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你的意志是完全自由的。佛教讲一念三千嘛,《观无量帮寿经》就讲只要思念念佛都可以除重罪嘛。这个心力是很大的。所以佛教不是命定论者。佛教不是有源论,而是自源论,不是神力论,也不是宿命论。讲业力一定把这个弄清楚。
业力网的时间单位是刹那,空间单位是极微。业力的体用究竟是什么?业力的体是四大四相,业力的用是六因五果。在此就不详说了。
昨天我们讲了十二因缘,讲了有“观受之苦”。人的感受各有不同,苦、乐也没有绝对的统一标准。但是佛经所说的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这八苦是我们人生的根本痛苦。这八苦跟我们的生命现象是不可分离的,是具有普遍性的。人生是苦,苦谛,谛就是真理,要认识这个苦的真理。认识苦的真理是不容易的,真理地认识苦,只有悟道以后。佛经里比喻对苦谛的认识,就好象那个穿钥匙的小孔,大东西穿小孔是很难的,比那个穿小孔钥匙还困难。意思是叫人们要观受是苦,认识苦谛。人生是苦的基本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现象上来看到。比如,每个人在享乐的时候,就是其他人受苦的时候。又比如,快乐的境遇,常常跟忧虑连在一起。我们常讲名人的苦恼,人怕出名猪怕壮,出了名以后,苦恼跟着来了。又比如,我们看这样的现象,又比如我们观察人生乐趣、享受,人生的痛苦的情况。这里我再三说一下,佛教不是悲观主义,不是苦行主义,不是消极主义,恰恰相反,佛教是要拔苦与乐,离苦得乐。学佛的人应该是快乐的人,释迦牟尼佛就是个快乐的人,哪怕他悲天悯人,那是慈悲的一面,得释迦牟尼佛自在的一面是快乐的。因为释迦牟尼佛之后,涅槃。涅槃有四德,这四德跟我们凡夫修行的地方恰恰恰相反。涅槃的四德叫常、乐、我、净。我们因地修行的时候,要知道无常,要知道苦这些,正是因为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观身不净、观受是苦,成了佛以后,然后才能常、乐、我、净。
苦是哪里来的?苦的根源就是“集”。苦的真实意义是逼逼迫性,它的根源是我们的召感性。“集”就是烦恼召感而来的。集,有生起、聚集、集拢的意思。我们的苦都是烦恼聚集而业的,一切痛苦的根源来自于三个根本烦恼、三个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常说的贪怨、瞋怨、愚痴是三个根本烦恼。现在藏传佛教里还有个轮回图,我们内地不太多见。这个轮回图里是三界六道众生的轮回。图是一个大圆,画了地狱 、饿鬼、畜生六道。圆旁边画了十二个格子,这十二格子就是十三因缘。圆里分成六个部分,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六等分。圆的中心画个佛像,在圆的中间旁边,画了三个东西,标志贪、瞋、痴。拿什么来标志呢?用鸽子表示贪,用蛇表示瞋,用猪表示痴,这叫六道轮回的六趣轮。在印度过去只有五个轮,就是把修罗道不单当一个道,分放在五道里。西藏把它单独做一道,所以印度是五趣图,五等分,现在西藏把它分为六等分。六趣轮外面就是一个大鬼,两手两脚抱着这个轮,大鬼的上头是个圆圈,表示佛的涅槃。这就是用图象表示十二因缘,表示贪、瞋、痴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六道的表示更清楚,很有教育意义。我们内地没有见过看,那是蛮有风格的。所以“集”就是根本烦恼,就是贪、瞋、痴。人就是贪、瞋、痴聚拢而来的。
贪是什么?一个是贪着享受,就是指对自己的感官要求的满足,无非是自己眼睛看的、鼻子闻的,舌头尝的,身体接触感到快乐的。对感官享受的追求是贪的一个方面。再一个,就是对自始至终命的贪,贪生怕死,贪著对生命的延续,总希望自己活下去。这样的追求是生命的本能,但这是贪。再一个呢,就是对某种思想,某种学说、某种主义的追求和贪。由贪就生瞋,贪如不足就瞋,瞋是瞋恨他人,瞋害他人,结果因为自他是难以分开的,害他人实际上是害自己。瞋的程度有不同:嫉妒,恨,恼,这个瞋的表现面很宽,从火山爆发,到沉默不语,都地瞋的各种步同表现。佛教讲瞋是修行的最大障碍,特别是它障碍发菩提心,发大悲心。痴就是无明,是贪、瞋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的本体的东西。这还不是一般的愚昧无知。痴和贪是瞋的本源。什么叫痴,痴就是我执,抓住我不放,抓着自己的肉体,认为有一个我不放。还有的抓着一个法我,就是心量上、理念上的一个东西,认为真正地有那个东西,而抓住不放。人我、法我,二我,抓住不放。抓着我不放,就容易把无常的事当做是常,反痛苦的事当做是快乐,把无我的事当做有我,把本来应当厌恶的事,当做可以信赖的事。所以我们讲苦的根源就是由这三个根本烦恼而来的,这三个根本烦恼,最根本的就是痴,就是无明,就是抓住我自己不放,就是“我”。这个我有先天的,有后天的。后天的还比较能够克服,先天的就比较困难了。先天的就是有生以来就有的,叫做俱生我执。这就是一切烦恼产生的根本。现在我们根据唯识的八识来讲一讲这个我执。
我们每个人都有眼、耳、鼻、舌、身,眼是视觉器官,耳是听觉器官,鼻是嗅觉器官,身体是接触外界的器官。有五根就产生了五识,因为这五识摆在前面,所以叫前五识。第六是意识,就是我们的思想意识。第七叫末那识,就是意根,意识的根。这个意根我们可以觉察到,比如我们冷静地想一想,常会发现这样的一个问题,当你想一个东西的时候,背后还有一个思想,知道你自己正在想什么。你想那个东西,背后还有一个知道你所想的东西,叫做意根,也就是末那识。末那识还有一个名称,叫做染污识,就是被污染的识。第八识叫做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又叫做种子识、藏识。藏就是能够收藏,收藏什么呢?收藏种子。就是使我们的眼睛能看、耳朵能听、鼻子能嗅、舌头能尝、耳朵能听、身体能接触、意识能想、意根能发生作用的原材料,它的动力都是第八识提供的种子。第八识提供眼种子,眼睛才能看,提供听的种子,耳朵才能听,提供想的种子你才能想。所以第八识是提供和收藏种子的。用现代的话勉强来比附一下,就是收藏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自的信息,听的信息,种种活动的信息。一方面它提供活动的信息种子,另一方面,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这些信息,又变成种子反馈到阿赖耶识又把它收藏起来。提供前面七识的种子信息就叫做能藏;前七识的活动信息反馈给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又把它收集拢来,所以它又是所藏。阿赖耶识能藏、所藏,所以又叫藏识。它藏的就是宇宙万物各种信息的种子,所以又叫种子识。阿赖耶识提供种子的时候,都是经过末那识,由末那识传达到意识,然后再到前面五识。每一个识都有四分:相分、见分、证分、自证分。阿赖耶识的相分经过末那识的时候,末那识的时候,末那识就抓住不放,把第八识的相分,作为“自内我”,什么叫做相分?什么叫“自内我”,不大容易懂,我们现也不是专门研究唯识学,只是形象地、比较通俗地说说意思。就是阿赖耶识传递信息到前面去,经过第七识意根,意根抓住这些信息不放,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意识,所以我们人一生下来就知道“我的、我的”,随便一说,就是“我的”。小孩子一生下来,我的爸爸、我的妈妈、我的玩具、我的书包。长大了就是我的名誉、我的地位、我的权力、我的家庭、我的势力范围、我的主义、我的学说、我的著作。所以末那识的意识,“我的、我的”,就叫俱生我执。前面讲了,苦恼的根源就是抓住“我”不放,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所以大家都痛苦,都烦恼。俱生我执就是一切烦恼的根本,一切苦的根本。既然有我的,就有你的、他的,就有分别。有分别,就不可能平等;有分别,就有差别;有分别,就可能同等同体,不能慈悲;有分别,就不能真正有智慧。俱生我执就是无明。我们要找苦根,真正的苦根就在“自我”、“我的”。这是集谛的根源。
当然,真的没有“我”是不容易的。真的没有“我”,你吃饭就吃不成了,生活就有困难,所以佛教叫人修行是有步骤的,不是一下子,而是用种种方便来解决问题。
我们人死的时候,前面七识都不起作用了,就是阿赖耶识起作用。阿赖耶识把人一生所有的意识都收藏起来,特别是意根末那识,它提供“我的”这个种子,这个种子非常强,历害得很。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叫做不恒不审。就是说它的种子经常活动,故谓不恒;而没有意识,故谓不恒;而没有意识,故谓不审。前五识活动的审是靠意识帮助,而第六意识是审而不恒。阿赖耶识是恒而不审,只有第七末那识是又恒又审。怎么审呢?“我的、我的”,老是我的……,它有个休息就好了,但它从不休息,从一生下来到死,都是“我的、我的。”你看,第七末那识是又恒又审。所以这就造成人的生死轮回,一切烦恼的根本。佛教教人的所有法门,所讲的经,所有的修行,目的都是帮助人破除这个我执,破除这个“我的、我的”所以意根很要紧,如果意根不抓住“我的”了,那么这个末那识就是没有分别心了、没有差别心了,那么他看待一要事物就能够有平等心了。我们的意识都是意根在支配的,意根是“我的我的”,那么意识也是“我的我的”,就等于戴个有色眼镜一样,所以我们这个意识也是不干净的,看问题都不是明察的。所以修行的人就在八识上下功夫,就要在修行上把第七识末那识转成智慧。就叫作平等性智。这个平等性智是从末那识转的。如果我们的意根能转成平等性的,没差别的,那么第六意识就没有有色眼镜了,障碍就除掉了,观察事情,分析事情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所以第六意识就转成妙观察智。观世音菩萨就是妙观察智。我们的阿赖耶识,种子识呢?就转变成一个大圆的镜子一样,恢复它的本体了,第八识转成在圆镜智。那么我们的前五识就神通大行很了,眼睛看的,鼻子嗅的,耳朵听的,舌头尝的,身体接触的…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观众生业缘品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