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文化的现在与未来▪P2

  ..续本文上一页门寺地宫中还有发现,在空海、最澄传密宗到日本去之后,我国的密法还在继续,唐武宗灭佛之后仍传了下来。空海、最澄离开中国六、七十年,密法在中国继续传承并有新的发展,那就是金刚界、胎藏界的曼荼罗合曼。金刚界与胎藏界这两部大法,东密承认是不二的,不二就是不二,没有什么不二之法。台密也认为不二是不二,但有个不二之法,这个不二之法就是第三部——苏悉地部。我们中国的东密有个特点,认为不二之法就在不二里头——即合曼,合曼实际上是无上瑜珈的东西。这个与东、台密不同,日本他们不知道,故有唐密复兴工程。

  我曾讲,佛教下世纪十大工程:培养人才、兴编《大藏经》、教育融通、藏汉融通、汉巴融通、世明融通、资生事业(慈善、文化等)、唐密复兴、黄金纽带(中日韩)、世界佛教流通工程。将这十大工程做好了,佛教也就兴旺了,人类文明也就发展了……

  问:现代大陆有没有唐密的传承?

  答:很少,现在我知道的没有。我曾想办个唐密学习班,酝酿了三两年,但条件机缘还不成熟。

  问:吴老,现在大家从各个角度进入佛教研究,有些人搞实证,学者们大多从文化学术角度出发,而您强调实修、行愿,请您具体谈一谈您的想法。

  答:学佛、佛学,两种人,两条道路。学佛者是有信仰的。佛学者从学术文化角度讲。但有一点应知道,佛教文化、学术这一类,是从佛教信仰、实践之中派生出来的。就学佛者来讲,修行是根本。学佛是内明,这些东西是外明,要弘好法,不排斥外明,但外明决不能代替内明。象日本就有不少人走这条道路(外明代替内明),当然他也可能会有成就,但就象禅宗里说的一句话:“到腊月三十尽头抵不得生死,管不了本份大事。”我认为两者要圆融,不排斥。现在不少学者自己讲,我们在信与不信之间。佛教讲究智慧,学佛的过程是信、解、行、证,先信仰它,再理解它,再实践它,再证得它,不是盲目的信仰。但如果光理解,不去行证,你理解本身就有问题。信仰、理解密切相关,故讲,信满成佛,解满成佛,行满成佛,证满成佛,都一样的。而且佛教内讲:“信为道源功德母”。信不仅是理念上的,信本身就是个实践。当然我们反对盲目信仰,不过佛教里也讲,没有决定性就没有坚定性。

  问:吴老,佛教在传播的过程中,据说出现过不少不可思议的事情,那么佛教是否承认神通呢?

  答:佛教承认神通,但不提倡神通,也不作为弘法的主要手段,但也不排斥。过去大德偶尔一显的例子也有,如历史上有佛图澄。神通是修定的副产品,再者讲,真正不可思议的都是果地境界,不是因地境界。这种情况,只有密宗中修感应的才有,常人在因地达不到的,而密宗只有经过灌顶才可修行。密宗讲法没有不灵的,如果不灵,要么是你没有得法,要么本人有问题。但一般修密法经常有感应,目前还无科学证明的,容易被当成迷信,禅狂密颠嘛。

  问:《药师经法研究》已经把初步修说大致说明,其呼吸与安般法门有相通的地方,是否重点在咒语?

  答:安般守意重在心息相依。

  问:这与道教心息相依有何不同?

  答:道教强调守窍,佛教讲空性。在修持上,有时道教易得现前利益,但往往陷入不能拔出。佛教易空,但往往得不到实际效益。

  问:吴老,您对佛教义理、实践上未来的发展有何看法?

  答:刚才讲过,只有走圆融的道路,这里头最大的问题是当现代之机而不为现代所转。最大问题是教育问题,是戒律问题。佛教历史上的分宗分派,主要是由戒律问题引起,上座部与大众部就是因为这个而分开的嘛!要保持汉传佛教不变,就要有三个特点:独身、素食、僧装。佛教个人解脱,主要是修阿罗汉道,必须独身,如不独身不可能修成。独身废了,小乘的自力解脱道也就废了。人类根本问题,“食色,性也。”一个男女,一个饮食问题。独身是解决男女问题,只有独身才能修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结婚了,在家人不可能观身不净,定有男女爱欲在里头。所以真正出家人是值得尊敬的,不是讲现在貌似出家心没出家的那种。佛教讲出家是指三界之家,不是出家庭之家。

  问:一般人是否就不能修习禅定?

  答:修可以。但在家人如修阿罗汉就一定需解决这个问题,不修阿罗汉道,修别的成就是另一回事。为何出家人是常住,比在家人高一等?就是这个道理。

  问:修菩萨道是大乘……

  答:修菩萨道不一定马上就能证得阿罗汉道。菩萨道高于阿罗汉道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它不但度自己还度别人。但如果自己都度不了,那菩萨道也是没有根基的。

  问:最近好象对中国南部的南传佛教的风俗作了些改动,这种改动合适吗?

  答:从教旨上看,汉巴融合要加以研究。从世法上讲,兄弟民族的风俗习惯首先要尊重。然后在自愿发展中再加以融合。过去民族压迫,现在是要民族团结,汉传、南传某些东西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不能着急。

  问:汉传大乘佛教好象特别注重般若,以般若为中心,很少把禅定提高到您所标明的地位。

  答:参禅、念佛也是禅定的一种。戒定慧三学之外,佛教没别的东西。八万四千法门,都是禅定,只不过形式、层次、证量不同而已。

  问:小乘以禅定为中心,万法归一。后来到大乘、禅宗以般若为中心,您好象又回归到禅定。

  答:般若也是一种定,在定中修,定中学,定中证嘛。象《心经》所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佛说法都在定中,凡夫说话都在散位。离开禅定没有智慧,不要把禅定狭隘地看成打坐。说话、吃饭、各个生活方面都有禅定。禅定、般若并不矛盾,般若有实相般若、观照般若,事物本来面目是实相,你用这个观点去观照实相就是观照般若,它就是一种禅定。

  问:吴老,我看《药师经法研究》,我觉得您在书中特重行愿,但只列了大纲,没有展开讲。

  答:愿有同愿,有别愿。别愿由个人情况而定,别人不能代替。愿为心师,愿为戒律,行菩萨道就是行愿。在因地,愿行了以后,圆满以后就证得果。那个果就是你愿上结的果,什么愿结什么果。药师佛十二大愿结琉璃光世界的果,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就结他西方世界的果,释迦牟尼五大愿就结娑婆世界的果。真正发愿是转识成智后,愿满就完全清净了。有初步愿,满之后再进一步地愿。

  问:生活与修行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答:生活与修行不能分为两截,分开就不圆融,逐步练习之后,说话就是口密,就是真言;动作就是身密;念头就是意密。不是说修法时身口意清净一下,之后就另外一回事了,那个修法就打折扣。平常生活中慢慢地清净就好,慢慢打成一片,要练习。

  问:吴老,请谈一谈您对禅学社社员的希望与建议。

  答:首先,我认为大家要学修并重,一方面要学习文化,一方面要有实际行动。光是文化学习,没有实践,会流于空谈;光有实践,无文化学习,流于浅薄。

  其次,要讲究圆融,要把禅的修学与世间法融合起来。对于禅学社社员来讲,应该把禅的精髓落实到解决实际问题上。当然,这也不是能一蹴而就的。

  还有,禅学社要提倡好风气,能够百家争鸣。相信真理愈辩愈明,问题不一定要马上下结论,让实践去证明。蔡元培主张兼收并蓄,所以出人才,禅学社如能如此,也会欣欣向荣。

  

《佛教文化的现在与未来》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