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讀《攝大乘論義記》▪P3

  ..續本文上一頁益,或者起損減;或者覺得圓實成就的真相看不到,就會産生懷疑;或者堅執遍計妄加分別。這樣的話,想要修行的人因爲得不到引導,而無法獲得最高成就,那是多麼遺憾的事情啊。所以,在這裏要清楚地辨明叁自性,使大家認識到依他之遍計虛妄應當去除,依他之圓成真實應當樹立,“不至蹈邪途而奔小徑”。

  1.結前標起。所知相略有叁種。

  2.隨標別釋

  ①正解所標叁相

  A.釋相

  a.總釋

  (1)依他起相。阿賴耶識爲種子,依照虛妄分別所攝諸識,而顯現的無所有非真實義的因緣。

  (2)遍計執相。實際上不是這樣的事情而無法真實地體現出來,卻仍然執著于其中。

  (3)圓成實相。如果能在依他起相中,對于種種虛妄不實之相能了知是幻,不予執有,此不實之相本無所有,就能自行永斷,由此而顯現的真如實性,稱爲圓成實相。

  b.委示

  (1)總示能所差別。六內界、六外界、六識界,共十八界,有世、數、處、言說、自他差別、善趣惡趣死生識六種差別。

  (2)別示能所唯識。皆唯有識,無有境界。

  B.明差別

  a.總明諸識之相。身識,身者識,受者識,所受識,能受識。差別而轉余識,余識即世、數、處、言說、自他差別、善趣惡趣死生識。

  c. 別明諸識唯識

  甲、徵問諸識唯識之由。

  甲1,以意識攝前識。叁相對顯立意識、引他說證唯意識。

  甲2,以賴耶攝諸識。

  甲3,結成諸識唯識。因爲阿賴耶識有相見二分的原因,所以安立諸識,在于離開阿賴耶識之外,再沒有相見二分,所以成唯識。

  乙、徵問諸義非有之由。

  乙1,設難。現實中看到的諸色分明存在,怎麼來了解它非實有呢?

  乙2,答釋。由于成就不同,菩薩具叁種勝智一種隨轉妙智,已得無分別智,故一切諸義皆不顯現。

  C.明分別

  a.統論叁姓名義

  b.別明遍計能所。一切識所行之境皆能思量蔔度,稱能遍計,而依他起自性,稱所遍計。

  c.辨叁性一異。爲異爲不異。

  d.明體類差別。依他起二種,遍計所執二種,圓成實性二種。

  [卷六]

  e.總攝分別。略有十種,一根本分別、二緣相分別、叁顯相分別、四緣相變異分別、五顯相變異分別、六他引分別、七不如理分別、八如理分別、九執著分別、十散動分別。

  f.質叁性互成。叁自性不成無差別。

  g.問現法同體。稱體相違,多體相違,雜體相違。

  h.明依他不無

  i.引教辨叁性體性。《方廣經》中有四清淨法,一自性清淨,二離垢清淨,叁得此道清淨,四生此境清淨。此四清淨,于大乘呂皆屬圓成。

  j.徵問重顯依他喻相。

  k.引教明依他從緣。一引《梵問經》明從生死涅般緣,二引《阿毗達磨經》明從雜染清淨緣,叁引諸處所說明從一切相待緣。

  D.明意趣秘密

  a.總標。四種意趣,四種秘密。一切佛言,應隨決了(明白)。

  b.牒釋

  (1)意趣。平等、別時、別義、補特伽羅意樂四意趣。

  (2)秘密。令入、法相、對治、轉變四秘密。

  ②開曉造釋法軌

  A.示相標列。解釋一切大乘法,亦須以八識叁性爲軌式。

  B.別釋叁相

  a.緣起。叁種緣起。

  b.緣生。相由緣生。

  c.語義

  (1)標示。先說初句,後以余句分別顯示。

  (2)別釋。德處,以初句果德爲本,以衆果德言而釋一果德義;義處,以初句行業爲本,以多行業句釋一行業義。

  (a)釋德處

  標一德爲本。最勝清淨之覺慧,是佛功德。

  以衆德解釋。自利利他之德。

  重顯衆德之相。最清淨覺是佛二十一種功德所顯示。

  [卷七]

  (b)釋義處

  總標。與叁十二法相應得菩薩名,不相應則不得名。

  別釋。一標一行業爲本,二以多行業解釋,叁重顯多業之相。

  (c)以偈重顯。“由最初句故,句別德種類。由最初句故,句別義差別。”

  第二章、入所知相下有六分,解唯識因果差別叁學之行

  上來明八識叁性,爲期果者應知之境。

  此下資糧加行等,乃至修習位,爲期果者應習之行。

  持松認爲,“若知而不行,則無始戲論名言之俱生二障、虛妄分別所起之分別二障、種子現行,皆無由斷。若是則豈徒無因而有果哉”。

  一、一分诠資加位

  1.總明

  ①明所入觀體。入者,悟入。這是以多聞熏習爲種子,以所聞之正理而起之覺觀。

  ②明能入觀人。善備福智資糧菩薩。

  ③明觀所入位。四處位,一勝解行地,二見道位,叁修道位,四究竟道位。

  2.別示

  ①資糧

  A.總顯入因。善根力所任持、叁種相練磨心、斷四處、緣法義爲境,止觀無間,尊重造修。

  B.別顯地位

  a.叁種練磨。其一,針對廣深退屈,要看到無量世界無量衆生,刹那間證得菩提者不計其數,他們既然可以,我又爲何不可?其二,針對難修退屈,要使自己獲得意樂,再修習此行門就覺得不難,而且必定獲得圓滿。其叁,針對難證退屈,聞諸人修有障善,得果尚實,何況我今修無障善,又豈會沒有證果呢?所以有叁頌,“人趣諸有情,處數皆無量,念念證等覺,故不應退屈”、“諸淨心意樂,能修行施等。此勝者已得,故能修施等”、“善者于死時,得隨樂自滿。勝善由永斷,圓滿雲何無”。

  b.斷除四處。二乘作意,但求自了,舍利他事,故須斷之;邪慧疑謬,若說諸法無性,即信知依遍計執說,若說如幻等,即信知依依他起說,若說真如實際,即信知依圓成實說,猶豫動搖,故須斷之;我我所執,名爲邪執,不滅此執,不能入唯識四位;分別諸相,六塵安立于一切境相之中,只有無所作意,無所分別,才能入四位,有一頌,“現前自然住,安立一切相。智者不分別,得最上菩提”。

  c.緣法義境。先辨入道之因:聞熏習種類、如理作意、所攝似法似義、有見意言四種。再顯入道功用,即以下加行。

  ②加行

  A.加行方便。四種尋思,四種如實遍智,便能悟入唯有識 性。

  B.方便獲益。入極喜地,菩薩見道。

  C.加行地位。明入觀所爲,顯四善根位。

  D.修行料簡。修行證得叁種佛身之相;修行十一種差別;觀智無義方便。

  E.引證顯成。引《分別瑜珈論》及顯五位。

  [卷八]

  二、一分诠通達位

  前面已經了解了所知殊勝,但還沒有了解這殊勝的原因,以及能夠獲得的果德是什麼。所以接下來就談這些問題。

  1.因果位

  ①問答總相。因果總有六度。謂六種波羅密多。

  ②別辨因果

  2.立數。六種波羅密多。

  3.立相。清淨增上意樂有七種相,謂資糧相、堪忍相、所緣相、作意相、自體相、瑞相相、勝利相。

  ①明六勝。一由所依最勝,二由事最勝,叁由處最勝,四由方便善巧最勝,五由回向最勝,六由清淨最勝。

  ②明四句。是施而非波羅密多、是波羅密多而非施、是施亦是波羅密多、非施亦非波羅密多。

  4.次第。六種波羅密多,前波羅密多隨順生後波羅密多。

  5.訓詞。通名波羅密多,別名即施、戒、忍、精進、靜慮、慧。

  6.修習

  ①問答標列。菩薩之所以跟二乘修習者不同的地方,略有五種修習法,一現起加行修,二勝解修,叁作意修,四方便善巧修,五成所作事修。

  ②釋成修相

  A.通解五種。

  B.別解作意

  a.敘其差別。叁種作意,是修行之本,以六種意樂莊嚴攝持,令此作意轉更增明。

  b.釋差別所攝。六種意樂。

  7.差別。施、戒、忍、精進、靜慮、慧各有叁品。

  8.相攝。由此能攝一切善法,其相故,隨順故,等流故。

  9.所治。所治攝諸雜染,此相故,此因故,此果故。

  10.功德。

  ①同世間勝。六同:富貴、大生、大朋大屬之所、廣大事業加行成就之所、無諸惱害性薄塵垢之所、善知一切工論明處之所。

  ②異世間勝。叁異:無罪勝生、安坐妙菩提座、能現作一切有情一切義利。

  11.互決擇。六種波羅密多十門分別的最後一項。

  ①引聖說。如來于《般若經》等經中,說叁十六句。謂六度波羅密多,一度具六,六度則成叁十六句。

  ②顯意趣。修一種波羅密多時,一切波羅密多都相助爲修,互相助成如是意趣。

  12.總攝。有一頌,“數相及次第,訓詞修差別。攝所治功德,互決擇應知”。

  有人問,還沒有到達初地,如何說稱見道?此分既通因果,爲什麼要單單說見道?持松的回答是,世第一法,一刹那間即爲見道,雖到了初地但並沒有住定的緣故。然而這樣的判別,本來是沒有一定的約定,僅僅是就功用而言,說它是見道罷了。

  叁、有四分诠修習位

  前面雖然已經說過了六度因果差別,在資加爲因,在見道爲果,但尚未了解修習的差別,所以要問,修習的差別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1.明諸地

  ①對治。修位有十地之別,對治十種無明所治障。

  ②立名。極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卷九]

  ③得相。十地有四種相,一得勝解,二得正行,叁得通達,四得成滿。

  ④修相

  A.止觀修相

  a.徵列五修因。集總修、無相修、無功用修、熾盛修、無喜足修。

  b.成辦五修果。一斷二障,二得法樂,叁達法相,四順解脫,五成勝因。

  B.十度修相

  a.增勝別修。十地中別修十種波羅密多,除前六度波羅密多于前六地所修,後四地所修爲方便善巧波羅密多、願波羅密多、力波羅密多、智波羅密多。

  b.隨分總修。十地法門,皆攝在波羅密多藏中,一切大乘教法,通名波羅密多藏。一切地中,並不修習一切波羅密多,十種而已。

  ⑤修時

  A.叁劫得名別。有五種補特伽羅,經叁無數大劫。清淨增上意樂行補特伽羅、有相行補特伽羅、無相有功用行補特伽羅、無功用行補特伽羅、…

《解讀《攝大乘論義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密林詩詞(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