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读《摄大乘论义记》▪P2

  ..续本文上一页

  3.安立次第。十相殊胜有次第道理,不容增减,不容紊杂。

  [卷二]

  第二部、别解殊胜。

  第一章、二分解能变所变二种境

  一、初所知依分,明能变唯识境

  1.辨名

  ① 辨异名

  A.所知依及阿赖耶。所知依,又名阿赖耶识,见于《阿毗达磨大乘经》。

  B.阿陀耶。又名阿陀耶识,见于《解深密经》。

  C.心。世尊在大小乘经中都有宣说,含心、意、识三个概念。

  ②问答料简

  A.问。为什么在声闻乘中不说“心”名“阿赖耶识”“阿陀那识”的呢?

  B.答

  a. 深细不说

  (1) 明声闻智劣。声闻乘不于一切境智处转,只断烦恼障不断所知障,只求自身解脱。故佛单说心,不再为其说深细境界。

  (2)显菩萨智胜。菩萨定于一切境智处转,二障俱断,自他两利。故佛要为说这甚深境界。

  b. 密意已说

  (1)总标。在声闻乘中虽未明言,亦曾以方便言之,故称异门密意。

  (2)证释。有以下四处。

  (a)增一经。称“阿赖耶”。

  (b)四德经。称“阿赖耶识”。

  (c)大众部。称“根本识”。

  (d)化地部。称“穷生死蕴”。

  ③结显。从以上可以看出,阿赖耶识,名虽因时因义而不同,其体则一也。如此异门广显,当然就有安立的必要了。

  ④破执

  A.破彼计非

  a. 破计。计者,计度之意,即以自己的妄心分别来推度判断事物的义理,通俗地讲,计就是算计。

  (1)破滥义。认为心、意、识是义一文异。

  (2)破异解。把“五取蕴”、“贪俱乐受”、“萨迦耶见”也名之为阿赖耶。

  b.斥非。上述谬执诸师,所依之教为不了义,所证之理为粗浅道,虽安立阿赖耶名,也不会有殊胜相应。

  B.约教申理

  a.约教。菩萨可立此名,而声闻乘不可立此名。

  b.对显。以上所执,都不是众生真爱着处,不可名之为阿赖耶。阿赖耶识是真爱着处,故可成立。

  b. 结成。故安立阿赖耶识名阿赖耶,成就最胜。

  以上辨阿赖耶名结束了。

  2.释相。

  ①结前生起。阿赖耶识名已立,然其本体相状如何呢?

  ②广释其义

  A. 三相。自相、因相、果相。

  自相是体,因相果相是势用。一自相,由于阿赖耶识从无始来,能够受到一切杂染诸法的熏习,熏习而成为种子,这种子又会产生现行的杂染诸法,这种生起的功能,就称为自相;二因相,由于前述自相中诸法所熏习而成的种子存藏于阿赖耶识中,就象种子播种在田里了,所以阿赖耶识在任何时间都会产生现行的杂染诸法,这称为因相,自相讲的是功能,因相讲的是条件;三果相,这种无始来的现行杂染诸法又能不断地熏习阿赖耶识而成为种子,无始来种子也能起现行,这就是果相。

  B.熏习。让种识生长,称为熏习。有“能熏习”和“所熏习”两层意思。七识为能熏习,阿赖耶识为所熏习。

  [卷三]

  C.不一异。阿赖耶识中既含杂染诸法种子,那么是否其中的差别可见呢?既然阿赖耶识名为一切种子识,那么是否其中又无差别了呢?回答是非相同,也非不相同。

  D.互为因果。阿赖耶以诸法为因,诸法同时又以阿赖耶为因。

  E.因果别不别。受到熏习的阿赖耶并看不出有种种杂染外相,而果生现行的时候却有种种差别,岂不是一因而有多果吗?其实,阿赖耶识被熏习时是无记性、无异杂的,但到了果熟时,就有了诸法差别之因性的体现,这里就要讲缘起的道理。全部的佛法,其实也就是建立在缘起这个道理上面的。

  F.缘起。

  a.总赞深细。象以下所说的缘起的道理,在大乘佛法中既深不可测,也细微难知。

  b.别列广释

  (1) 明缘起差别。有二缘起,一分别自性缘起,是因缘;二分别爱非爱缘起,是业力。

  (2) 明种子差别。种子有两种,外种子和内种子。成为种子须具备的六个条件:刹那灭、俱有、恒随转、决定、待众缘、唯能引自果。

  (3)明受用缘起差别

  G.四缘。因缘、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

  a.离辨。第一缘起之互为因缘、第二缘起之增上缘、受用缘起之所缘缘、等无间缘。

  c. 合明。三种缘起,具有四缘。

  以上释相结束了。

  3.证成。

  ①问答决择正理。异部诸师,对于阿赖耶识多怀疑虑,前面所谈的名和相,他们虽然相信是存在的,但是他们又算计是不是在转识(前七识)中就能安立上述名相,而不必由阿赖耶识决定呢?无著回答说,如果不承认阿赖耶能够决定这些,那么三种杂染,二种清净,以及灭定,就都无所依存,无法成立了。

  ②依次广显其相。不以阿赖耶识为种子,杂染就不成有六种。

  A.烦恼杂染不成。不成,即不能成因。

  总明不成。现行烦恼等,熏习烦恼等种子时,这种子以阿赖耶为体的话就能受熏持种,才是正理,如果以六识身为体,就不能受熏持种。

  详辨不成。以转识明不成,以界地往还明不成,以无染心后明不成。“熏习之义,必须能所和合,俱生俱灭,方得成就。今既自体还熏自体,则谁为自体能熏一分?谁为自体所熏一分?

  B.业杂染不成

  徵。

  释。行为缘识,是进行三业的识,即福业、不福业和不动业,此识不能相应,造成业杂染不成。如果不承认有阿赖耶识的存在,那么“此速生速灭之三业熏心,将于何处安立,而为识支?若言安立于六识中,是义不然,以彼间断,不能任持所有熏习,为缘不成”。

  [卷四]

  C.生杂染不成。三界五趣有情,初结生时,相续之心,若离阿赖耶则不成就。

  D.世间清净不成

  E.出世清净不成

  F.明灭定而识不离身

  ③结成所立正理

  A.反结

  B.顺结

  ④偈颂徵责转依。

  A.徵计。有一颂。“菩萨于净心,远离于五识,无余心转依,云何汝当作。”持松解释说,你如果不承认阿赖耶识,那么转识和转依就不可能。净心,是跟出世对治相应的无漏善意识。菩萨在这样的心里面,没有眼等五识。无余,就是讲,在能治无漏善意识当中,没有其他的所治的世间有漏善意识了。心转依,即此心转舍掉杂染依,转成为清净依。如果没有阿赖耶为染种子,你将转舍掉谁的杂染呢?如果没有阿赖耶的清净,你又将转成为谁的清净呢?烦恼能令人落入于三恶道,故称漏,因此称有烦恼之法为有漏;称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为无漏,如涅槃、菩提,与一切能断除三界烦恼之法,均属无漏。

  B.破计

  a.破对治为转依。有一颂。“若对治转依,非断故不成。果因无差别,于永断成过。”持松解释说,如果你固执地认为对治就是转依,这是没有道理的,为什么呢?因为杂染永断才叫做转依,能够对治,只是说存在永断的因素,但并不就是永断,怎么能叫做转依呢?如果根据你的想法,那么结果与原因就没有什么差别了。因为果是永断,称为涅般,因是对治,称为圣道,如果说对治就是转依的话,则对治刚刚产生,涅般就已到来。果因一体,岂非大错特错?

  b.破转识为转依。有一颂。“无种或无体,若许为转依,无彼二无故,转依不应理。”持松解释说,没有种子,或者没有转识之体而转依,这种情况可能吗?杂染转识,在此净心位里面,本来就没有,就不能通过修行来灭除,体既然没有,又怎么能去消除这样的种子呢?没有的东西,就不可以去灭除,功效无法施展,还能期望有转依的结果吗?以上证成结束。对阿赖耶识的论证,在《瑜伽师地论》等中仅仅用很少的篇幅,作简略的叙述。本论在这个基础上,删去意思不明及重复的部份,结合经教和现实的需要,加以补充说明,为后来《成唯识论》的五教十证奠定了理论基础。

  4.明生起差别

  ①总徵列

  A.徵。阿赖耶识究竟它的缘起品类差别如何呢?

  B.举数列名。

  a.举数。有三种,或四种。

  b.列名。有三种熏习差别,名言熏习、我见熏习、有支熏习;有四种事用差别,见下。

  ②别解事用差别

  A.引发差别。引为引生,发谓发现。

  B.异熟差别。异谓变异前因,熟谓后果成熟。

  C.缘相差别。缘相谓第七末那所缘我相。

  D.相貌差别。相貌谓诸有情等同分妄见(众生迷失了真性之后,便在一切虚妄不实的境界上同受苦乐。)、别业妄见(各别不同的业因所造成的一切虚妄不实的境界)所见之相貌品类。

  5.辨属无记

  ①问。此法既能感善恶二法之果,为什么又既非善恶(无记),又非杂染(无覆)呢?

  ②答。此识既是果报之主,善也好,恶也好,它都能容纳。如果它对善恶都有记忆,就会对善恶有反向的排斥,这样的话,善恶果报就无法成就了。

  ③结。异熟果善的,或者是不善的,都会导致杂染还灭无法成就,所以,这异熟果必须是无覆无记的。“异熟果”解释为前世所作善、恶之因,招感今世苦、乐之果;今世所作善、恶之因,亦招感来世苦、乐之果,故称异熟果。故阿赖耶识亦名异熟识,是总报体。

  以上所知依分明能变唯识境解读完了。

  总结一下这一节的内容,主要是讨论阿赖耶识这个概念。它是八识中的第八识,是一切种子识,从辨名、释相、证成、明生死差别和辨属无记这五方面的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阿赖耶识非但是《摄大乘论》中讨论的主要内容,也是全部唯识学的基础。太虚在《阿陀那识论》中说,此识为“圣凡总依,真妄根本;唯识宗义,恃此以明”。

  因为佛教是讲究轮回的学说,这种轮回,基于一个恒行而不间断的“识”在其中执取烦恼、业因,使之相续不断,成为轮回不已的枢纽,否则生命的死亡将导致果报的断灭,轮回就无法实现,这个能执取结生相续的识就是阿赖耶识。

  [卷五]

  二、所知相分,明所变三性境

  持松认为,以上既然已经辨明了染净都是由心变所致,那么染净的体相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这个不搞清楚,修行的话就不知道如何把握,在诸法中就会兴增…

《解读《摄大乘论义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密林诗词(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