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乘決疑論
知歸學人 彭際清 述
予初習儒書。執泥文字。效昌黎韓氏語。妄著論排佛。然實未知佛之爲佛。果何如者也。已而究生死之說。瞿然有省。始知回向心地。從宋明諸先輩論學書。窺尋端緒。稍稍識孔顔學脈。而于明道象山陽明梁溪四先生。尤服膺弗失。以四先生深造之旨。證之佛氏。往往而合。然四先生中。獨陽明王氏無顯然排佛語。而明道象山梁溪所論著。入主出奴。時或不免。豈世出世間。其爲道固不可得而同與。抑法海無邊。罕能盡其原底與。予畜疑久之。累數年而後決。蓮華經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道于衆生。予讀孔氏書。得其密意。以易系無方中庸無倚之旨。遊于華嚴藏海。世出世間。圓融無礙。始知此土聖人。多是大權菩薩。方便示現。乃以名字不同。橫生異見。鬥爭無已。不亦大可悲乎。既自信于中。又懼天下萬世之疑。不能直決也。因疏暢其說。以解諸儒之惑。以究竟一乘之旨。自四先生外。有顯然排佛者。並附論之。
程子曰。佛學只是以生死恐動人。聖賢以生死爲本分事。無可懼。故不論生死。知歸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然則未聞道而死。其可不謂之虛生乎。夫虛生者。聖人之所甚懼也。是故。學易而假年。發憤而忘老。其爲性命之憂。豈不大哉。佛言生死事大。正欲策人聞道耳。何嘗怖死哉。故曰不生不滅。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只作尋常本分事說也。
程子曰。傳燈錄諸人如有達者。臨死時決定當尋一尺布裹頭而死。必不肯削發胡服而終也。知歸子曰。法法不相知。法法不相到。法法空寂。法法平等。如以一尺布爲實法。則世間以尺布裹頭而死者。其皆得謂之聞道邪。古之人固有斷發文身而稱中權者。又何說也。不知實際理地。不受一塵。四大本空。尺布何有。若論佛事門中。竿木隨身。逢場作戲。其爲尺布也。多矣。即安得以我之所余。傲彼之不足也。
程子曰。佛氏之術。其爲忠孝仁義。皆以爲不得已。直欲和者些秉彜都消殺得盡。然後可以爲道。然而畢竟消殺不得。如人之有耳目口鼻。則須有此識。人之有喜怒哀樂。亦其性之自然。今必盡絕爲得天真。是喪天真也。知歸子曰。此殆非佛氏之言也。佛言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清淨海中。本無一法。而不舍一法。忠孝仁義。感而遂通。如谷響應聲。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又孰爲不得已哉。必以消殺秉彙爲佛罪。則未知夫世之能報親恩者。固未有如佛者也。天佛者非他。覺圓滿而已矣。覺圓滿故。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胎生。若卵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是之謂窮盡生之流。窮盡生之流者。舉十方世界之爲人子者而胥覺之矣。是之謂究竟生之原。究竟生之原者。舉十方世界之爲人父爲人母者而胥覺之矣。孝莫大焉。慈莫加焉。姑以其迹言之。淨飯王之生也。得無生忍。其歾也。生淨居天。而摩邪夫人亦且升天宮。坐道場。爲善財童子說菩薩大願智幻解脫門。使佛不離王宮。正位金輪。其榮施所生。亦不過受宗廟之享。保子孫之祚而已。其遂能斷生死苦輪乎哉。耳目口舌之欲。喜怒哀樂之情。苟逐于物。皆私意也。絕之可也。不斷淫怒癡。亦不與俱。絕無所絕。是名如來。隨順覺性。其得爲喪天真乎。是故。聖之爲聖。在于意必固我既亡之後。複于喜怒哀樂未發之先。亦若是而已矣。
程子曰。今語道。則須待要寂滅湛靜。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所貴乎智周天地萬物而不遺。又幾時要如死灰。所貴動容周旋中禮。又幾時要如槁木。知歸子曰。吾讀華嚴經。時識得此意。曹溪亦雲。第一莫著空。
程子曰。佛以所賤輕施于人。自己不爲君臣父子夫婦之道而容人爲之。若以率人。是絕類也。知歸子曰。有漏國土。妄想所成。聖人因幻起幻。即幻歸真。物各付物。原自一絲不挂。一毫不著。堯舜事業。如太山上一點浮雲過目。程子亦言之矣。佛方欲普度四生入無余涅槃。又何嘗以所賤施人。使人盡從佛教。同入泥洹。不難轉五濁。成淨土。是則九品蓮臺。不離當處。永辭胎獄。成就莊嚴。何憂絕類邪。如謂胎生是實化生爲妄。不知混沌初開。始生之人。何胎所出。虱生于肌。螢生于草。濁者既爾。淨亦宜然。微者既爾。巨亦宜然。
程子曰。釋氏只到止處。無用處。無禮義。又曰。釋氏子敬以直內則有之。義以方外則未之有也。故滯固者入于枯槁。疏通者歸于放肆。此佛之教所以爲隘也。又曰釋氏說道。譬如以管窺天。只務直上去。唯見一偏。不見四旁。故不能處事。又曰。釋氏唯務上達而無下學。然則其上達處豈有是也。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彼所謂識心見性是也。若存心養性則無之矣。知歸子曰。程子此語。以譏定性聲聞及豁達狂禅。則諾。真見心者。體用一如。渾無內外。有內有外。則有所住矣。無所住而生其心。故寂而常照。用而常寂。初未嘗專內而遺外也。嚴淨毗尼。勤行六度。不盡有爲。不住無爲。初未嘗語上而遺下也。達磨西來。九年面壁。趙州除二時粥飯外。無雜用心。長養護持。其勤若此。謂一知而遂己乎。佛爲二乘弟子說沙彌戒比丘戒。爲在家二衆說五戒八關齋戒。爲大乘弟子說菩薩戒。或寬或嚴。或詳或略。大要使人因其所居之位。曲爲之防。止惡而進善。識心達本。解無爲法。只務直上。豈不信然。然亦何偏之有。乃其示現入山。示行苦行。既成道已。偕諸梵侶。蘭若安居。遠離喧愦。誠以大火宅中。五欲所纏。八風所鼓。種種退緣。無時暫息。一入此門。絕無挂礙。聞法得果。直至泥洹。是爲入道最勝方便。故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其不以此哉。至教相所垂。又往往與儒言相表裏。梵網經言孝名爲戒。修淨業者。以孝養父母爲第一福田。而以臣欺君子欺父爲大惡。其他概可推矣。或謂由佛之說。一切法空。則忠孝皆爲贅設。不知夫忠孝者吾固有之心。非作而致之也。解一切法空。無以後起者汩之。則忠孝亦行所無事而已。而又何贅焉。如不解一切法空。則忠孝翻成系縛。何則。殉于名。激于氣。牽于情。與清淨心不相應故。然則由佛之道。師其心。勿泥其迹。豈獨不戾乎名教。抑深有助焉。異同之論。不可已乎。
程子論地獄曰。至誠貫天地。人尚有不化。焉有立僞教而人可化乎。又曰。釋氏之說。其歸欺詐。始以世界爲幻妄。而謂有天宮。後亦以天爲妄。卒歸之無。知歸子曰。以地獄天宮爲僞教者。將謂六經所弗道邪。夫六經之嚴鬼神。炳如矣。有情焉。有狀焉。有言語诏告焉。皇矣上帝。臨下有赫。其于人也。或命之。或顧之。或憎且怒之。福極之數。有主之者矣。紫微帝庭。太乙所部。懸象著明。昭昭在上矣。非天宮之證邪。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其生天之謂矣。周公請代武王曰。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藝。能事鬼神。使死而無知。公之言其欺誕矣乎。至如鲧之爲熊。彭生之爲豕。伯有渾良父之爲厲。緣業所感。因果無差。是決不可得而泯滅者也。于地獄又何疑焉。夫叁界罪福。都由心造。如鏡取影。妍醜在人。鏡體本虛。影何可得。楞嚴經明七趣輪轉妄想受生。妄想隨業。于妙圓明無作本心。都無所著。是故。了心則即幻恒真。迷本則全真是幻。佛說是有。有本不有。佛說是無。無即非無。坐斷有無。方明中道。豈邊見之所能測乎。
伊川程子曰。釋氏要屏事。不問者事合有邪。合無邪。若是合有。又安可屏。若是合無。自然無了。更屏什麼。又曰。學佛者都要忘是非。是非安可忘得。自有許多道理。何事忘爲。人只爲物所役。便苦事多。若物各付物。便役物也。知歸子曰。屏事之說。蓋爲初機學人。未獲本明。多諸障礙。故令暫息塵勞。回光自照。所謂製心一處。無事不辦。是爲入道方便。而非究竟地也。程子亦嘗教人靜坐矣。不有類于屏事者邪。若真見心者不如此。舍利弗宴坐林中。維摩诘語之言。夫宴坐者。不于叁界現身意。是爲宴坐。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爲宴坐。不舍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爲宴坐。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是爲宴坐。于諸見不動。而修行叁十七品。是爲宴坐。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爲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大鑒亦言。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叁昧。一行叁昧。于一切處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舍。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憺怕。此名一相叁昧。若于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是名一行叁昧。具二叁昧。複有何事而可屏邪。至如一切是非。當體空寂。忘則成頑。執亦是病。唯一直心。圓融法界。不起分別。成就莊嚴。物各付物。其在斯乎。詩雲。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又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何是非之可執。亦安用忘爲哉。
程子曰。聖人本天。釋氏本心。知歸子曰。後天而奉天時。是之謂本天。先天而天弗違。又將安本邪。幹知大始。亦本心而已矣。
程子曰。若謂既反之氣。複將爲方伸之氣。則殊與天地不相似。天地之化。自然生生不窮。如鼻息然。不必假吸以爲呼氣。又曰遊魂爲變。既是變。則存者亡。堅者腐。更無物也。知歸子曰。盈天地間。一靈而已矣。氣不足以盡之。靈乘氣而有生。猶龍乘雲而爲雨。雲有起滅而龍自若也。氣有聚散而靈自若也。是故。幽有鬼神。明有聖人。宰製陰陽。役使群動。氣爲之邪。抑靈爲之邪。其必曰靈爲之矣。靈爲之。是決不可得而散滅者也。如日月然。今日之日。即前日之日。今月之月。即前月之月。如可得而散滅。則天地之化或幾乎息矣。且不獨人爾。飛走之走。蠢動之族。莫不柄靈以生。既柄靈以生。即皆不可得而散滅者也。然則善惡之報。升沈之果。其理自然。又何疑焉。
程子論佛戒殺生之說曰。儒者有兩說。一說天生禽獸本爲人食。此說不是。豈有人爲虮虱而生…
《一乘決疑論(彭際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