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乘决疑论
知归学人 彭际清 述
予初习儒书。执泥文字。效昌黎韩氏语。妄著论排佛。然实未知佛之为佛。果何如者也。已而究生死之说。瞿然有省。始知回向心地。从宋明诸先辈论学书。窥寻端绪。稍稍识孔颜学脉。而于明道象山阳明梁溪四先生。尤服膺弗失。以四先生深造之旨。证之佛氏。往往而合。然四先生中。独阳明王氏无显然排佛语。而明道象山梁溪所论著。入主出奴。时或不免。岂世出世间。其为道固不可得而同与。抑法海无边。罕能尽其原底与。予畜疑久之。累数年而后决。莲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道于众生。予读孔氏书。得其密意。以易系无方中庸无倚之旨。游于华严藏海。世出世间。圆融无碍。始知此土圣人。多是大权菩萨。方便示现。乃以名字不同。横生异见。斗争无已。不亦大可悲乎。既自信于中。又惧天下万世之疑。不能直决也。因疏畅其说。以解诸儒之惑。以究竟一乘之旨。自四先生外。有显然排佛者。并附论之。
程子曰。佛学只是以生死恐动人。圣贤以生死为本分事。无可惧。故不论生死。知归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然则未闻道而死。其可不谓之虚生乎。夫虚生者。圣人之所甚惧也。是故。学易而假年。发愤而忘老。其为性命之忧。岂不大哉。佛言生死事大。正欲策人闻道耳。何尝怖死哉。故曰不生不灭。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只作寻常本分事说也。
程子曰。传灯录诸人如有达者。临死时决定当寻一尺布裹头而死。必不肯削发胡服而终也。知归子曰。法法不相知。法法不相到。法法空寂。法法平等。如以一尺布为实法。则世间以尺布裹头而死者。其皆得谓之闻道邪。古之人固有断发文身而称中权者。又何说也。不知实际理地。不受一尘。四大本空。尺布何有。若论佛事门中。竿木随身。逢场作戏。其为尺布也。多矣。即安得以我之所余。傲彼之不足也。
程子曰。佛氏之术。其为忠孝仁义。皆以为不得已。直欲和者些秉彝都消杀得尽。然后可以为道。然而毕竟消杀不得。如人之有耳目口鼻。则须有此识。人之有喜怒哀乐。亦其性之自然。今必尽绝为得天真。是丧天真也。知归子曰。此殆非佛氏之言也。佛言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清净海中。本无一法。而不舍一法。忠孝仁义。感而遂通。如谷响应声。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又孰为不得已哉。必以消杀秉汇为佛罪。则未知夫世之能报亲恩者。固未有如佛者也。天佛者非他。觉圆满而已矣。觉圆满故。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胎生。若卵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是之谓穷尽生之流。穷尽生之流者。举十方世界之为人子者而胥觉之矣。是之谓究竟生之原。究竟生之原者。举十方世界之为人父为人母者而胥觉之矣。孝莫大焉。慈莫加焉。姑以其迹言之。净饭王之生也。得无生忍。其歾也。生净居天。而摩邪夫人亦且升天宫。坐道场。为善财童子说菩萨大愿智幻解脱门。使佛不离王宫。正位金轮。其荣施所生。亦不过受宗庙之享。保子孙之祚而已。其遂能断生死苦轮乎哉。耳目口舌之欲。喜怒哀乐之情。苟逐于物。皆私意也。绝之可也。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绝无所绝。是名如来。随顺觉性。其得为丧天真乎。是故。圣之为圣。在于意必固我既亡之后。复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先。亦若是而已矣。
程子曰。今语道。则须待要寂灭湛静。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所贵乎智周天地万物而不遗。又几时要如死灰。所贵动容周旋中礼。又几时要如槁木。知归子曰。吾读华严经。时识得此意。曹溪亦云。第一莫著空。
程子曰。佛以所贱轻施于人。自己不为君臣父子夫妇之道而容人为之。若以率人。是绝类也。知归子曰。有漏国土。妄想所成。圣人因幻起幻。即幻归真。物各付物。原自一丝不挂。一毫不著。尧舜事业。如太山上一点浮云过目。程子亦言之矣。佛方欲普度四生入无余涅槃。又何尝以所贱施人。使人尽从佛教。同入泥洹。不难转五浊。成净土。是则九品莲台。不离当处。永辞胎狱。成就庄严。何忧绝类邪。如谓胎生是实化生为妄。不知混沌初开。始生之人。何胎所出。虱生于肌。萤生于草。浊者既尔。净亦宜然。微者既尔。巨亦宜然。
程子曰。释氏只到止处。无用处。无礼义。又曰。释氏子敬以直内则有之。义以方外则未之有也。故滞固者入于枯槁。疏通者归于放肆。此佛之教所以为隘也。又曰释氏说道。譬如以管窥天。只务直上去。唯见一偏。不见四旁。故不能处事。又曰。释氏唯务上达而无下学。然则其上达处岂有是也。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彼所谓识心见性是也。若存心养性则无之矣。知归子曰。程子此语。以讥定性声闻及豁达狂禅。则诺。真见心者。体用一如。浑无内外。有内有外。则有所住矣。无所住而生其心。故寂而常照。用而常寂。初未尝专内而遗外也。严净毗尼。勤行六度。不尽有为。不住无为。初未尝语上而遗下也。达磨西来。九年面壁。赵州除二时粥饭外。无杂用心。长养护持。其勤若此。谓一知而遂己乎。佛为二乘弟子说沙弥戒比丘戒。为在家二众说五戒八关斋戒。为大乘弟子说菩萨戒。或宽或严。或详或略。大要使人因其所居之位。曲为之防。止恶而进善。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只务直上。岂不信然。然亦何偏之有。乃其示现入山。示行苦行。既成道已。偕诸梵侣。兰若安居。远离喧愦。诚以大火宅中。五欲所缠。八风所鼓。种种退缘。无时暂息。一入此门。绝无挂碍。闻法得果。直至泥洹。是为入道最胜方便。故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其不以此哉。至教相所垂。又往往与儒言相表里。梵网经言孝名为戒。修净业者。以孝养父母为第一福田。而以臣欺君子欺父为大恶。其他概可推矣。或谓由佛之说。一切法空。则忠孝皆为赘设。不知夫忠孝者吾固有之心。非作而致之也。解一切法空。无以后起者汩之。则忠孝亦行所无事而已。而又何赘焉。如不解一切法空。则忠孝翻成系缚。何则。殉于名。激于气。牵于情。与清净心不相应故。然则由佛之道。师其心。勿泥其迹。岂独不戾乎名教。抑深有助焉。异同之论。不可已乎。
程子论地狱曰。至诚贯天地。人尚有不化。焉有立伪教而人可化乎。又曰。释氏之说。其归欺诈。始以世界为幻妄。而谓有天宫。后亦以天为妄。卒归之无。知归子曰。以地狱天宫为伪教者。将谓六经所弗道邪。夫六经之严鬼神。炳如矣。有情焉。有状焉。有言语诏告焉。皇矣上帝。临下有赫。其于人也。或命之。或顾之。或憎且怒之。福极之数。有主之者矣。紫微帝庭。太乙所部。悬象著明。昭昭在上矣。非天宫之证邪。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其生天之谓矣。周公请代武王曰。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使死而无知。公之言其欺诞矣乎。至如鲧之为熊。彭生之为豕。伯有浑良父之为厉。缘业所感。因果无差。是决不可得而泯灭者也。于地狱又何疑焉。夫三界罪福。都由心造。如镜取影。妍丑在人。镜体本虚。影何可得。楞严经明七趣轮转妄想受生。妄想随业。于妙圆明无作本心。都无所著。是故。了心则即幻恒真。迷本则全真是幻。佛说是有。有本不有。佛说是无。无即非无。坐断有无。方明中道。岂边见之所能测乎。
伊川程子曰。释氏要屏事。不问者事合有邪。合无邪。若是合有。又安可屏。若是合无。自然无了。更屏什么。又曰。学佛者都要忘是非。是非安可忘得。自有许多道理。何事忘为。人只为物所役。便苦事多。若物各付物。便役物也。知归子曰。屏事之说。盖为初机学人。未获本明。多诸障碍。故令暂息尘劳。回光自照。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是为入道方便。而非究竟地也。程子亦尝教人静坐矣。不有类于屏事者邪。若真见心者不如此。舍利弗宴坐林中。维摩诘语之言。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是为宴坐。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大鉴亦言。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憺怕。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是名一行三昧。具二三昧。复有何事而可屏邪。至如一切是非。当体空寂。忘则成顽。执亦是病。唯一直心。圆融法界。不起分别。成就庄严。物各付物。其在斯乎。诗云。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又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何是非之可执。亦安用忘为哉。
程子曰。圣人本天。释氏本心。知归子曰。后天而奉天时。是之谓本天。先天而天弗违。又将安本邪。干知大始。亦本心而已矣。
程子曰。若谓既反之气。复将为方伸之气。则殊与天地不相似。天地之化。自然生生不穷。如鼻息然。不必假吸以为呼气。又曰游魂为变。既是变。则存者亡。坚者腐。更无物也。知归子曰。盈天地间。一灵而已矣。气不足以尽之。灵乘气而有生。犹龙乘云而为雨。云有起灭而龙自若也。气有聚散而灵自若也。是故。幽有鬼神。明有圣人。宰制阴阳。役使群动。气为之邪。抑灵为之邪。其必曰灵为之矣。灵为之。是决不可得而散灭者也。如日月然。今日之日。即前日之日。今月之月。即前月之月。如可得而散灭。则天地之化或几乎息矣。且不独人尔。飞走之走。蠢动之族。莫不柄灵以生。既柄灵以生。即皆不可得而散灭者也。然则善恶之报。升沈之果。其理自然。又何疑焉。
程子论佛戒杀生之说曰。儒者有两说。一说天生禽兽本为人食。此说不是。岂有人为虮虱而生…
《一乘决疑论(彭际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