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邪。一說禽獸待人而生。殺之則不仁。此說亦不然。大抵力能勝之者皆可食。但君子有不忍之心爾。先兄嘗見一蠍。不忍殺。放去。頌中二句曰。殺之則傷仁。放之則害義。知歸子曰。誠知天生禽獸不爲人食。則當體天之心爲心。與之並育而不害可矣。而曰力能勝之者皆可食。推是說也。苟可充庖。物無遺類矣。不忍之心安在邪。且伯子所謂仁義者。抑何其抵捂邪。仁人心也。行而宜之之謂義。以生爲仁。以殺爲義。大不可也。蠍無可殺之罪。放之宜矣。殺之豈獨傷仁。又且害義。而程子弗加察焉。嗚呼。吾懼夫世之托于義以果其殺者。皆自程子斯言爲之鹄也。萬物一體之學荒。而仁義之塗塞。可不痛哉。
張子曰。知虛空即氣。則有無隱顯。神化性命。通一無二。若謂萬象爲太虛中所見之物。則物與虛不相資。形自形。性自性。形性天人不相待而有。陷于浮屠以山河大地爲見病之說。此道不明。正由懵者略知體虛空爲性。不知本天道爲用。反以人見之小。因緣天地。明有不盡。則誣世界乾坤爲幻化。幽明不能舉其要。遂躐等妄意而然。知歸子曰。佛在楞嚴會上。爲諸弟子說一切衆生二種根本。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衆生用攀緣心爲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衆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譬之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爲全潮。窮盡溟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後文所言山河國土。皆是無始見病所成。正由迷失本心。爲物所轉。攀緣前境。都成見眚。其與張子所譏。以萬象爲太虛中所見之物。初無二指。故雲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是則山河大地。即妄全真。形性天人。通一無二。恒沙性德。當念周圓。幽明之故。神化之理。斷可識矣。不應割裂全文。乖違本意。
張子曰。釋氏語大語小。流遁失中。其過于大也。塵芥六合。其蔽于小也。夢幻人世。謂之窮理可乎。不知窮理。而謂之盡性可乎。塵芥六合。謂天地爲有窮也。夢幻人世。明不能究所從也。知歸子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爲之器。天地一器耳。器有分際。即有成壞。洛下之所營。大章之所步。邵堯夫之所推。具此矣。夫孰爲無窮者。其形而上者乎。性。形而上者也。知性之無窮。即欲不塵芥六合。夢幻人世。得乎。故曰。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張子所譏。亦昧于道器之分矣。語其至。則道即器。器即道。本無大小。安有成壞。是故。于一毫端。現寶王刹。坐微塵裏。轉大*輪。衆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隱。天人常充滿。非盡性者其孰能與于斯。
朱子曰。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而爲天。地得之而爲地。張之爲叁綱。紀之爲五常。此理無適而不在。儒者于此。因其自然之理。而成自然之功。若夫釋氏。惡此理之充塞無間。而使己不得一席無理之地以自安。猒此理之流行不息。而使己不得一息無理之時以自快。是以畔君親。棄妻子。入山林。捐軀命。求其所謂空無寂滅之地而逃焉。知歸子曰。吾于前文絕類之譏。消殺秉彜之說。已略剖其疑。而未盡也。華嚴四法界。曰理法界。曰事法界。曰理事無礙法界。曰事事無礙法界。此四法界。豎窮叁際。橫亘十虛。誠所謂充塞無間。流行不息者矣。凡夫計有。深怖法空。不知法本自空。無可怖故。聲聞滯寂。樂離生死。不知遍界爲身。無可離故。皆緣不識本來自性。橫生諸見。乖隔真如。若入華嚴廣大圓融無礙之門。順一切法空。起大智願。潤物利生。世出世間。重重涉入。隱現隨緣。都無作者。法爾如然。絕諸思議。是故。毗盧遮那遍一切處。其現比丘身而說法者。特釋迦應化之一隅耳。入法界品。善財童子遍參知識。或現人王身而爲說法。或現長者居士身而爲說法。是之謂無礙。然則謂義皇堯舜周文。爲千百億化身中之一身可也。所謂現人王身而說法也。謂孔子爲千百億化身中之一身可也。所謂現長者居士身而說法也。張叁綱。紀五常。範圍天地。曲成萬物。胥大千而經綸之。曾不滿普賢一毛孔中億萬分之一。何則。理無盡。事亦無盡。事無盡。行亦無盡。唯其無盡。是以無礙。何厭之有。何惡之有。
朱子之論觀心也。曰。心者。人之所以主乎身者也。以之觀物。則物之理得。今複有物以反觀乎心。則此心心外複有一心。而能管乎此心也。是以心求心。以心使心。如口龁口。如目視目也。知歸子曰。謂以心觀物者。是外心以求物也。謂以物觀心者。是外物以求心也。心無內外。故物無內外。物無內外。故觀無內外。然則以心求心可也。如空合空而已矣。以心使心亦可也。如身使臂而已矣。古德不雲乎。觀是何人。心是何物。
朱子答連嵩卿雲。所謂天地之性即我之性。豈有死而遽亡之理。不知爲此說者。以天地爲主邪。以我爲主邪。若以天地爲主。則此性即是天地間一個公共的道理。雖曰死而不亡。然非有我之得私矣。若以我爲主。則只是于自己身上。認得一個精神魂魄有知有覺之物。即便目爲己性。把持作弄。到死不肯放舍。謂之死而不亡。是乃私意之尤者。尚何足與語死生之說。性命之理哉。若果如此。則是一個天地性中。別有若幹人物之性。每性各有界限。不相交雜。自生自死。更不由天地陰陽造化。而爲天地陰陽者。亦無所施其造化矣。豈有此理乎。知歸子曰。以天地爲主。不由乎我。是謂斷見。不知既已無我。誰名天地。誰爲不亡。以我爲主。不由天地。是謂常見。不知見有我者。即生死根。性真常中無彼我故。由前之見。世間聖人初無是說。論語曰。未知生。焉知死。是謂生死無二理也。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是謂人鬼無異情也。其不得以斷見測之明矣。由後之見。出世間聖人亦無是說。圓覺經雲。有我愛者。亦愛涅槃。伏我愛根。名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愛者真生死故。別憎生死。名不解脫。其不得以常見求之決矣。二見坐斷。生滅平等。去來一如。是則名爲真解脫者。豈把持作弄不肯放舍之謂哉。至人物之性。雖同出一原。而其流各別。如月印千川。川各一月。清濁既隔。明暗迥殊。豈以一月既同。遂謂千川無別。雖則川川有別。何礙一月之同。其生既爾。死複何疑。陰陽造化。神感神應。亦物各付物而已。初何嘗有意其間哉。
朱子雲。佛氏磨擦得者心極精細。如一塊物事。剝了一重皮。又剝一重皮。至剝得極盡無可剝處。磨弄得者心精光。他便認做性。殊不知此正聖人之所謂心。佛氏原不曾識得者理。便認知覺運動爲性。如視聽言貌。聖人則視有視之理。聽有聽之理。言有言之理。動有動之理。思有思之理。所謂明聰從恭睿是也。佛氏則只認那能視能聽能言能思能動的便是性。橫來豎來。他都認做性。最怕人說者理字。都要除掉了。此正告子生之謂性之說也。知歸子曰。視聽言貌。不外一心。一心之精。斯之謂睿。誠如所謂剝了一重。又剝一重。剝得盡時。天明斯複。天明既複。天則自呈。視聽貌言。從此流出。自然明聰恭從。不過其則。豈非作聖之功乎。若離此一心。別有視聽言貌之理。一以貫之。其謂之何。祖師偈雲。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嗅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遍現具該法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喚作精魂。偈指正謂但了一心。更無余法。識字盡有工夫。正如儒家識仁之指。用力既久。豁露本明。湛寂真常。遍周沙界。是謂識心。亦名見性。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其斯之謂矣。至心性二字。本無定指。儒家所說。已自不同。孟子曰。仁人心也。或言本心。或言良心。何嘗專以知覺運動爲心邪。子曰。性相近也。孟子道性善。必征之于情。何嘗離心以言性邪。佛氏言心。有真心。有妄心。言性。有遍計自性。依他自性。圓成自性。又何嘗但以知覺運動爲性邪。要之心性總是強名。爲度群迷。曲施方便。如其達本忘情。尚不見有能證之人。所證之法。豈可橫生意見。妄說是非。若夫佛事門中。須憑建立。是故五戒之目。全體五常。十善之條。全包五事。安有外此理以爲教者哉。至宗門掃蕩之談。如大黃附子。只求去病。瞑眩何傷。過誤殺人。初非藥咎。安得以末流之弊。罪立教之人乎。
朱子曰。釋氏只四十二章是古書。余皆中國文士潤色成之。維摩經亦南北時人作。又曰。達摩未來中國時。如遠肇法師之徒。只是說老莊。後來人亦多以老莊助禅。西域豈有韻。諸祖相傳偈。平仄協韻。皆是後人爲之。又曰。圓覺經。只有叁段好。後面只是強添楞嚴經本只是咒語。後來房融添入許多道理說話。咒語想亦淺近。但其徒恐譯出則人易之。故不譯。又曰。佛只是說大話謾人。法華經開口便說恒河沙幾萬劫幾千劫。更無近的年代。知歸子曰。天竺只有梵書。入此土時。必假法師翻譯。其法師必華梵兼通。乃能用此間文句。演暢佛指。偈語協韻。亦複何疑。維摩法華是鸠摩羅什譯。圓覺是佛陀多羅譯。楞嚴是般剌蜜帝譯。當時文士不通梵書。安知佛指。而潤色成之邪。唯楞嚴爲房融筆授。筆授雲者。不過書寫校讎之謂。非能有所增益也。使經果出融手。何乃諱自譯之名。而必假梵僧以爲重。至咒系密語。但取其音。不取其義。諸經所同。謂以淺近故不翻。豈其然也。佛經之指。與老莊自別。老子雲。道法自然。佛則雲。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亦非自然。非不自然。無非不非。無是非是。老子雲。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佛則雲。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爲法塵分別影事。朱子亦言。老氏尚理會自家一個身。釋氏渾身都不管。莊子絕滅不盡。佛絕滅盡。夫老氏謂外其身而身存。後其身而身先。猶未能遺身也。佛則了陰非我。即身無身。即身無身。是名大身。是名遍法界身。絕滅盡者。非槁木死灰之謂。叁界惑盡。萬德周圓。常寂光中。有何剩法。是尚非十地菩薩所能究竟。何況聲…
《一乘決疑論(彭際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