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一乘决疑论(彭际清)▪P2

  ..续本文上一页邪。一说禽兽待人而生。杀之则不仁。此说亦不然。大抵力能胜之者皆可食。但君子有不忍之心尔。先兄尝见一蝎。不忍杀。放去。颂中二句曰。杀之则伤仁。放之则害义。知归子曰。诚知天生禽兽不为人食。则当体天之心为心。与之并育而不害可矣。而曰力能胜之者皆可食。推是说也。苟可充庖。物无遗类矣。不忍之心安在邪。且伯子所谓仁义者。抑何其抵捂邪。仁人心也。行而宜之之谓义。以生为仁。以杀为义。大不可也。蝎无可杀之罪。放之宜矣。杀之岂独伤仁。又且害义。而程子弗加察焉。呜呼。吾惧夫世之托于义以果其杀者。皆自程子斯言为之鹄也。万物一体之学荒。而仁义之涂塞。可不痛哉。

  张子曰。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若谓万象为太虚中所见之物。则物与虚不相资。形自形。性自性。形性天人不相待而有。陷于浮屠以山河大地为见病之说。此道不明。正由懵者略知体虚空为性。不知本天道为用。反以人见之小。因缘天地。明有不尽。则诬世界乾坤为幻化。幽明不能举其要。遂躐等妄意而然。知归子曰。佛在楞严会上。为诸弟子说一切众生二种根本。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之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溟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后文所言山河国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正由迷失本心。为物所转。攀缘前境。都成见眚。其与张子所讥。以万象为太虚中所见之物。初无二指。故云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是则山河大地。即妄全真。形性天人。通一无二。恒沙性德。当念周圆。幽明之故。神化之理。断可识矣。不应割裂全文。乖违本意。

  张子曰。释氏语大语小。流遁失中。其过于大也。尘芥六合。其蔽于小也。梦幻人世。谓之穷理可乎。不知穷理。而谓之尽性可乎。尘芥六合。谓天地为有穷也。梦幻人世。明不能究所从也。知归子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天地一器耳。器有分际。即有成坏。洛下之所营。大章之所步。邵尧夫之所推。具此矣。夫孰为无穷者。其形而上者乎。性。形而上者也。知性之无穷。即欲不尘芥六合。梦幻人世。得乎。故曰。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张子所讥。亦昧于道器之分矣。语其至。则道即器。器即道。本无大小。安有成坏。是故。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轮。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非尽性者其孰能与于斯。

  朱子曰。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张之为三纲。纪之为五常。此理无适而不在。儒者于此。因其自然之理。而成自然之功。若夫释氏。恶此理之充塞无间。而使己不得一席无理之地以自安。猒此理之流行不息。而使己不得一息无理之时以自快。是以畔君亲。弃妻子。入山林。捐躯命。求其所谓空无寂灭之地而逃焉。知归子曰。吾于前文绝类之讥。消杀秉彝之说。已略剖其疑。而未尽也。华严四法界。曰理法界。曰事法界。曰理事无碍法界。曰事事无碍法界。此四法界。竖穷三际。横亘十虚。诚所谓充塞无间。流行不息者矣。凡夫计有。深怖法空。不知法本自空。无可怖故。声闻滞寂。乐离生死。不知遍界为身。无可离故。皆缘不识本来自性。横生诸见。乖隔真如。若入华严广大圆融无碍之门。顺一切法空。起大智愿。润物利生。世出世间。重重涉入。隐现随缘。都无作者。法尔如然。绝诸思议。是故。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现比丘身而说法者。特释迦应化之一隅耳。入法界品。善财童子遍参知识。或现人王身而为说法。或现长者居士身而为说法。是之谓无碍。然则谓义皇尧舜周文。为千百亿化身中之一身可也。所谓现人王身而说法也。谓孔子为千百亿化身中之一身可也。所谓现长者居士身而说法也。张三纲。纪五常。范围天地。曲成万物。胥大千而经纶之。曾不满普贤一毛孔中亿万分之一。何则。理无尽。事亦无尽。事无尽。行亦无尽。唯其无尽。是以无碍。何厌之有。何恶之有。

  朱子之论观心也。曰。心者。人之所以主乎身者也。以之观物。则物之理得。今复有物以反观乎心。则此心心外复有一心。而能管乎此心也。是以心求心。以心使心。如口龁口。如目视目也。知归子曰。谓以心观物者。是外心以求物也。谓以物观心者。是外物以求心也。心无内外。故物无内外。物无内外。故观无内外。然则以心求心可也。如空合空而已矣。以心使心亦可也。如身使臂而已矣。古德不云乎。观是何人。心是何物。

  朱子答连嵩卿云。所谓天地之性即我之性。岂有死而遽亡之理。不知为此说者。以天地为主邪。以我为主邪。若以天地为主。则此性即是天地间一个公共的道理。虽曰死而不亡。然非有我之得私矣。若以我为主。则只是于自己身上。认得一个精神魂魄有知有觉之物。即便目为己性。把持作弄。到死不肯放舍。谓之死而不亡。是乃私意之尤者。尚何足与语死生之说。性命之理哉。若果如此。则是一个天地性中。别有若干人物之性。每性各有界限。不相交杂。自生自死。更不由天地阴阳造化。而为天地阴阳者。亦无所施其造化矣。岂有此理乎。知归子曰。以天地为主。不由乎我。是谓断见。不知既已无我。谁名天地。谁为不亡。以我为主。不由天地。是谓常见。不知见有我者。即生死根。性真常中无彼我故。由前之见。世间圣人初无是说。论语曰。未知生。焉知死。是谓生死无二理也。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是谓人鬼无异情也。其不得以断见测之明矣。由后之见。出世间圣人亦无是说。圆觉经云。有我爱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名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其不得以常见求之决矣。二见坐断。生灭平等。去来一如。是则名为真解脱者。岂把持作弄不肯放舍之谓哉。至人物之性。虽同出一原。而其流各别。如月印千川。川各一月。清浊既隔。明暗迥殊。岂以一月既同。遂谓千川无别。虽则川川有别。何碍一月之同。其生既尔。死复何疑。阴阳造化。神感神应。亦物各付物而已。初何尝有意其间哉。

  朱子云。佛氏磨擦得者心极精细。如一块物事。剥了一重皮。又剥一重皮。至剥得极尽无可剥处。磨弄得者心精光。他便认做性。殊不知此正圣人之所谓心。佛氏原不曾识得者理。便认知觉运动为性。如视听言貌。圣人则视有视之理。听有听之理。言有言之理。动有动之理。思有思之理。所谓明聪从恭睿是也。佛氏则只认那能视能听能言能思能动的便是性。横来竖来。他都认做性。最怕人说者理字。都要除掉了。此正告子生之谓性之说也。知归子曰。视听言貌。不外一心。一心之精。斯之谓睿。诚如所谓剥了一重。又剥一重。剥得尽时。天明斯复。天明既复。天则自呈。视听貌言。从此流出。自然明聪恭从。不过其则。岂非作圣之功乎。若离此一心。别有视听言貌之理。一以贯之。其谓之何。祖师偈云。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嗅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具该法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偈指正谓但了一心。更无余法。识字尽有工夫。正如儒家识仁之指。用力既久。豁露本明。湛寂真常。遍周沙界。是谓识心。亦名见性。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其斯之谓矣。至心性二字。本无定指。儒家所说。已自不同。孟子曰。仁人心也。或言本心。或言良心。何尝专以知觉运动为心邪。子曰。性相近也。孟子道性善。必征之于情。何尝离心以言性邪。佛氏言心。有真心。有妄心。言性。有遍计自性。依他自性。圆成自性。又何尝但以知觉运动为性邪。要之心性总是强名。为度群迷。曲施方便。如其达本忘情。尚不见有能证之人。所证之法。岂可横生意见。妄说是非。若夫佛事门中。须凭建立。是故五戒之目。全体五常。十善之条。全包五事。安有外此理以为教者哉。至宗门扫荡之谈。如大黄附子。只求去病。瞑眩何伤。过误杀人。初非药咎。安得以末流之弊。罪立教之人乎。

  朱子曰。释氏只四十二章是古书。余皆中国文士润色成之。维摩经亦南北时人作。又曰。达摩未来中国时。如远肇法师之徒。只是说老庄。后来人亦多以老庄助禅。西域岂有韵。诸祖相传偈。平仄协韵。皆是后人为之。又曰。圆觉经。只有三段好。后面只是强添楞严经本只是咒语。后来房融添入许多道理说话。咒语想亦浅近。但其徒恐译出则人易之。故不译。又曰。佛只是说大话谩人。法华经开口便说恒河沙几万劫几千劫。更无近的年代。知归子曰。天竺只有梵书。入此土时。必假法师翻译。其法师必华梵兼通。乃能用此间文句。演畅佛指。偈语协韵。亦复何疑。维摩法华是鸠摩罗什译。圆觉是佛陀多罗译。楞严是般剌蜜帝译。当时文士不通梵书。安知佛指。而润色成之邪。唯楞严为房融笔授。笔授云者。不过书写校讎之谓。非能有所增益也。使经果出融手。何乃讳自译之名。而必假梵僧以为重。至咒系密语。但取其音。不取其义。诸经所同。谓以浅近故不翻。岂其然也。佛经之指。与老庄自别。老子云。道法自然。佛则云。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老子云。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佛则云。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朱子亦言。老氏尚理会自家一个身。释氏浑身都不管。庄子绝灭不尽。佛绝灭尽。夫老氏谓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犹未能遗身也。佛则了阴非我。即身无身。即身无身。是名大身。是名遍法界身。绝灭尽者。非槁木死灰之谓。三界惑尽。万德周圆。常寂光中。有何剩法。是尚非十地菩萨所能究竟。何况声…

《一乘决疑论(彭际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