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讲要▪P3

  ..续本文上一页境界来说,也破了菩萨的执着,法空了,破了这些以后,还以为有一个真正的什么东西在那里,有法界在那里,又错了。所以一个空性要贯穿到底,法界亦复空,用华严的道理来讲华严。

  好!你讲了全体,讲了无碍,这一面开了,好,按你前面讲的道理来讲,你开了一面,必然隐了一面。你说全体,好,这是开了,隐的是什么东西

  开了是他的全体,你就不要忘记他还有个超越,你只讲了全体,那么全体是明显了,超越就隐了,如果只讲超越,超越显了,全体就隐了。所以华严本身是圆门。我们讲空性,讲中观,是两边,你讲这边就不要忘记那一边,他是两边;华严他讲圆的,他是讲全体的,所以还不光是两边,他是圆的。所以讲华严宗他自己讲是圆教。在判教的时候,小教、大教、始教、终教,华严宗他自己讲,他这个宗判教啊,他是圆教。他确实是个圆。这个圆呢,我们讲圆满、圆融,都是这个圆的意思。圆满、圆融、圆滑(众笑),好像做人一样,这个人滑溜溜的,圆滑,就是他没有棱角。当然了,我们处世为人啊,滑头,和华严这个法界的圆滑,不能相提并论,我们常常讲讲一个人圆滑,他左右逢圆呀,那只是逢一下子,他逢到现在,逢不到过去,也逢不到将来,华严的左右逢圆呀,他真是逢圆,他圆满,圆融,同时俱足,他是这样子来讲法界。

  这个我举个例子讲,也是个故事了,华严宗的初祖呀,就是陈朝杜顺和尚。杜顺和尚写了个《五教止观》就是讲“十玄门”呀,讲“法界观”,他有两大段话,一段是回答五个问题,一段是回答四个问题。头一段是讲“无”,后段是讲“有”。他怎么说的呢

  他这样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头一大段:“缘起是有耶

  ”就是问缘起的法是不是有,是不是真的有。万事万物因缘而起嘛。他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答曰:“不是的,即空故。”缘起之法呀,没有自性,就是空。这是回答这个问题,缘起之法没有自性,所以是空。他不回答缘起是有。接着又问了:“缘起不是有,那缘起是不是无呢

  ”他又回答:“不是的。”为什么呢

  他回答:“即有故。”就是缘起之法呀,它是从来就有的,所以缘起法不是无的。好,这是回答第二个问题。接着呢,又来问第三个问题,前面我问缘起法是不是有的,你说不是的;我问缘起法是不是无的

  你又说不是的。我现在问第三个问题,我问:“缘起法是不是也有也无呢

  ”他回答:“也不是的”。为什么不是的呢

  就是空跟有是圆融的,空跟有是一个东西。既然是一个东西,就不该有两相,不能说又是有又是无,所以不是也有也无。好,那就问第四个问题:“是不是非有非无呢

  ”问这个问题,答“也不是”。为什么不是呢

  既然空、有是一样的,那么空,有互相削克的,就是没有什么空呀,没有什么有,所以不能说非有非无,好,后来第五个问题,你怎么回答,“一定是没得了吗

  是无吧,是空无吧,”回答:“也不是的”,这个从杜顺和尚回答问题的时候,就可以看出他回答问题的时候,他没个立场。你说缘起法是不是有的啊

  他是站在绝对,第一义谛,就是真谛的立场,缘起法门,缘起性空,性空就不能说有,所以没有。好,缘起法没有,回答第一个问题时,他站在真谛的立场,圣义谛的立场,在第二个问题回答的时候,他完全是普通人,普通人的答话,从来就有的,怎么说没有呢

  好,第三个问题问他了,他又变了。你看,他的立场随时变,我们在世界上做人,不能没有一定的立场,你不能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众笑)。他不能圆满呀,他滑,他不能圆满。华严,没得立场,正因为他没有一个固定立场,他才无碍呀,他才能够全体。水是什么

  他不是站在普通人的立场说是饮料,也不是站在化学家的立场说是H2O,他也不是站在物理学家立场说是物理现象,他站在全体立场来看,他就包括是饮料,也是化学式,又是物理现象,又是因果现象,又是文学描述对象,从这个全体来回答。因为全体,无碍,不能站在一个固定的立场,他一站在固定的立场,他死的了。他是圆融的,他没个立场,他没个立场了,他全体了,你说他是什么,他就高了,他比你化学家,比你那个物理学家,比你那个常人,就高一筹了。所以我们佛比菩萨高,佛的境界,他讲圆融无碍,这个就不是你那个常人的圆滑,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是那个圆滑所能比拟的。你要滑头滑脑,好像也没个立场,实际你是以个人的利益为立场,怎么对自己有利怎么来,所以人家一看就能够戳穿了,还是有个立场,还是不够圆滑(众笑)。

  这个高境界,是高深莫测啊,他只有全体他才能无碍,没得立场,这个没得立场了,他就不立一法,就不死守那一法。他正是因为没得立场,不死守那个法,这个法就能够包含进去,就能承认一法,不立不破,真正是不立一法,不破一法,他就各个层次都包含了,你说化学家也对,你说是物理他也对,所以底下第二段他答问题,缘起是有啊

  是的,缘起是有。缘起是无

  是的,缘起是无。缘起是亦有亦无啊

  是的,缘起是非有非无啊

  是的,非有非无。讲无什么都是无,讲有什么都是有,就是因为没有立场,他才有坚定的立场,圆融全体的立场。那好了,我们学华严,不是学滑头了,他是全体的层次啊,你是在这个层次,你把那个层次来用,这个层次用得不当,你会头破血流的,你还是有碍呀,因为你不是真正提高它的空性,这个要说清楚。所以他一会儿说有,一会儿说无,一会儿说这,一会儿说那。

  禅宗也是那样的,这样不受任何法的约束,不受任何立场的约束,所以绝对自由,才能无碍,无碍才能够全体,他能够不执着,不偏,他能圆融,才能够全体。禅宗有个有名的公案,甲乙两个人争道理,争得面红耳赤。有个老和尚,甲就跑到老和尚那里去问,我说的到底对不对,如何如何说一套,老和尚说:“你说的对。”甲出来了,对乙讲,你看老师父赞成我,我说的对。乙不服气呀,也跑到老和尚那儿去,你看我跟他争论,他怎么讲,我怎么讲,你看我说的对不对

  老和尚说:“你的对,你的对。”(众笑)乙也出来了。老和尚对两个人都说对,小沙弥在后头问老和尚:“甲乙争论不清,甲来了,你说对,乙来了,你也说对,你怎么搞的,老和尚

  ”老和尚说:“你也对。”(众笑)你看,这个老和尚是滑头呢,还是圆融无碍

  你千万不要把老和尚当滑头(众笑),说他滑头就冤枉老和尚了,冤枉这个老和尚圆融无碍,他不破一法,也不立一法,这个小沙弥就误认了。

  赵州有个有名的公案,有一个小和尚问河北赵州从谂大师。赵州大师,他这和尚还是很有点懂得空性的道理的,有些境界的。小和尚就问:“假使能够看到一切皆空,怎么办呢

  ”懂得了一切皆空,万事万物没自主性,万事万物都是空性的,懂得这个道理以后,应该怎么办

  赵州大师,赵州和尚望了他一望:“唉,那你就放下吧!”这个和尚怎么说呢

  他就反问了:“一切都没有了,我还有什么东西放下呢

  ”反问赵州和尚。这和尚一切都没有了,还有什么东西放下的

  你看赵州和尚怎么答:“好哇!那么你挑起来吧!”你看还是赵州和尚境界高,既然一切都没了,看到一切皆空,你怎么办

  赵州和尚答:“你放下吧。”懂得了一切皆空,我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放下,似乎境界高,赵州和尚又说:“那你就挑起来吧。”你总还是抓住一个一切皆空,还有个“空”得空。赵州和尚说既然什么没有,你放下来吧,他还问个怎么办。赵州和尚说,你放下吧。他又不听。不放下好吧!你就挑起来吧。这一挑起来,那个和尚倒是悟了。哎!所以禅宗、密宗、净土宗,好多境界都用华严的道理来说才说得通,不用华严的道理,不大容易懂。这是我初步讲华严的互入、互摄、全体、无碍。

  事事无碍法界,无碍呀,我们举出了十种。

  ① 性相 ② 大小

  ③ 一多 ④ 相入

  ⑤ 相即 ⑥ 隐显

  ⑦ 微细 ⑧ 帝网

  ⑨ 十世 ⑩ 主伴

  讲十个无碍。这十个无碍呢,基本上把万法的无碍的方面概括了。

  理法界跟事法界就是我们现在哲学上常讲的所谓现象界跟本体界。现象、本体,华严宗经常举例子,把现象比作波,把本体比作水。现象讲差别性,本体讲同一性;现象讲假象,本体讲实相;现象讲幻有,本体讲真空,讲无碍。

  第一个无碍,性相无碍,相像波,性像水。大小无碍,小大相即无碍。万事万物都归纳起来几个相对的东西。事物方面,事法界;道理方面,理法界。事跟理的关系是象波与水一样,这是现象与本体。拿现在的说法,其实现象与本体的说法是很粗浅的,但是为了说明,华严宗是拿波水来比喻。所以把相对的东西拿波和水来比喻,就看到它的无碍。另一方面,从我们常人的思惟方法,一下子,难得想得通,我列出来,我们有机会,可以想一下,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就是法界观。华严宗不是讲修法界观吗

  不要把法界观看得很神秘,把这个道理弄通,想清楚了,就是法界观。要想清楚不很容易,要有方法,他就告诉你怎么观,就是法界观。

  理法界,事法界,事理无碍法界,都是为了说明最后一个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所以前三个法界,我就不多说了,我就具体讲事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就是讲十玄门。华严宗用十门来讲事事无碍法界,这十门啊,有古十门,有新十门。就是智俨大师,他讲了十门,我们称古时的十玄门;后来法藏呢,就是武则天的国师,法藏,他又讲了,改进了一下,新的十玄门。新的十玄门是在右的十玄门的基础上,改造了一下,发展了一下,古十玄门是个基础,所以我还是把古十玄门来讲。

  怎么来体会法界,除了前面讲的,相入,相摄,全体,无碍,这四个基本概念以外,但具体的体现这个法界,并不是那几个概念能够体现的,而是十玄门,通过理解这十个玄门,来理解这个法界…

《华严讲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唐密法脉传承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