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读《摄大乘论义记》▪P3

  ..续本文上一页益,或者起损减;或者觉得圆实成就的真相看不到,就会产生怀疑;或者坚执遍计妄加分别。这样的话,想要修行的人因为得不到引导,而无法获得最高成就,那是多么遗憾的事情啊。所以,在这里要清楚地辨明三自性,使大家认识到依他之遍计虚妄应当去除,依他之圆成真实应当树立,“不至蹈邪途而奔小径”。

  1.结前标起。所知相略有三种。

  2.随标别释

  ①正解所标三相

  A.释相

  a.总释

  (1)依他起相。阿赖耶识为种子,依照虚妄分别所摄诸识,而显现的无所有非真实义的因缘。

  (2)遍计执相。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事情而无法真实地体现出来,却仍然执著于其中。

  (3)圆成实相。如果能在依他起相中,对于种种虚妄不实之相能了知是幻,不予执有,此不实之相本无所有,就能自行永断,由此而显现的真如实性,称为圆成实相。

  b.委示

  (1)总示能所差别。六内界、六外界、六识界,共十八界,有世、数、处、言说、自他差别、善趣恶趣死生识六种差别。

  (2)别示能所唯识。皆唯有识,无有境界。

  B.明差别

  a.总明诸识之相。身识,身者识,受者识,所受识,能受识。差别而转余识,余识即世、数、处、言说、自他差别、善趣恶趣死生识。

  c. 别明诸识唯识

  甲、徵问诸识唯识之由。

  甲1,以意识摄前识。三相对显立意识、引他说证唯意识。

  甲2,以赖耶摄诸识。

  甲3,结成诸识唯识。因为阿赖耶识有相见二分的原因,所以安立诸识,在于离开阿赖耶识之外,再没有相见二分,所以成唯识。

  乙、徵问诸义非有之由。

  乙1,设难。现实中看到的诸色分明存在,怎么来了解它非实有呢?

  乙2,答释。由于成就不同,菩萨具三种胜智一种随转妙智,已得无分别智,故一切诸义皆不显现。

  C.明分别

  a.统论三姓名义

  b.别明遍计能所。一切识所行之境皆能思量卜度,称能遍计,而依他起自性,称所遍计。

  c.辨三性一异。为异为不异。

  d.明体类差别。依他起二种,遍计所执二种,圆成实性二种。

  [卷六]

  e.总摄分别。略有十种,一根本分别、二缘相分别、三显相分别、四缘相变异分别、五显相变异分别、六他引分别、七不如理分别、八如理分别、九执着分别、十散动分别。

  f.质三性互成。三自性不成无差别。

  g.问现法同体。称体相违,多体相违,杂体相违。

  h.明依他不无

  i.引教辨三性体性。《方广经》中有四清净法,一自性清净,二离垢清净,三得此道清净,四生此境清净。此四清净,于大乘吕皆属圆成。

  j.徵问重显依他喻相。

  k.引教明依他从缘。一引《梵问经》明从生死涅般缘,二引《阿毗达磨经》明从杂染清净缘,三引诸处所说明从一切相待缘。

  D.明意趣秘密

  a.总标。四种意趣,四种秘密。一切佛言,应随决了(明白)。

  b.牒释

  (1)意趣。平等、别时、别义、补特伽罗意乐四意趣。

  (2)秘密。令入、法相、对治、转变四秘密。

  ②开晓造释法轨

  A.示相标列。解释一切大乘法,亦须以八识三性为轨式。

  B.别释三相

  a.缘起。三种缘起。

  b.缘生。相由缘生。

  c.语义

  (1)标示。先说初句,后以余句分别显示。

  (2)别释。德处,以初句果德为本,以众果德言而释一果德义;义处,以初句行业为本,以多行业句释一行业义。

  (a)释德处

  标一德为本。最胜清净之觉慧,是佛功德。

  以众德解释。自利利他之德。

  重显众德之相。最清净觉是佛二十一种功德所显示。

  [卷七]

  (b)释义处

  总标。与三十二法相应得菩萨名,不相应则不得名。

  别释。一标一行业为本,二以多行业解释,三重显多业之相。

  (c)以偈重显。“由最初句故,句别德种类。由最初句故,句别义差别。”

  第二章、入所知相下有六分,解唯识因果差别三学之行

  上来明八识三性,为期果者应知之境。

  此下资粮加行等,乃至修习位,为期果者应习之行。

  持松认为,“若知而不行,则无始戏论名言之俱生二障、虚妄分别所起之分别二障、种子现行,皆无由断。若是则岂徒无因而有果哉”。

  一、一分诠资加位

  1.总明

  ①明所入观体。入者,悟入。这是以多闻熏习为种子,以所闻之正理而起之觉观。

  ②明能入观人。善备福智资粮菩萨。

  ③明观所入位。四处位,一胜解行地,二见道位,三修道位,四究竟道位。

  2.别示

  ①资粮

  A.总显入因。善根力所任持、三种相练磨心、断四处、缘法义为境,止观无间,尊重造修。

  B.别显地位

  a.三种练磨。其一,针对广深退屈,要看到无量世界无量众生,刹那间证得菩提者不计其数,他们既然可以,我又为何不可?其二,针对难修退屈,要使自己获得意乐,再修习此行门就觉得不难,而且必定获得圆满。其三,针对难证退屈,闻诸人修有障善,得果尚实,何况我今修无障善,又岂会没有证果呢?所以有三颂,“人趣诸有情,处数皆无量,念念证等觉,故不应退屈”、“诸净心意乐,能修行施等。此胜者已得,故能修施等”、“善者于死时,得随乐自满。胜善由永断,圆满云何无”。

  b.断除四处。二乘作意,但求自了,舍利他事,故须断之;邪慧疑谬,若说诸法无性,即信知依遍计执说,若说如幻等,即信知依依他起说,若说真如实际,即信知依圆成实说,犹豫动摇,故须断之;我我所执,名为邪执,不灭此执,不能入唯识四位;分别诸相,六尘安立于一切境相之中,只有无所作意,无所分别,才能入四位,有一颂,“现前自然住,安立一切相。智者不分别,得最上菩提”。

  c.缘法义境。先辨入道之因:闻熏习种类、如理作意、所摄似法似义、有见意言四种。再显入道功用,即以下加行。

  ②加行

  A.加行方便。四种寻思,四种如实遍智,便能悟入唯有识 性。

  B.方便获益。入极喜地,菩萨见道。

  C.加行地位。明入观所为,显四善根位。

  D.修行料简。修行证得三种佛身之相;修行十一种差别;观智无义方便。

  E.引证显成。引《分别瑜珈论》及显五位。

  [卷八]

  二、一分诠通达位

  前面已经了解了所知殊胜,但还没有了解这殊胜的原因,以及能够获得的果德是什么。所以接下来就谈这些问题。

  1.因果位

  ①问答总相。因果总有六度。谓六种波罗密多。

  ②别辨因果

  2.立数。六种波罗密多。

  3.立相。清净增上意乐有七种相,谓资粮相、堪忍相、所缘相、作意相、自体相、瑞相相、胜利相。

  ①明六胜。一由所依最胜,二由事最胜,三由处最胜,四由方便善巧最胜,五由回向最胜,六由清净最胜。

  ②明四句。是施而非波罗密多、是波罗密多而非施、是施亦是波罗密多、非施亦非波罗密多。

  4.次第。六种波罗密多,前波罗密多随顺生后波罗密多。

  5.训词。通名波罗密多,别名即施、戒、忍、精进、静虑、慧。

  6.修习

  ①问答标列。菩萨之所以跟二乘修习者不同的地方,略有五种修习法,一现起加行修,二胜解修,三作意修,四方便善巧修,五成所作事修。

  ②释成修相

  A.通解五种。

  B.别解作意

  a.叙其差别。三种作意,是修行之本,以六种意乐庄严摄持,令此作意转更增明。

  b.释差别所摄。六种意乐。

  7.差别。施、戒、忍、精进、静虑、慧各有三品。

  8.相摄。由此能摄一切善法,其相故,随顺故,等流故。

  9.所治。所治摄诸杂染,此相故,此因故,此果故。

  10.功德。

  ①同世间胜。六同:富贵、大生、大朋大属之所、广大事业加行成就之所、无诸恼害性薄尘垢之所、善知一切工论明处之所。

  ②异世间胜。三异:无罪胜生、安坐妙菩提座、能现作一切有情一切义利。

  11.互决择。六种波罗密多十门分别的最后一项。

  ①引圣说。如来于《般若经》等经中,说三十六句。谓六度波罗密多,一度具六,六度则成三十六句。

  ②显意趣。修一种波罗密多时,一切波罗密多都相助为修,互相助成如是意趣。

  12.总摄。有一颂,“数相及次第,训词修差别。摄所治功德,互决择应知”。

  有人问,还没有到达初地,如何说称见道?此分既通因果,为什么要单单说见道?持松的回答是,世第一法,一刹那间即为见道,虽到了初地但并没有住定的缘故。然而这样的判别,本来是没有一定的约定,仅仅是就功用而言,说它是见道罢了。

  三、有四分诠修习位

  前面虽然已经说过了六度因果差别,在资加为因,在见道为果,但尚未了解修习的差别,所以要问,修习的差别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1.明诸地

  ①对治。修位有十地之别,对治十种无明所治障。

  ②立名。极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

  

  

  [卷九]

  ③得相。十地有四种相,一得胜解,二得正行,三得通达,四得成满。

  ④修相

  A.止观修相

  a.徵列五修因。集总修、无相修、无功用修、炽盛修、无喜足修。

  b.成办五修果。一断二障,二得法乐,三达法相,四顺解脱,五成胜因。

  B.十度修相

  a.增胜别修。十地中别修十种波罗密多,除前六度波罗密多于前六地所修,后四地所修为方便善巧波罗密多、愿波罗密多、力波罗密多、智波罗密多。

  b.随分总修。十地法门,皆摄在波罗密多藏中,一切大乘教法,通名波罗密多藏。一切地中,并不修习一切波罗密多,十种而已。

  ⑤修时

  A.三劫得名别。有五种补特伽罗,经三无数大劫。清净增上意乐行补特伽罗、有相行补特伽罗、无相有功用行补特伽罗、无功用行补特伽罗、…

《解读《摄大乘论义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密林诗词(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