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六 第十六章 地水火风空见识 随缘施设无实义之一

  

第十六章 地水火风空见识随缘施设无实义之一

  内容提要:

  地水火风空见识七大种,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如来藏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人无知,错误地认为是因缘生或自然有,都是识心分别计度的见识,无非随缘施设的言说,都无实义。

  温陵禅师戒环曰:

  既非因缘自然,是谓妙真如性也。前近取诸身显如来藏,故依阴入处界四科以明,虽悟一身,未融万法。根境尚异,见性未圆。后复远取诸物,圆示藏性,故依地水火风空见识以明,使悟物我同根,是非一体。法法圆成,尘尘周遍。法界颂云:

  若人欲识真空理,身内真如还遍外。情与无情共一体,处处皆同真法界。

  此七大之大旨也。

  谓之七大,以性圆周遍含裹十方为义。所以有七者,万法生成不离四大,而依空建立,因见有觉,因识有知故也。前五无情所具,后二有情兼之。今举其七,则万法该矣!

  然彼大性,先非水火,亦非空识,全一如来藏体,循业发现而已。七大既尔,万法皆然。凡我依正,先非根身,亦非器界,皆即循业之相,性真圆融,初无生灭。所以,阿难蒙佛开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了知世间诸所有物,皆即妙心含裹十方。反观幻身,起灭无从,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原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我今不知,斯义所属。惟垂哀愍,开示众生,中道了义1,无戏论法。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

  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如来说为真可怜愍。

  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当来修大乘者,通达实相。

  阿难默然,承佛圣旨。

  

  1 中道了义一般以不偏不倚为中道,也就是不片面认识,不走极端,不绝对化的辩证观点。《宗镜录》说:“以一真心,不住有无二边,故称中道。”《楞伽经卷二》说:“如来说法,离如是四句:谓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 《中论》三是偈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八不偈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这八不,具体揭示了不着二边的中道义。未说到实相的方便法门都是不了义法,指出了实相的法门是了义法。符合中道的说法,称为中道了义。

  白话

  阿难对佛说:“世尊!如来经常说和合性及因缘生,说世间种种变化,都是四大和合发生的现象。为什么如来今时完全排除因缘生及和自然性?我还没有明白世尊所说的意义。请垂哀悯,为我们开示中道了义,离一切世间戏论。”

  这时,世尊告诉阿难:“因为你已厌离了声闻乘、缘觉乘这些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所以我今为你开示第一义谛。

  为什么你还不能舍离世间戏论,还受妄想因缘困扰呢?你虽多闻,但欠实修。譬如口中谈药的人,说得头头是道,真药在眼前,却认不得,如来说太可怜了。

  你好好听着,我今为你分别开示,亦令此后修学大乘佛法的人,能通达诸法实相。”

  阿难默默地承受佛的圣旨。

  原文

  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阿难。若彼大性,体非和合,则不能与诸大杂和。

  犹如虚空,不和诸色。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始终相成,生灭相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阿难。如水成冰,冰还成水。

  白话

  佛说:“阿难,你刚才说,世间种种变化,都是四大和合的现象。如果地、火、水、风各各无和合性,则不能互相杂和;

  譬如虚空与种种色,不能杂和。若有和合性,相互杂和即生变化。变化则有始生终灭,生灭相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像旋火轮,永无止息。像水结成冰,冰化成水,年年轮转不已。

  

一 地大种无自性

  原文

  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

  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1。

  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

  【注】

  1 更析邻虚,即实空性 数学里面有一个命题:把一分为二是1/2,再分为二是(1/2)2,如果无限地分下去,是(1/2)n,其中n是自然数,当n趋于无限大时,(1/2)n的极限值等于零。这个极限值不是真的零,它和零非一非异。把邻虚尘析成空,不是真真正正的真空,它与真空非一非异,说是真空。

  白话解

  你看地大种,粗是大地,细是微尘,直至分成接近虚空状态为邻虚尘。

  这已到极微色的边缘,把邻虚尘再分七次,便说这是真空了。

  阿难,如果邻虚尘真能析成虚空,那么,虚空亦应能合成色相。

  原文

  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不应邻虚,合成邻虚。

  又邻虚尘,析入空者,用几色相,合成虚空?

  若色合时,合色非空。若空合时,合空非色。色犹可析,空云何合?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1,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2。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1 性色真空,性空真色 从字面上理解:色的实相即是空,空的实相即是色。离文字相,离是非二相,入中道了义,色空非一非异。下文关于火、水、风等的阐述,都是一样。

  2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众生,指不同的人,亦指人们心中生出的种种不同的相。所知量,指各人心中既有的知识,这既有的知识是对现识进行判断、决定爱恶取舍的标准。业,包括现业和宿业,现业即现前身口意造成的业,宿业即无始以来积聚的身口意三业。循业,指以现业宿业为缘;发,是发生,因妄心而生;现,是显现。合起来的意思是:各人随自己的希望心,以尘缘分别影事及既有的是非标准为缘,思维了别,生成识相。

  白话解

  你说和合生出世间种种变化之相,我问你,你能说明用多少虚空和合而成一邻虚尘吗?不应是邻虚尘能够合成邻虚尘吧?

  把邻虚尘析成虚空,你能说明还有多少色相和合在析成的虚空里吗?

  还有色相组合的不是虚空,虚空不可能合成色相。色还可析成邻虚尘乃至近似虚空,虚空怎能合成色相?

  你原来未了解如来藏之性,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此段文意,参照注解来理解。)

  世间人无知,错误地认为是因缘生或自然有,其实都是识心分别计度的见识,无非随缘施设的言说,都无实义。”

  

二 火大种无自性

  原文

  阿难,火性无我,寄于诸缘。汝观城中未食之家,欲炊爨时,手执阳燧1,日前求火。

  阿难,名和合者,如我与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为一众。众虽为一,诘其根本,各各有身,皆有所生氏族名字。如舍利弗,婆罗门种。优楼频螺,迦叶波种。乃至阿难,瞿昙种姓。

  阿难,若此火性,因和合有。彼手执镜于日求火。此火为从镜中而出?为从艾出?为于日来?

  

  1 凸透镜。

  白话

  佛接着说:“阿难,火大种没有自性。你看,城中准备煮饭的人家要取火,手拿着阳燧,对着太阳取火。

  阿难,和合是什么意思?我和你和一千二百五十比丘,合成一个集体。这集体是个体组成的,各有各身,各有各所生的氏族姓名。例如舍利弗,姓婆罗门,优楼频螺,姓迦叶波,你阿难,姓瞿昙。

  阿难,若说火性因和合而有,他执镜对着太阳求火,烧着了艾绒,这火是从镜出?是从艾出?是从太阳来?

  原文

  阿难。若日来者,自能烧汝手中之艾,来处林木,皆应受焚。

  若镜中出,自能于镜,出然于艾。镜何不镕。纡汝手执,尚无热相,云何融泮。

  若生于艾,何藉日镜光明相接,然后火生。

  汝又谛观,镜因手执,日从天来,艾本地生,火从何方游历于此。

  日镜相远,非和非合,不应火光,无从自有。

  白话

  阿难,若火从太阳来,应能烧着你手中的艾绒,阳光照到的林木都应烧燃。

  若火从镜出,自然镜中的火出来烧着艾绒,为什么镜不被烧熔?你执镜之手也不见烫?怎么解释?

  若火从艾出,何必要用镜对着太阳聚光,艾绒才着火?

  你再想想,镜在你手,太阳在天,艾本是地生;这火呢?从何方游历到此地?

  太阳与镜隔这么远,不会和,也不会合,不会是火光无所从来而自有。

  原文

  汝犹不知如来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阿难,当知世人,一处执镜,一处火生。遍法界执,满世间起。起遍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白话

  你原来不了解如来藏之性,这如来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阿难,应知世人在哪里求火,哪里便有火生。世界上任何一处都能执镜求火,这火并无定处,无非循业而发。

  世人无知,错误地认为是因缘生或自然有。都是识心分别计度的见识,无非随缘施设的言说,都无实义。”

  

三 水大种无自性

  原文

  阿难。水性不定,流息无恒。如室罗城,迦毗罗仙,斫迦罗仙,及钵头摩,诃萨多等,诸大幻师,求太阴精用和幻药。是诸师等,于白月昼,手执方诸,承…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六 第十六章 地水火风空见识 随缘施设无实义之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