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觀衆生業緣品第叁▪P5

  ..續本文上一頁完全掌握在自己手裏。你的意志是完全自由的。佛教講一念叁千嘛,《觀無量幫壽經》就講只要思念念佛都可以除重罪嘛。這個心力是很大的。所以佛教不是命定論者。佛教不是有源論,而是自源論,不是神力論,也不是宿命論。講業力一定把這個弄清楚。

  業力網的時間單位是刹那,空間單位是極微。業力的體用究竟是什麼?業力的體是四大四相,業力的用是六因五果。在此就不詳說了。

  昨天我們講了十二因緣,講了有“觀受之苦”。人的感受各有不同,苦、樂也沒有絕對的統一標准。但是佛經所說的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盛苦,這八苦是我們人生的根本痛苦。這八苦跟我們的生命現象是不可分離的,是具有普遍性的。人生是苦,苦谛,谛就是真理,要認識這個苦的真理。認識苦的真理是不容易的,真理地認識苦,只有悟道以後。佛經裏比喻對苦谛的認識,就好象那個穿鑰匙的小孔,大東西穿小孔是很難的,比那個穿小孔鑰匙還困難。意思是叫人們要觀受是苦,認識苦谛。人生是苦的基本原因我們可以從幾個現象上來看到。比如,每個人在享樂的時候,就是其他人受苦的時候。又比如,快樂的境遇,常常跟憂慮連在一起。我們常講名人的苦惱,人怕出名豬怕壯,出了名以後,苦惱跟著來了。又比如,我們看這樣的現象,又比如我們觀察人生樂趣、享受,人生的痛苦的情況。這裏我再叁說一下,佛教不是悲觀主義,不是苦行主義,不是消極主義,恰恰相反,佛教是要拔苦與樂,離苦得樂。學佛的人應該是快樂的人,釋迦牟尼佛就是個快樂的人,哪怕他悲天憫人,那是慈悲的一面,得釋迦牟尼佛自在的一面是快樂的。因爲釋迦牟尼佛之後,涅槃。涅槃有四德,這四德跟我們凡夫修行的地方恰恰恰相反。涅槃的四德叫常、樂、我、淨。我們因地修行的時候,要知道無常,要知道苦這些,正是因爲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觀身不淨、觀受是苦,成了佛以後,然後才能常、樂、我、淨。

  苦是哪裏來的?苦的根源就是“集”。苦的真實意義是逼逼迫性,它的根源是我們的召感性。“集”就是煩惱召感而來的。集,有生起、聚集、集攏的意思。我們的苦都是煩惱聚集而業的,一切痛苦的根源來自于叁個根本煩惱、叁個根本原因,就是我們常說的貪怨、瞋怨、愚癡是叁個根本煩惱。現在藏傳佛教裏還有個輪回圖,我們內地不太多見。這個輪回圖裏是叁界六道衆生的輪回。圖是一個大圓,畫了地獄 、餓鬼、畜生六道。圓旁邊畫了十二個格子,這十二格子就是十叁因緣。圓裏分成六個部分,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六等分。圓的中心畫個佛像,在圓的中間旁邊,畫了叁個東西,標志貪、瞋、癡。拿什麼來標志呢?用鴿子表示貪,用蛇表示瞋,用豬表示癡,這叫六道輪回的六趣輪。在印度過去只有五個輪,就是把修羅道不單當一個道,分放在五道裏。西藏把它單獨做一道,所以印度是五趣圖,五等分,現在西藏把它分爲六等分。六趣輪外面就是一個大鬼,兩手兩腳抱著這個輪,大鬼的上頭是個圓圈,表示佛的涅槃。這就是用圖象表示十二因緣,表示貪、瞋、癡是生死輪回的根本。六道的表示更清楚,很有教育意義。我們內地沒有見過看,那是蠻有風格的。所以“集”就是根本煩惱,就是貪、瞋、癡。人就是貪、瞋、癡聚攏而來的。

  貪是什麼?一個是貪著享受,就是指對自己的感官要求的滿足,無非是自己眼睛看的、鼻子聞的,舌頭嘗的,身體接觸感到快樂的。對感官享受的追求是貪的一個方面。再一個,就是對自始至終命的貪,貪生怕死,貪著對生命的延續,總希望自己活下去。這樣的追求是生命的本能,但這是貪。再一個呢,就是對某種思想,某種學說、某種主義的追求和貪。由貪就生瞋,貪如不足就瞋,瞋是瞋恨他人,瞋害他人,結果因爲自他是難以分開的,害他人實際上是害自己。瞋的程度有不同:嫉妒,恨,惱,這個瞋的表現面很寬,從火山爆發,到沈默不語,都地瞋的各種步同表現。佛教講瞋是修行的最大障礙,特別是它障礙發菩提心,發大悲心。癡就是無明,是貪、瞋兩個方面結合在一起的本體的東西。這還不是一般的愚昧無知。癡和貪是瞋的本源。什麼叫癡,癡就是我執,抓住我不放,抓著自己的肉體,認爲有一個我不放。還有的抓著一個法我,就是心量上、理念上的一個東西,認爲真正地有那個東西,而抓住不放。人我、法我,二我,抓住不放。抓著我不放,就容易把無常的事當做是常,反痛苦的事當做是快樂,把無我的事當做有我,把本來應當厭惡的事,當做可以信賴的事。所以我們講苦的根源就是由這叁個根本煩惱而來的,這叁個根本煩惱,最根本的就是癡,就是無明,就是抓住我自己不放,就是“我”。這個我有先天的,有後天的。後天的還比較能夠克服,先天的就比較困難了。先天的就是有生以來就有的,叫做俱生我執。這就是一切煩惱産生的根本。現在我們根據唯識的八識來講一講這個我執。

  我們每個人都有眼、耳、鼻、舌、身,眼是視覺器官,耳是聽覺器官,鼻是嗅覺器官,身體是接觸外界的器官。有五根就産生了五識,因爲這五識擺在前面,所以叫前五識。第六是意識,就是我們的思想意識。第七叫末那識,就是意根,意識的根。這個意根我們可以覺察到,比如我們冷靜地想一想,常會發現這樣的一個問題,當你想一個東西的時候,背後還有一個思想,知道你自己正在想什麼。你想那個東西,背後還有一個知道你所想的東西,叫做意根,也就是末那識。末那識還有一個名稱,叫做染汙識,就是被汙染的識。第八識叫做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又叫做種子識、藏識。藏就是能夠收藏,收藏什麼呢?收藏種子。就是使我們的眼睛能看、耳朵能聽、鼻子能嗅、舌頭能嘗、耳朵能聽、身體能接觸、意識能想、意根能發生作用的原材料,它的動力都是第八識提供的種子。第八識提供眼種子,眼睛才能看,提供聽的種子,耳朵才能聽,提供想的種子你才能想。所以第八識是提供和收藏種子的。用現代的話勉強來比附一下,就是收藏提供各種各樣的信息,自的信息,聽的信息,種種活動的信息。一方面它提供活動的信息種子,另一方面,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這些信息,又變成種子反饋到阿賴耶識又把它收藏起來。提供前面七識的種子信息就叫做能藏;前七識的活動信息反饋給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又把它收集攏來,所以它又是所藏。阿賴耶識能藏、所藏,所以又叫藏識。它藏的就是宇宙萬物各種信息的種子,所以又叫種子識。阿賴耶識提供種子的時候,都是經過末那識,由末那識傳達到意識,然後再到前面五識。每一個識都有四分:相分、見分、證分、自證分。阿賴耶識的相分經過末那識的時候,末那識的時候,末那識就抓住不放,把第八識的相分,作爲“自內我”,什麼叫做相分?什麼叫“自內我”,不大容易懂,我們現也不是專門研究唯識學,只是形象地、比較通俗地說說意思。就是阿賴耶識傳遞信息到前面去,經過第七識意根,意根抓住這些信息不放,爲什麼呢?因爲“我的”意識,所以我們人一生下來就知道“我的、我的”,隨便一說,就是“我的”。小孩子一生下來,我的爸爸、我的媽媽、我的玩具、我的書包。長大了就是我的名譽、我的地位、我的權力、我的家庭、我的勢力範圍、我的主義、我的學說、我的著作。所以末那識的意識,“我的、我的”,就叫俱生我執。前面講了,苦惱的根源就是抓住“我”不放,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的,所以大家都痛苦,都煩惱。俱生我執就是一切煩惱的根本,一切苦的根本。既然有我的,就有你的、他的,就有分別。有分別,就不可能平等;有分別,就有差別;有分別,就可能同等同體,不能慈悲;有分別,就不能真正有智慧。俱生我執就是無明。我們要找苦根,真正的苦根就在“自我”、“我的”。這是集谛的根源。

  當然,真的沒有“我”是不容易的。真的沒有“我”,你吃飯就吃不成了,生活就有困難,所以佛教叫人修行是有步驟的,不是一下子,而是用種種方便來解決問題。

  我們人死的時候,前面七識都不起作用了,就是阿賴耶識起作用。阿賴耶識把人一生所有的意識都收藏起來,特別是意根末那識,它提供“我的”這個種子,這個種子非常強,曆害得很。前五識眼、耳、鼻、舌、身叫做不恒不審。就是說它的種子經常活動,故謂不恒;而沒有意識,故謂不恒;而沒有意識,故謂不審。前五識活動的審是靠意識幫助,而第六意識是審而不恒。阿賴耶識是恒而不審,只有第七末那識是又恒又審。怎麼審呢?“我的、我的”,老是我的……,它有個休息就好了,但它從不休息,從一生下來到死,都是“我的、我的。”你看,第七末那識是又恒又審。所以這就造成人的生死輪回,一切煩惱的根本。佛教教人的所有法門,所講的經,所有的修行,目的都是幫助人破除這個我執,破除這個“我的、我的”所以意根很要緊,如果意根不抓住“我的”了,那麼這個末那識就是沒有分別心了、沒有差別心了,那麼他看待一要事物就能夠有平等心了。我們的意識都是意根在支配的,意根是“我的我的”,那麼意識也是“我的我的”,就等于戴個有色眼鏡一樣,所以我們這個意識也是不幹淨的,看問題都不是明察的。所以修行的人就在八識上下功夫,就要在修行上把第七識末那識轉成智慧。就叫作平等性智。這個平等性智是從末那識轉的。如果我們的意根能轉成平等性的,沒差別的,那麼第六意識就沒有有色眼鏡了,障礙就除掉了,觀察事情,分析事情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所以第六意識就轉成妙觀察智。觀世音菩薩就是妙觀察智。我們的阿賴耶識,種子識呢?就轉變成一個大圓的鏡子一樣,恢複它的本體了,第八識轉成在圓鏡智。那麼我們的前五識就神通大行很了,眼睛看的,鼻子嗅的,耳朵聽的,舌頭嘗的,身體接觸的…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觀衆生業緣品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