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果之因故。
子二、彼不能转成有实法:
纵以亿万因,无不变成有。
无时怎成有?成有者为何?
如果对方说:虽然以因不能生无实法,但它还是能变成有实法。
这种说法是不应理的,纵然是以百千万数的因,也没有使无实法转变成其他有实法的,因其是恒常之故。假设能转变,那么是未离开无实法还是已离开了无实法而转变的,如果说未离开无实法而转变的,那么在未脱离无实的阶段如何会是有实法呢?根本不会是。如果离开无实法而转变,则离开无实以后成为其它的有实法到底是什么呢?不可能存在。
无时若无有,何时方成有?
于有未生时,是犹未离无。
倘若未离无,则无生有时。
再者说,如果尚未舍弃无实法的阶段,那么无实之时不可能存在有实法,既然如此何时才能存在有实法呢?相反,如果舍弃了无实阶段后变化,则未产生而不会离开无实法,既然未脱离无实法,就不可能有产生有实法而存在的机会,由于相互依存,二边不可能存在。
壬二、破二边灭:
有亦不成无,应成二性故。
同样,有实法也不会灭尽而变成无实法,原因是如果当时未离开有实法,则同一自性就成了有实与无实两种,这是不可能的。如果离开有实法而转变,则在有实法之时与其真实性也相违。如云:“倘若自性有,则彼不变无。”
壬三、故成立空性:
自性不成灭,有法性亦无。
是故诸众生,毕竟不生灭。
如此可见,灭是不存在的,有实法生也无有,因此,一切有情恒常不生不灭,本来即是寂灭涅槃的本性。
辛三、摄成立之义:
众生如梦幻,究时同芭蕉,
涅槃不涅槃,其性悉无别。
众生现而无实犹如梦境,进行详细分析时,无有实质如同芭蕉树一般,《三摩地王经》中云:“如人剥开湿芭蕉,欲从中得实有果,然而内外无实质,一切诸法如是观。”因此,涅槃、不涅槃于真实性中无有差别。经云:“诸法等性故智慧波罗蜜多亦等性。”
戊三(以智慧所得之作用)分二:一、平息世间八法;二、于未证悟空性者生悲心。
己一、平息世间八法:
故于诸空法,何有得与失?
谁人恭敬我?谁复轻蔑我?
苦乐由何生?何足忧与喜?
对于本为空性的一切法,有什么得有什么失呢?哪位众生在赞叹承侍我,又有谁在轻蔑我呢?以什么利害而快乐或痛苦呢?听到刺耳的话语有什么可忧伤的,闻到悦耳之语又有什么值得喜悦的呢?
若于性中觅,孰为爱所爱?
细究此世人,谁将辞此世?
孰生孰当生?谁为亲与友?
如我当受持,一切如虚空?
如果于真如性中寻找,则什么有境贪爱什么样的对境呢?若加以分析,则活着的此世尚且不成立,谁又会于此世死亡呢?谁将在后世降生,又有谁在前世出生呢?谁是亲戚与朋友呢?这一切的一切都如虚空一般均不成立,愿像寂天我一样分析而受持实相。
己二(于未证悟空性者生悲心)分二:一、所缘;二、行相。
庚一(所缘)分三:一、今世辛苦维生;二、后世感受痛苦;三、三有共同过患。
辛一、今世辛苦维生:
世人欲求乐,然由诤斗因,
频生烦乱喜。勤求生忧苦,
互诤相杀戮,造罪艰困活。
自我求乐的人们由争斗之因导致频频发生冲突,心烦意乱,由利益之因而屡生欢喜,由于未得到快乐而忧伤难过,为了获得安乐自己的三门辛苦奔波,与他人诤论不休,自他互相残杀,频繁造罪,饱尝艰辛维持生活。
辛二、后世感受痛苦:
虽数至善趣,频享众欢乐,
死已堕恶趣,久历难忍苦。
虽然曾经三番五次投至善趣,享受众多的安乐,可是死后会堕落到恶趣中感受漫长难忍的痛苦。
辛三(三有共同过患)分三:一、与解脱相违;二、此相违难除;三、颠倒执苦为乐。
壬一、与解脱相违:
三有多险地,于此易迷真,
迷悟复相违,生时尽迷真。
将历难忍苦,无边如大海。
三有痛苦的险处多种多样,对此未证悟解脱的方便真如本性而将色法等执为实有,之所以具有诸如此类的实执也是由于证悟空性与实执相违的缘故。因此,在转生时不会证悟真如,而要感受无可比拟、无法忍受、如无边无际大海般的痛苦
壬二、此相违难除:
苦海善力微,寿命亦短促,
为活及无病,强忍饥疲苦。
睡眠受他害,伴愚行无义,
无义命速逝,观慧极难得。
此生有何法,除灭散乱习?
在三有中由于未证悟空性而使行善的力量微弱,并且善妙的所依暇满人身的寿命也是短短一瞬间。在世时也是为了存活、健康而想方设法疲于奔命,而且还有睡眠、他众的损恼。以与愚夫交往等无聊之事而毫无意义地使今生的光阴流逝过去,并且观察现而无实的智慧也极难得到。对于无始以来串习实执的散乱,怎么能有遣除的办法呢?
此时魔亦勤,诱堕于恶趣,
彼复邪道多,难却正法疑。
暇满难再得,佛世难复值,
惑流不易断,呜呼苦相续!
自己非但不具足顺缘,反而经常遭受他人制造违缘,为了引堕大恶趣,恶魔也是再接再厉,魔教邪道也是屡见不鲜,而且对正道的满腹怀疑也难得遣除,正因为这些,所以暇满人身很难再度获得,值遇佛出世更是难能可贵,烦恼的河流难以阻断。为此,作者不仅悲悯地感叹道:唉,轮回众生将连断不断感受痛苦!
壬三、颠倒执苦为乐:
轮回虽极苦,痴故不自觉,
众生溺苦流,呜呼堪悲愍!
如人数沐浴,或数入火中,
如是虽极苦,犹自引为乐。
虽然处于极度痛苦的轮回中却不见自己痛苦与趋入痛苦之因的众生沉溺在痛苦的河流中实在是值得悲怜,譬如有人数数沐浴,屡屡入于火中,虽然处于极端痛苦之中,但他却自以为快乐,实际上是将痛苦认为是快乐。
如是诸众生,度日若无死,
今生遭弑杀,后世堕恶趣。
众生尽管如此痛苦,然而却像没有老死等苦难一样仍旧造痛苦之因,以致于在诸处首先被死主所杀,死后又堕入三恶趣中招致难忍的痛苦,被因果痛苦所束缚。
庚二(行相)分二:一、愿安乐;二、愿成利益之因。
辛一、愿安乐:
自聚福德云,何时方能降,
利生安乐雨,为众息苦火?
什么时候才能从自己的福德之祥云中降下善资的妙雨为遭受痛苦烈火逼迫的众生息灭苦难?
辛二、愿成利益之因:
何时心无缘,诚敬集福德,
于执有众生,开示空性理?
但愿有朝一日能以证悟诸法无缘的智慧之理恭敬积累福德资粮,即圆满自己的二资后缘他众而为一切有情开示空性的法理。
《入行论释·善说海 第九品 智慧》全文阅读结束。