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讀《攝大乘論義記》▪P2

  ..續本文上一頁

  3.安立次第。十相殊勝有次第道理,不容增減,不容紊雜。

  [卷二]

  第二部、別解殊勝。

  第一章、二分解能變所變二種境

  一、初所知依分,明能變唯識境

  1.辨名

  ① 辨異名

  A.所知依及阿賴耶。所知依,又名阿賴耶識,見于《阿毗達磨大乘經》。

  B.阿陀耶。又名阿陀耶識,見于《解深密經》。

  C.心。世尊在大小乘經中都有宣說,含心、意、識叁個概念。

  ②問答料簡

  A.問。爲什麼在聲聞乘中不說“心”名“阿賴耶識”“阿陀那識”的呢?

  B.答

  a. 深細不說

  (1) 明聲聞智劣。聲聞乘不于一切境智處轉,只斷煩惱障不斷所知障,只求自身解脫。故佛單說心,不再爲其說深細境界。

  (2)顯菩薩智勝。菩薩定于一切境智處轉,二障俱斷,自他兩利。故佛要爲說這甚深境界。

  b. 密意已說

  (1)總標。在聲聞乘中雖未明言,亦曾以方便言之,故稱異門密意。

  (2)證釋。有以下四處。

  (a)增一經。稱“阿賴耶”。

  (b)四德經。稱“阿賴耶識”。

  (c)大衆部。稱“根本識”。

  (d)化地部。稱“窮生死蘊”。

  ③結顯。從以上可以看出,阿賴耶識,名雖因時因義而不同,其體則一也。如此異門廣顯,當然就有安立的必要了。

  ④破執

  A.破彼計非

  a. 破計。計者,計度之意,即以自己的妄心分別來推度判斷事物的義理,通俗地講,計就是算計。

  (1)破濫義。認爲心、意、識是義一文異。

  (2)破異解。把“五取蘊”、“貪俱樂受”、“薩迦耶見”也名之爲阿賴耶。

  b.斥非。上述謬執諸師,所依之教爲不了義,所證之理爲粗淺道,雖安立阿賴耶名,也不會有殊勝相應。

  B.約教申理

  a.約教。菩薩可立此名,而聲聞乘不可立此名。

  b.對顯。以上所執,都不是衆生真愛著處,不可名之爲阿賴耶。阿賴耶識是真愛著處,故可成立。

  b. 結成。故安立阿賴耶識名阿賴耶,成就最勝。

  以上辨阿賴耶名結束了。

  2.釋相。

  ①結前生起。阿賴耶識名已立,然其本體相狀如何呢?

  ②廣釋其義

  A. 叁相。自相、因相、果相。

  自相是體,因相果相是勢用。一自相,由于阿賴耶識從無始來,能夠受到一切雜染諸法的熏習,熏習而成爲種子,這種子又會産生現行的雜染諸法,這種生起的功能,就稱爲自相;二因相,由于前述自相中諸法所熏習而成的種子存藏于阿賴耶識中,就象種子播種在田裏了,所以阿賴耶識在任何時間都會産生現行的雜染諸法,這稱爲因相,自相講的是功能,因相講的是條件;叁果相,這種無始來的現行雜染諸法又能不斷地熏習阿賴耶識而成爲種子,無始來種子也能起現行,這就是果相。

  B.熏習。讓種識生長,稱爲熏習。有“能熏習”和“所熏習”兩層意思。七識爲能熏習,阿賴耶識爲所熏習。

  [卷叁]

  C.不一異。阿賴耶識中既含雜染諸法種子,那麼是否其中的差別可見呢?既然阿賴耶識名爲一切種子識,那麼是否其中又無差別了呢?回答是非相同,也非不相同。

  D.互爲因果。阿賴耶以諸法爲因,諸法同時又以阿賴耶爲因。

  E.因果別不別。受到熏習的阿賴耶並看不出有種種雜染外相,而果生現行的時候卻有種種差別,豈不是一因而有多果嗎?其實,阿賴耶識被熏習時是無記性、無異雜的,但到了果熟時,就有了諸法差別之因性的體現,這裏就要講緣起的道理。全部的佛法,其實也就是建立在緣起這個道理上面的。

  F.緣起。

  a.總贊深細。象以下所說的緣起的道理,在大乘佛法中既深不可測,也細微難知。

  b.別列廣釋

  (1) 明緣起差別。有二緣起,一分別自性緣起,是因緣;二分別愛非愛緣起,是業力。

  (2) 明種子差別。種子有兩種,外種子和內種子。成爲種子須具備的六個條件:刹那滅、俱有、恒隨轉、決定、待衆緣、唯能引自果。

  (3)明受用緣起差別

  G.四緣。因緣、增上緣、所緣緣、等無間緣。

  a.離辨。第一緣起之互爲因緣、第二緣起之增上緣、受用緣起之所緣緣、等無間緣。

  c. 合明。叁種緣起,具有四緣。

  以上釋相結束了。

  3.證成。

  ①問答決擇正理。異部諸師,對于阿賴耶識多懷疑慮,前面所談的名和相,他們雖然相信是存在的,但是他們又算計是不是在轉識(前七識)中就能安立上述名相,而不必由阿賴耶識決定呢?無著回答說,如果不承認阿賴耶能夠決定這些,那麼叁種雜染,二種清淨,以及滅定,就都無所依存,無法成立了。

  ②依次廣顯其相。不以阿賴耶識爲種子,雜染就不成有六種。

  A.煩惱雜染不成。不成,即不能成因。

  總明不成。現行煩惱等,熏習煩惱等種子時,這種子以阿賴耶爲體的話就能受熏持種,才是正理,如果以六識身爲體,就不能受熏持種。

  詳辨不成。以轉識明不成,以界地往還明不成,以無染心後明不成。“熏習之義,必須能所和合,俱生俱滅,方得成就。今既自體還熏自體,則誰爲自體能熏一分?誰爲自體所熏一分?

  B.業雜染不成

  徵。

  釋。行爲緣識,是進行叁業的識,即福業、不福業和不動業,此識不能相應,造成業雜染不成。如果不承認有阿賴耶識的存在,那麼“此速生速滅之叁業熏心,將于何處安立,而爲識支?若言安立于六識中,是義不然,以彼間斷,不能任持所有熏習,爲緣不成”。

  [卷四]

  C.生雜染不成。叁界五趣有情,初結生時,相續之心,若離阿賴耶則不成就。

  D.世間清淨不成

  E.出世清淨不成

  F.明滅定而識不離身

  ③結成所立正理

  A.反結

  B.順結

  ④偈頌徵責轉依。

  A.徵計。有一頌。“菩薩于淨心,遠離于五識,無余心轉依,雲何汝當作。”持松解釋說,你如果不承認阿賴耶識,那麼轉識和轉依就不可能。淨心,是跟出世對治相應的無漏善意識。菩薩在這樣的心裏面,沒有眼等五識。無余,就是講,在能治無漏善意識當中,沒有其他的所治的世間有漏善意識了。心轉依,即此心轉舍掉雜染依,轉成爲清淨依。如果沒有阿賴耶爲染種子,你將轉舍掉誰的雜染呢?如果沒有阿賴耶的清淨,你又將轉成爲誰的清淨呢?煩惱能令人落入于叁惡道,故稱漏,因此稱有煩惱之法爲有漏;稱離煩惱垢染之清淨法爲無漏,如涅槃、菩提,與一切能斷除叁界煩惱之法,均屬無漏。

  B.破計

  a.破對治爲轉依。有一頌。“若對治轉依,非斷故不成。果因無差別,于永斷成過。”持松解釋說,如果你固執地認爲對治就是轉依,這是沒有道理的,爲什麼呢?因爲雜染永斷才叫做轉依,能夠對治,只是說存在永斷的因素,但並不就是永斷,怎麼能叫做轉依呢?如果根據你的想法,那麼結果與原因就沒有什麼差別了。因爲果是永斷,稱爲涅般,因是對治,稱爲聖道,如果說對治就是轉依的話,則對治剛剛産生,涅般就已到來。果因一體,豈非大錯特錯?

  b.破轉識爲轉依。有一頌。“無種或無體,若許爲轉依,無彼二無故,轉依不應理。”持松解釋說,沒有種子,或者沒有轉識之體而轉依,這種情況可能嗎?雜染轉識,在此淨心位裏面,本來就沒有,就不能通過修行來滅除,體既然沒有,又怎麼能去消除這樣的種子呢?沒有的東西,就不可以去滅除,功效無法施展,還能期望有轉依的結果嗎?以上證成結束。對阿賴耶識的論證,在《瑜伽師地論》等中僅僅用很少的篇幅,作簡略的敘述。本論在這個基礎上,刪去意思不明及重複的部份,結合經教和現實的需要,加以補充說明,爲後來《成唯識論》的五教十證奠定了理論基礎。

  4.明生起差別

  ①總徵列

  A.徵。阿賴耶識究竟它的緣起品類差別如何呢?

  B.舉數列名。

  a.舉數。有叁種,或四種。

  b.列名。有叁種熏習差別,名言熏習、我見熏習、有支熏習;有四種事用差別,見下。

  ②別解事用差別

  A.引發差別。引爲引生,發謂發現。

  B.異熟差別。異謂變異前因,熟謂後果成熟。

  C.緣相差別。緣相謂第七末那所緣我相。

  D.相貌差別。相貌謂諸有情等同分妄見(衆生迷失了真性之後,便在一切虛妄不實的境界上同受苦樂。)、別業妄見(各別不同的業因所造成的一切虛妄不實的境界)所見之相貌品類。

  5.辨屬無記

  ①問。此法既能感善惡二法之果,爲什麼又既非善惡(無記),又非雜染(無覆)呢?

  ②答。此識既是果報之主,善也好,惡也好,它都能容納。如果它對善惡都有記憶,就會對善惡有反向的排斥,這樣的話,善惡果報就無法成就了。

  ③結。異熟果善的,或者是不善的,都會導致雜染還滅無法成就,所以,這異熟果必須是無覆無記的。“異熟果”解釋爲前世所作善、惡之因,招感今世苦、樂之果;今世所作善、惡之因,亦招感來世苦、樂之果,故稱異熟果。故阿賴耶識亦名異熟識,是總報體。

  以上所知依分明能變唯識境解讀完了。

  總結一下這一節的內容,主要是討論阿賴耶識這個概念。它是八識中的第八識,是一切種子識,從辨名、釋相、證成、明生死差別和辨屬無記這五方面的進行分析,可以看出,阿賴耶識非但是《攝大乘論》中討論的主要內容,也是全部唯識學的基礎。太虛在《阿陀那識論》中說,此識爲“聖凡總依,真妄根本;唯識宗義,恃此以明”。

  因爲佛教是講究輪回的學說,這種輪回,基于一個恒行而不間斷的“識”在其中執取煩惱、業因,使之相續不斷,成爲輪回不已的樞紐,否則生命的死亡將導致果報的斷滅,輪回就無法實現,這個能執取結生相續的識就是阿賴耶識。

  [卷五]

  二、所知相分,明所變叁性境

  持松認爲,以上既然已經辨明了染淨都是由心變所致,那麼染淨的體相究竟是什麼樣的呢?這個不搞清楚,修行的話就不知道如何把握,在諸法中就會興增…

《解讀《攝大乘論義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密林詩詞(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