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摄大乘论义记》
持松法师
太虚同陈元白、章太炎[1]等人1918年在上海组织觉社时,出版了《觉社丛刊》,后于1919年12月第五期起改名为《海潮音》,所以持松在《海潮音》上发表《摄大乘论义记》,也应是《海潮音》创刊之始。
《摄大乘论》源于《阿毗达磨[2]大乘经》的摄大乘品,是印度僧人无著依品而造之论,讲的是大乘有别于小乘、不共小乘的十相殊胜,然从本论的体裁内容看,无著的略释,决非注疏式的释论;也不拘泥的限于一经,而广引华严、般若、解深密、方广、思益梵天所问等经,瑜珈、大乘庄严经、辨中边、分别瑜珈等论。可以说,本论是采取十种殊胜的组织形式,要略地通论了大乘法门的宗要。
无著是古印度佛教哲学家,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理论体系的建立者之一。生于北印度犍陀罗国的布路沙城(意译丈夫城),属婆罗门种姓。初习小乘,在说一切有部出家;又从宾头卢学习小乘空观理论。其后在中印度阿陀国改信大乘,弘扬《瑜伽师地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辨中边论》、《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等。其主要的佛学思想,概括在他的《摄大乘论》一书中。
所谓十相殊胜,就是说有十个方面的超越之处,这十个方面用一首颂来概括,那就是“所知依及所知相,彼入因果彼修异。三学彼果断及智,最上乘摄是殊胜”。
大乘是成佛的法门,是开一切智之教宗;小乘则是灰身灭智,求空寂之涅槃之教。摄者,蕴积、苞含、摄藏、掌控、归纳之意,摄大乘者,谓大乘的内容很多,但就十相殊相而言,全部的大乘佛法已能究竟。大乘学者能通过本论不仅得到的是唯识学方面的收获,也能得到全部大乘的一些基本要义,所以持松一开始就选择了这部论著来进行重新诠释,也可以说是对他以往所学的做了一次整理。正象持松在卷首的颂中所写:
稽首正徧知,难思摄大乘。
及阿僧伽主,一切开导者。
我今以凡情,辄窥此圣教。
愿垂冥资护,令不违正理。
普施法界众,咸了唯识性。
正徧知是佛十号之一。阿僧伽是无著菩萨的梵名。稽首、难思是敬重和赞叹语。此颂的意思是说,尊敬的佛祖、不可思议的《摄大乘论》以及无著菩萨,和一切先哲,我现在斗胆要用凡人的心情来擅自研判这门庄严的教义,希望得到你们的佑护,能让我不致于违背了正信的佛理,能让广大的佛门弟子,都能够了解唯识这门学问!
弥勒、无著和世亲,构成了法相唯识学的三位一体。
弥勒,又被译成慈氏,他所说的法,都被其弟子无著所记录,无著所记录的,又被无著的弟子世亲所诠释,研究法相唯识学,无疑当以无着为中心。
无著的思想,确也是法相唯识中最根本的。源于瑜珈一系的法相唯识学说,其所依经典,即以《瑜珈师地论》为本,以《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珈论》等十论为支的所谓“一本十支”为主要典籍。
持松是根据玄奘法师的三卷译本给学僧讲授无著的这部论著的,感到它的措词奥衍,陈义深微,所以,“仰遵古制,重述斯文,罗覆句义,钻研异同,惟期施诸来哲,得所依凭。”
义记共分十门十卷,十门者,一教兴所因,二藏乘所摄,三显教分齐,四所被机宜,五能诠体性,六所诠宗趣,七释论题目,八造论时节,九翻译年代,十随文解释。
持松在教兴所因中引世亲的话说,“今造此论,有所为者,为欲开晓无知者故”,持松对无知作了这样的解释:“无知有二,一外道无知,二小乘无知。外道无知者,以佛灭后,外道竞兴,魔说纷扰,毁呰正法,为破彼等令归正故。如所知依分中,释阿赖耶识缘起,显其愚执,以彼不了赖耶三相,譬如生盲,不达象体,以致分别自性为因,或有分别宿作为因,或有分别自在变化为因,乃至复有分别我为作者,我为受者,今悉开示,令彼知非故。小乘无知者,诸声闻等不信于大,今欲破彼遍执,令向大故。”在这里,持松对外道无知着重举了所知依的例子,阿赖耶识是全部大乘的关键所在,如果不承认有阿赖耶识,或者不能很正确地认识阿赖耶识的话,就无法了解修行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礼佛诵经一辈子,都没有使自己的本识由杂染转依为清净。而小乘无知者,不相信有大乘佛法的存在,以为只要久习声闻乘就能得大菩提果。
持松在第四所被机宜中指出,按照瑜珈等的分类,有五种乘姓,谓声闻、独觉、菩萨、不定、无姓。在宗教的学修上,由于各人种种条件的不同,它的成就也因之而有差别,甚至有不能成就的,于是在印度社会上种姓区别的范畴,也被应用到了宗教里面。1、声闻,闻佛声教而得觉悟,故名声闻。专门修习声闻因,而证声闻果,不想进求佛道,是名声闻乘定姓。2、独觉(又称缘觉),是观察思维因缘生灭的法和理,契证真实灭谛,专门修习缘觉因,而证缘觉果,更不进求佛道,在大乘看来,这只是独善其身而不拯救众生,故名独觉。3、菩萨,悲智双运,冤亲等观,广利众生,证菩提果。以上三种统称“三乘”。4、不定,指具有三乘本有种子,遇缘薰习,修行不定。若近声闻,就修习声闻法,若近缘觉,则修习缘觉法,若近菩萨,又修习菩萨法,究竟达到何种果位,不能肯定,是名不定。5、无姓,指无善根种子,生成邪见,拨无因果,不受化度,不求解脱,甘溺生死,是名无姓,又名一阐提。谓不信佛法,无佛种姓,永远沉沦生死苦海,虽然能修得人天胜妙果报,却永远不能成佛。所以,世尊此论单为菩萨及不定宣说,而独觉、声闻、无姓都没有得到世尊的施化。
卷一为十相纲要,卷二至卷四,详释阿赖耶识,即所知依分,卷五至卷七,详释三相,即所知相分,卷七入所知相分,释唯有识性,卷八彼入因果分,修习六种波罗密多,卷八至卷九彼修差别分,明菩萨十地,卷九三增上学分,卷十彼果断及彼果智分。
现将《摄大乘论义记》纲目略述如下:
此论全文,总有三科,第一科叙起分,第二科正释分,第三科指结分。
又第二科正释分中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统叙宗纲,第二部别解殊胜。
又第二部别解殊胜中分为三章,第一章二分解能变所变二种境;第二章入所知相下有六分,解唯识因果差别三学之行;第三章彼果断及彼果智二分,解转依三身二种果。
[卷一]
第一科、叙起分
十门深义,浩博无涯,倘非预示总纲,何由得其要领。
第二科、正释分
第一部、统叙宗纲,
在本部中,持松分总标论体和委释因由两个方面解说了《摄大乘论》就十相殊胜的所要讲述的内容,释语简明扼要,脉络清楚。十相殊胜的内容,它们彼此之间的主次和联系通过持松的表述,十分概括:
一者,所知依。
所知者,就是我们所应该而且可以知道的杂染清净的一切法,也就是三自性。以遍计所执自性属一切染法,圆成实性属一切净法,依他起自性属染净二法,此三性就是我们所应知道和把握的。这个所知它的所依,即它的依据是什么呢?就是阿赖耶识。
二者,所知相。
相者,就是自体的意思,就是所知的三性自体。它的依据既然是阿赖耶识,那它本身三性的体相又是如何的呢?
三者,入所知相。
入谓通达,就是说,通过什么方便的渠道能够通达到所知相,这个渠道就是唯识性观,通过这个观点去认识三性,或者修习这个唯识观去认识三性,才能知道杂染清净的一切法究竟是怎么回事。
四者,彼入因果。
彼入者,就是说要进入到那个唯识性观里面去。因者,是说在六度是进入唯识性观的原因。果者,是说六度又是进入了唯识性观后的结果。因者六度称世间六度,果者六度称出世六度。
五者,彼因果修差别。
彼因果者,就是上面讲的那个世间六度和出世六度。修差别者,就是要在十地的差别中继续修六度。
六者,增上戒。
增上者,就是修学的意思。在十地中要依戒而学,故名增上戒。
七者,增上心。
心者,就是内观之心,就是定。定以一心为体,所以,在十地中,依一心而修诸三摩地,故名增上心。
八者,增上慧。
慧者,就是趣证之慧,就是无分别智。在十地中,依慧而学,故名增上慧。
九者,彼果断。
这里的断有三种,一是最胜广大转故,二是品别与二乘所断品类有差别故,三是身内弃舍烦恼及所知障,果圆满故。此三断就是四涅般中的无住涅般。彼果者,就是上面三学的成果。
十者,彼果智。
无障智,称智殊胜。无分别智,还不能算是无障智。佛智,离一切障及随眠,所以,同无分别智比较而言,是智殊胜。
一、总标论体
在本节中,持松分明依举数、正列十名、结显圣教三方面,既通论了十相殊胜的内容,又阐明了这十相殊胜
1.明依举数。十相殊胜。
2.正列十名。一所知依、二所知相、三入所知相、四彼入因果、五彼因果修修差别、六增上戒、七增上心、八增上慧、九彼果断、十彼果智。
3.结显圣教。以上所列十相殊胜,显于大乘,世尊但为菩萨宣说,未尝为凡庸而说。
二、委释因由
1.显其安立[3]。十大殊相,在声闻乘中不见佛说,唯在大乘中处处见说,其中,阿赖耶识,名所知依体;三种自性,名所知相体;唯识性,名入所知相体;六种波罗密多,名彼入因果体;菩萨十地,名彼因果修差别体;三摩地,名增上心体;无分别智,名增上慧体;无住涅般,名彼果断体;三种佛身,名彼果智体。
2.正示超胜。声闻乘非大乘,有人把声闻乘也看作是大乘,认为只要久习声闻乘,照样可以获得大菩提果。《庄严经论》中就谈到过声闻乘与大乘的五种相违,一发心异,二教授异,三方便异,四住持异,五时节异。所以,不应以小乘行而得大果,只有大乘佛法,才能证得一切智智。…
《解读《摄大乘论义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