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讀《攝大乘論義記》

  解讀《攝大乘論義記》

  持松法師

  太虛同陳元白、章太炎[1]等人1918年在上海組織覺社時,出版了《覺社叢刊》,後于1919年12月第五期起改名爲《海潮音》,所以持松在《海潮音》上發表《攝大乘論義記》,也應是《海潮音》創刊之始。

  《攝大乘論》源于《阿毗達磨[2]大乘經》的攝大乘品,是印度僧人無著依品而造之論,講的是大乘有別于小乘、不共小乘的十相殊勝,然從本論的體裁內容看,無著的略釋,決非注疏式的釋論;也不拘泥的限于一經,而廣引華嚴、般若、解深密、方廣、思益梵天所問等經,瑜珈、大乘莊嚴經、辨中邊、分別瑜珈等論。可以說,本論是采取十種殊勝的組織形式,要略地通論了大乘法門的宗要。

  無著是古印度佛教哲學家,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理論體系的建立者之一。生于北印度犍陀羅國的布路沙城(意譯丈夫城),屬婆羅門種姓。初習小乘,在說一切有部出家;又從賓頭盧學習小乘空觀理論。其後在中印度阿陀國改信大乘,弘揚《瑜伽師地論》、《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辨中邊論》、《大乘莊嚴經論》、《分別瑜伽論》等。其主要的佛學思想,概括在他的《攝大乘論》一書中。

  所謂十相殊勝,就是說有十個方面的超越之處,這十個方面用一首頌來概括,那就是“所知依及所知相,彼入因果彼修異。叁學彼果斷及智,最上乘攝是殊勝”。

  大乘是成佛的法門,是開一切智之教宗;小乘則是灰身滅智,求空寂之涅槃之教。攝者,蘊積、苞含、攝藏、掌控、歸納之意,攝大乘者,謂大乘的內容很多,但就十相殊相而言,全部的大乘佛法已能究竟。大乘學者能通過本論不僅得到的是唯識學方面的收獲,也能得到全部大乘的一些基本要義,所以持松一開始就選擇了這部論著來進行重新诠釋,也可以說是對他以往所學的做了一次整理。正象持松在卷首的頌中所寫:

  稽首正徧知,難思攝大乘。

  及阿僧伽主,一切開導者。

  我今以凡情,辄窺此聖教。

  願垂冥資護,令不違正理。

  普施法界衆,鹹了唯識性。

  正徧知是佛十號之一。阿僧伽是無著菩薩的梵名。稽首、難思是敬重和贊歎語。此頌的意思是說,尊敬的佛祖、不可思議的《攝大乘論》以及無著菩薩,和一切先哲,我現在鬥膽要用凡人的心情來擅自研判這門莊嚴的教義,希望得到你們的佑護,能讓我不致于違背了正信的佛理,能讓廣大的佛門弟子,都能夠了解唯識這門學問!

  彌勒、無著和世親,構成了法相唯識學的叁位一體。

  彌勒,又被譯成慈氏,他所說的法,都被其弟子無著所記錄,無著所記錄的,又被無著的弟子世親所诠釋,研究法相唯識學,無疑當以無著爲中心。

  無著的思想,確也是法相唯識中最根本的。源于瑜珈一系的法相唯識學說,其所依經典,即以《瑜珈師地論》爲本,以《百法明門論》、《五蘊論》、《顯揚聖教論》、《攝大乘論》、《雜集論》、《辨中邊論》、《唯識二十論》、《唯識叁十頌》、《大乘莊嚴經論》、《分別瑜珈論》等十論爲支的所謂“一本十支”爲主要典籍。

  持松是根據玄奘法師的叁卷譯本給學僧講授無著的這部論著的,感到它的措詞奧衍,陳義深微,所以,“仰遵古製,重述斯文,羅覆句義,鑽研異同,惟期施諸來哲,得所依憑。”

  義記共分十門十卷,十門者,一教興所因,二藏乘所攝,叁顯教分齊,四所被機宜,五能诠體性,六所诠宗趣,七釋論題目,八造論時節,九翻譯年代,十隨文解釋。

  持松在教興所因中引世親的話說,“今造此論,有所爲者,爲欲開曉無知者故”,持松對無知作了這樣的解釋:“無知有二,一外道無知,二小乘無知。外道無知者,以佛滅後,外道競興,魔說紛擾,毀呰正法,爲破彼等令歸正故。如所知依分中,釋阿賴耶識緣起,顯其愚執,以彼不了賴耶叁相,譬如生盲,不達象體,以致分別自性爲因,或有分別宿作爲因,或有分別自在變化爲因,乃至複有分別我爲作者,我爲受者,今悉開示,令彼知非故。小乘無知者,諸聲聞等不信于大,今欲破彼遍執,令向大故。”在這裏,持松對外道無知著重舉了所知依的例子,阿賴耶識是全部大乘的關鍵所在,如果不承認有阿賴耶識,或者不能很正確地認識阿賴耶識的話,就無法了解修行的真正目的是什麼,禮佛誦經一輩子,都沒有使自己的本識由雜染轉依爲清淨。而小乘無知者,不相信有大乘佛法的存在,以爲只要久習聲聞乘就能得大菩提果。

  持松在第四所被機宜中指出,按照瑜珈等的分類,有五種乘姓,謂聲聞、獨覺、菩薩、不定、無姓。在宗教的學修上,由于各人種種條件的不同,它的成就也因之而有差別,甚至有不能成就的,于是在印度社會上種姓區別的範疇,也被應用到了宗教裏面。1、聲聞,聞佛聲教而得覺悟,故名聲聞。專門修習聲聞因,而證聲聞果,不想進求佛道,是名聲聞乘定姓。2、獨覺(又稱緣覺),是觀察思維因緣生滅的法和理,契證真實滅谛,專門修習緣覺因,而證緣覺果,更不進求佛道,在大乘看來,這只是獨善其身而不拯救衆生,故名獨覺。3、菩薩,悲智雙運,冤親等觀,廣利衆生,證菩提果。以上叁種統稱“叁乘”。4、不定,指具有叁乘本有種子,遇緣薰習,修行不定。若近聲聞,就修習聲聞法,若近緣覺,則修習緣覺法,若近菩薩,又修習菩薩法,究竟達到何種果位,不能肯定,是名不定。5、無姓,指無善根種子,生成邪見,撥無因果,不受化度,不求解脫,甘溺生死,是名無姓,又名一闡提。謂不信佛法,無佛種姓,永遠沈淪生死苦海,雖然能修得人天勝妙果報,卻永遠不能成佛。所以,世尊此論單爲菩薩及不定宣說,而獨覺、聲聞、無姓都沒有得到世尊的施化。

  卷一爲十相綱要,卷二至卷四,詳釋阿賴耶識,即所知依分,卷五至卷七,詳釋叁相,即所知相分,卷七入所知相分,釋唯有識性,卷八彼入因果分,修習六種波羅密多,卷八至卷九彼修差別分,明菩薩十地,卷九叁增上學分,卷十彼果斷及彼果智分。

  現將《攝大乘論義記》綱目略述如下:

  此論全文,總有叁科,第一科敘起分,第二科正釋分,第叁科指結分。

  又第二科正釋分中分爲二個部分,第一部統敘宗綱,第二部別解殊勝。

  又第二部別解殊勝中分爲叁章,第一章二分解能變所變二種境;第二章入所知相下有六分,解唯識因果差別叁學之行;第叁章彼果斷及彼果智二分,解轉依叁身二種果。

  [卷一]

  第一科、敘起分

  十門深義,浩博無涯,倘非預示總綱,何由得其要領。

  第二科、正釋分

  第一部、統敘宗綱,

  在本部中,持松分總標論體和委釋因由兩個方面解說了《攝大乘論》就十相殊勝的所要講述的內容,釋語簡明扼要,脈絡清楚。十相殊勝的內容,它們彼此之間的主次和聯系通過持松的表述,十分概括:

  一者,所知依。

  所知者,就是我們所應該而且可以知道的雜染清淨的一切法,也就是叁自性。以遍計所執自性屬一切染法,圓成實性屬一切淨法,依他起自性屬染淨二法,此叁性就是我們所應知道和把握的。這個所知它的所依,即它的依據是什麼呢?就是阿賴耶識。

  二者,所知相。

  相者,就是自體的意思,就是所知的叁性自體。它的依據既然是阿賴耶識,那它本身叁性的體相又是如何的呢?

  叁者,入所知相。

  入謂通達,就是說,通過什麼方便的渠道能夠通達到所知相,這個渠道就是唯識性觀,通過這個觀點去認識叁性,或者修習這個唯識觀去認識叁性,才能知道雜染清淨的一切法究竟是怎麼回事。

  四者,彼入因果。

  彼入者,就是說要進入到那個唯識性觀裏面去。因者,是說在六度是進入唯識性觀的原因。果者,是說六度又是進入了唯識性觀後的結果。因者六度稱世間六度,果者六度稱出世六度。

  五者,彼因果修差別。

  彼因果者,就是上面講的那個世間六度和出世六度。修差別者,就是要在十地的差別中繼續修六度。

  六者,增上戒。

  增上者,就是修學的意思。在十地中要依戒而學,故名增上戒。

  七者,增上心。

  心者,就是內觀之心,就是定。定以一心爲體,所以,在十地中,依一心而修諸叁摩地,故名增上心。

  八者,增上慧。

  慧者,就是趣證之慧,就是無分別智。在十地中,依慧而學,故名增上慧。

  九者,彼果斷。

  這裏的斷有叁種,一是最勝廣大轉故,二是品別與二乘所斷品類有差別故,叁是身內棄舍煩惱及所知障,果圓滿故。此叁斷就是四涅般中的無住涅般。彼果者,就是上面叁學的成果。

  十者,彼果智。

  無障智,稱智殊勝。無分別智,還不能算是無障智。佛智,離一切障及隨眠,所以,同無分別智比較而言,是智殊勝。

  一、總標論體

  在本節中,持松分明依舉數、正列十名、結顯聖教叁方面,既通論了十相殊勝的內容,又闡明了這十相殊勝

  1.明依舉數。十相殊勝。

  2.正列十名。一所知依、二所知相、叁入所知相、四彼入因果、五彼因果修修差別、六增上戒、七增上心、八增上慧、九彼果斷、十彼果智。

  3.結顯聖教。以上所列十相殊勝,顯于大乘,世尊但爲菩薩宣說,未嘗爲凡庸而說。

  二、委釋因由

  1.顯其安立[3]。十大殊相,在聲聞乘中不見佛說,唯在大乘中處處見說,其中,阿賴耶識,名所知依體;叁種自性,名所知相體;唯識性,名入所知相體;六種波羅密多,名彼入因果體;菩薩十地,名彼因果修差別體;叁摩地,名增上心體;無分別智,名增上慧體;無住涅般,名彼果斷體;叁種佛身,名彼果智體。

  2.正示超勝。聲聞乘非大乘,有人把聲聞乘也看作是大乘,認爲只要久習聲聞乘,照樣可以獲得大菩提果。《莊嚴經論》中就談到過聲聞乘與大乘的五種相違,一發心異,二教授異,叁方便異,四住持異,五時節異。所以,不應以小乘行而得大果,只有大乘佛法,才能證得一切智智。…

《解讀《攝大乘論義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密林詩詞(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