为“了脱生死”,持松指出,必须转化依藏于第八阿赖耶识的一切虚妄分别,使无自性不实的种子成为清净、真如自性的“圆成实相[5]”。方法是“六度”[6],“十度万行”[7]等等,并依“胜解”[8]、“惭”[9]之力,损根本识中染种子的势力,益根本识内净种子的功德,使我执成菩提,法执成涅般。

  因为清净及杂染种子无二无别,原本一体。而以净入入薰习,第八阿赖耶识便转舍烦恼和所知二障,转得菩提、涅般二果之所依。

  根据上述“唯识”、“转依”的原理,持松还在论著中具体列述了“转识成智”的“菩提道次第”、融性相二宗、破我法二执,直至成佛境界。

  《摄大乘论义记》阐明了转依的本质,强调彻底转变我执和法执这二障,是全部修习的最高目标。我执和法执的形成是每个人八识田中包括各个躯体精神与肉体冲动而来的潜势力,名其潜势力为种子,为善为恶,亦有善恶难名者为无记。善种子薰习力强,就会永续薰发第八识的善种子,不断为所培养,因此对于我、法二执烦恼的转化,就可以改换人的素质。八识田中善种子多,那么此人的人格本质的第八识所显现的也善,反之则恶。明此理,则依八识染净之转依,可以起到对人格的改造,所以,佛教文化是有利于人民品德提高的啊。

  第十四章 解读《住心品》与《菩提心论》纂注

  《住心品》品题的全称为“入真言门住心品第一”,住心,就是讲如何把握、体征和认识心性。“心者,无相菩提之心。”

  要进入真言之门,“知自心具足万德,不从他得,无他所求,以无所住而住其心,一切事业,皆可成办。”

  在一次集会上,一切持金刚者,都差不多到齐了,他们分别是:

  虚空无垢者、虚空游步者、虚空生者、被杂色衣者、善行步者、住一切法平等者、哀愍无量众生界者、那罗延力者、大那罗延力者、妙者、胜迅者、无垢者、刃迅者、如来甲者、如来句生者、住无戏论者、如来十力生者、无垢眼者、金刚手秘密主。以上是如来内眷属中十九个执金刚,又分为总别二种,金刚手秘密主为总,前十八位为别德。

  尚有如来大眷属之:

  普贤菩萨、慈氏菩萨、妙吉祥菩萨、除一切盖障菩萨,此四菩萨者,即是佛身四德。此四种德,若偏废者,则不能成就无上菩提。

  诸菩萨,普贤为上首;诸执金刚,秘密主为上首。前后围绕,如来而演说法。

  如来在演说平等法门前,要将自身进行神变加持,先现佛身,再现金刚菩萨身和观音菩萨身,现三圣以赅一切。

  然后,金刚手代表众眷属向如来提问:一切智智之德,“以何为因?云何为根?云何究竟?”

  “佛言: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

  菩提心者,因心为无形相,如何可得?只以无所得故,得名菩提。以此,诸佛自证之菩提,唯是心自证心,心自觉心。

  各人之心,本来清净,无诸染污,是为菩提心。遇到任何事情,都能从菩提心出发,即是以菩提心为因。

  但是,要能守住菩提心,“设非以大悲万行为缘,使之坚固,使之增长,则菩提大果何由成熟?”

  只要以此白净菩提心,大悲万行,果报圆成,复以此教化众生,使皆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譬如旧种子长出苗稼,而新种子也已成熟,再以此新种子种在田中,又生种子,故名方便。但此种方便,实在是因人而异,诸佛一切智智方便神通之果,皆有心领神会之处,不能出以授人,故曰究竟。

  金刚手听了如来所言,还继续问:

  “谁寻求一切智智?谁为菩提成正觉者?谁发起彼一切智智?”

  “佛言:自心寻求菩提及一切智。何以故,本性清净故。”

  其后,金刚手又以偈颂而问于佛,是想让佛对三句之义广为发挥。其偈颂曰:

  云何世尊说,此心菩提生

  复以云何相,知发菩提心。

  愿识心心胜,自然智生说。

  大勤勇几何,次第心续生。

  心诸相与时,愿佛广开演。

  功德聚亦然,乃彼行修行。

  心心有殊异,惟大牟尼说。

  持松认为此颂有九问:

  一则心无相,何以知此中有菩提种子发生?

  二则来既是真正知心之人,当能知此心生起之体性及微细相貌?

  三则要经过多少次第之心,而能得此菩提净心相续而生呢?

  四则染污心有哪些差别之相?

  五则若依染污差别心次第修行,要经过多长时间方能得清净菩提心呢?

  六则自心本来所具有的微妙功德又是怎样的呢?

  七则凡是修行者,若要得此无上悉地,当以何种行门及如何修行方法,方能取得呢?

  八则什么是众生异熟识之心?

  九则什么是瑜珈行者殊异之心?

  接下来的全部经文,即是如来回答此九问的内容,在第一品中皆略答之,至下三十五品,又广说之。

  持松在卷首写道:

  “住心一品,发明阿字实际无相菩提之心。故真言宗一切圣教,当以此品为最纲要。”

  “金刚顶经,专谈修生,属于智界,此经所言,多尚本有,是属理界。夫修生者,要由渐次,犹属浅略,本有不生,直入阿字,乃为深玄”。

  此为《住心品纂注》之大略也。

  《金刚顶经》是如来在天上人间十四处十八会说。

  在日本,本论为真言宗修真言行者必须读诵的重要圣典。

  《菩提心论》的全名为《金刚顶瑜珈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因《金刚顶瑜珈经》中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段,所以单独录出后作论。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上正等正觉之意,玄奘法师对四乘法有四句话说:声闻有上非无上,缘觉邪觉非正觉,菩萨不等非正等,唯诸佛称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即是发佛心。

  发佛心乃能成佛,持松纂注中对真言宗即身成佛之意作了一些解释。即身成佛的三种差别有:一理具成佛,二加持成佛,三显得成佛。这跟天台宗中所说六即佛相类似,六即佛就是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和究竟即佛。

  既然显教中也谈即身成佛的,为什么要说即身成佛是真言宗的独有法门呢?因为“三摩地法于诸教中阙而不书”。成佛之道,就是三摩地。三摩地为成佛应持三戒之一,分别是行愿、胜义和三摩地。

  相对于菩提心为因,即是胜义,大悲为根本,即是行愿,方便为究竟,即是三摩地。三摩地者,有等念、等至、等引、等持之意,随修一部一尊,得三密相应速到本尊位,故云三摩地。

  “显教三摩地,须依定中身始能发起,密教只以真言加持力,从不闭目缄口,亦能发起。盖此三摩地菩提心,一切众生平等共有,虽有五障覆蔽,三毒云翳,众久远来未曾悟觉,但若依阿阇黎引入曼荼罗,教以方便,观日月之光轮,诵声字之真言,三密之加持,四印之妙用,大日光明廓周法界,无明忽成智明,三毒顿成甘露,五部三部之尊,森罗圆现,刹尘海滴之佛,忽然涌出,住此三昧,名秘密三摩地。”

  持松的纂注都力求准确,而且通过不能的经文中的论述加以对比,找出最恰当的解释,不轻易放过一字一句,所以看起来又能学得很多知识。

  --------------------------------------------------------------------------------

  [1] 章太炎:1869-1936,中国近代思想家、史学家。字枚叔,原名炳麟,后更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

  [2] 阿毗达磨:论部之总名,谓大法,或无比法。

  [3] 安立:始建曰安,终成曰立。陈那论师将一切之“能立”、“能破”总称为安立;即谓能立自宗大乘唯识之说,能破他宗执著有境之论,故谓之安立。

  [4] 慢:指骄傲或傲慢。

  [5] 圆成实相:即圆满成就真实之自相。

  [6] 六度: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智慧。

  [7] 十度万行:即包括六度在内之种种爱语利行等善行。

  [8] 胜解:对所缘之境作出确定的判断。

  [9] 惭:对自己所作过错,感到羞耻

  

《解读《摄大乘论义记》》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密林诗词(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